王彬彬博士是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执行秘书长。作为一名气候活动家和社科学者,王博士自2009年以来一直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为全球气候治理与政策贡献了跨文化专业知识。
王博士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执着的乐观主义者,每天的工作动力就是为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去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是什么激励您从事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
2009年三月,我去甘肃考察,在一个小村庄里看到被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坏的玉米。村民告诉我,这里越来越干旱,在该下雨的时候还会突然下冰雹,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农民靠天吃饭,天变了,他们的生计受到直接影响。这就是我见证的气候现实。气候变化不只是遥远南北极的冰川融化,而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几个月后,我去哥本哈根参加了第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由此开始了我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气候之旅。
今年国际妇女节的主题是“数字包容:创新和技术推动性别平等”。在您看来,数字技术和创新如何促进性别平等?
最新研究发现,当男性和女性拥有相同程度的数字流畅度时,定义为他们接受和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女性更善于利用这些数字技能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找到工作。这对全世界的女性而言是个好消息,我希望更多女性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成为更好的自己。
气候变化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过去十多年,气候变化于我已经超出了工作层面,内化为一份事业,是一种使命。气候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开展多边合作。
现在全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绿色革命,这对所有人都是新的历史机遇。
碳中和需要交叉学科的专业背景,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学、心理学等,很多新知识需要学习,这让我很兴奋。我每天的工作动力就是为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去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您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
农村地区受气候变化直接冲击,那里的妇女受气候变化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会影响她们的健康,增加她们的额外生活负担,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生计发展。
对于气候变化与性别的研究还有很大潜力,比如,对于城市女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和关注还比较少。
成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合作,推动各国和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媒体、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学界和普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关心和采取行动。只有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采取行动,我们才能达成既定的目标。
您最喜欢的项目有哪些,或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共事过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我喜欢的项目能想到两个。一个是“家园归航”全球女性领导力培训项目,2018年底我入选这个项目,和28个国家的90位女性科学家一起赴南极考察,讨论气候解决方案。放下所有的身份光环,我们发现彼此有那么多相似之处,这激发我们在社群里彼此支持,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
第二个项目是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气候变化协同(Climate X)系列行动。这个行动强调气候行动与其他1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高度协同关系,鼓励大家走出各自的领域,多多交流,从交叉视角寻找协同创新解决方案。当我把这个构思介绍给联盟15所成员高校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在国家、区域和国际三个层次设计活动,评选出全球青年大使,设计了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还首提了全球青年气候周,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过程中我自己也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趣的灵魂,非常感恩。
在气候治理领域里,有一位凭借睿智和豁达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引路人,他就是现任国家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解特使在环境保护和气候战线上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连续15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把一生都献给了这份事业。
2016年我陪同解特使考察越南渔村,考察结束后解特使说那趟考察让他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能带动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改善生计、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多目标协同实现。听完他的发言,我找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钥匙。
您认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中国有更多的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首先是女性自己的意识提升,提高“配得感”,尊重自己,接纳自己,变得勇敢。
在中国,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女性在权力结构中的占比相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高女性权益,不能只是妇联关心的话题,应该提升公众意识,营造对女性友好的公共环境。
对于仍在学习阶段或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中国女性,您有什么建议?
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吧,不要被成见束缚住思想,不要被评判捆缚住脚步。未来是自己创造的,路径也可能是全新的,唯有勇敢,才能成全。
**本次采访所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世界银行集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