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一个想法赚更多钱?

明白1 多元思维Hack 2020-10-06
一个产品为什么能赚钱?


因为它能为用户提供价值。


那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用户价值呢?

这里涉及 2 个点。

1 产品功能:供给端
2 用户需求:需求端

供需得到平衡,就实现了价值传递。

于是,一方付费,一方提供服务。

但要注意一点——

产品功能是变化的,随着作者的能力更强,产品会被开发、或定位,或赋予不同的功能。

用户需求也是变化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所以,让产品功能,不断向用户更愿意付费的需求发展,符合适者生存的规律

1 马车再快,也跑不过汽车

拿我的课程来说,我之前一直认为,「让用户学会搜集信息」就是课程的价值。

所以如果想要给用户提供更大价值,我就应该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让用户更容易学会课程。

事实上,前  2 版课程也是在这个方向上优化。

但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用户搜集信息的场景:

他的业务遇到某个问题,需要搜集一些信息分析,这时他会用到课程的知识。

如果业务和信息无关,他就不关心怎么搜集信息,也就不会练习如何搜集信息。

不练习,就会导致技能生疏,到需要用的时候,发现不会用,就需要复习一下。

本来学一个课程,是为了提高效率(当然用的时候确实提高了)

但现在每次遇到要搜集信息时,都需要先复习一下课程,有时候因为一些小细节,还会花费很多时间,效率反而降低了。


用户想要的是:当我的业务和信息相关时,我能轻松、快速的拿到信息,而不是先学习,然后搜集信息。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我怎么优化课程的学习难度,让用户更轻松学会,都无法改变用户搜集信息的真实场景。

在这个维度——

产品功能:「教会用户搜集信息」。
用户需求:「获得信息」。

两者匹配的结果是:用户需要先学习,然后才能获得信息。

虽然满足了用户需求,但契合度不是很好。

因此,如果我继续在「如何更快速学会」的层面优化,把易学度提高到 95 分,用户满意度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就好比,我造一辆马车,即使性能再好,轮子再大,速度其实和普通马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如果想让产品(课程)获得进一步增长,就需要从「用户需求」角度重新思考,怎么才能让用户更满意?

换句话说,我怎么能造一辆汽车,让用户使用的时候更快、更舒服?

2 换个维度,让产品变成 10 倍好

回到最初的用户需求:用户学课程,目的是搜集信息。

怎么才能让用户更快、更准确获得信息。

我能每次在用户需要时,帮他们搜集信息吗?

不能。

因为——

(1)成本太大:不同用户的业务不同,所以他们搜集信息的网站也不同。而不同网站的结构不一样,所以每次都需要用不同方法抓取。

(2)结果不准确:我不懂用户的业务。所以他们要抓哪些数据指标,这些数据在什么位置,什么程度的误差算正常范围……

结论,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学会课程,然后自己去抓数据。


那能不能写一批用户经常抓取的网站模板,用户需要搜集的时候,直接套用模板,就能运行,不用专门花时间学习。

要是以前的我,一定会说:不可能,我是做课程的,课程的目的是「」用户搜集信息。而且那么多网站都不一样,我怎么可能写那么多模板?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旧版课程有很多案例,讲解如何抓一些网站,但我只讲了「如何抓」,没有写模板。

因为我觉得,用户学会课程,以后遇到搜集信息的问题,就能自己解决。

我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一个限制:「我是做课程的」。

所以我的思考角度、行为,都是在「如何教」的方向上不断优化。

直到我请教过条形马老师,慢慢有了「用户思维」,我发现这个想法不对,因为它脱离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前面提到,用户想要的是:当他的业务和信息相关时,能直接拿到信息,而不是学习后再搜集信息。

于是,我重新思考之前的问题:能不能写一批用户经常抓取的网站模板,用户需要抓的时候,直接套用模板,就能运行,不用专门花时间复习。

这次的答案是:

虽然不同用户的业务不同,需要抓的网站也不同。

但根据和用户的交流,我发现这些网站符合 28 定律:其中 20% 的网站,能满足用户 80% 的业务需求。

我针对这 20% 的网站写一批模板,就能满足用户 80% 的场景需求。

这对用户来说,省时省力,效果还好。

而且一个模板,通常是对应一类数据,而不是一个数据。

比如:用户在知乎搜索“英语”,要把 500 条结果统计下来。这个场景可以写一个模板,用户需要搜集信息时,直接套用就可以。而且这个模板适用于任何关键词,比如搜索“教程”、“游戏”、“付费”等等。

还有电商网站搜索关键词结果。

又或者电商网站某类型的数据:图书、食品、家具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模板可以对应一类需求。


虽然我写模板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写好后,用户想抓某个网站,可以直接套用,运行,然后等几分钟,数据就拿到了。

这样有 2 个好处

  • 时间上:用户实现了「一键套用,搜集信息」的效果。

  • 效果上:因为模板是我写的,所以准确度也更高。


我脱离了「如何让用户更快学会」这个维度,
选择了「如何让用户更快获得数据」这个维度,
获得了 10 倍好的效果。

因为我挣脱了之前「我是写教程的」执念,更靠近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3 挖掘表象后的真实需求

某天,80 岁的爷爷突然找你,让你帮忙买一个照相机。

你很疑惑,他要相机干什么?

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他看到别人在微信群里发孙子的照片,也想试试。

在他的认知里,只有相机能拍照,虽然家里给他买了一个智能机,但他只用来打电话,发微信,他不知道手机也能拍照

于是,你不用专门买相机,教他如何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就能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用户的表面需求,不是真实需求,因为他不知道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像爷爷,他表面需要一个相机,但实际他想要拍照,这个用手机就能更好的完成。


每个人都只能在认知范围内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在探索用户需求时,需要深入思考,这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吗?

比如我的课程,搜集信息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吗?

用户搜集信息,目的是什么?

我能否先一步,想到用户前面,帮他更好的实现真实目的。

极端一点,用户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获取收益,就是赚钱。

我能直接帮用户赚钱吗?
明显不能。

那退一步,用户怎么才能赚钱?

如果我在帮用户轻松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得出对他们业务有帮助的信息,就更可能帮他们赚到钱。


用户表面是为了抓数据、获取信息,那是因为他们不擅长专业知识。

这正是我可以优化的地方:「用户/数据/需求」在不同领域是有共通之处的,这就是前面讲的触类旁通

于是,课程就增加了另一个功能:帮助用户从公开信息中,挖掘出精准的用户需求、产品卖点、赚钱思路。

这点上,我脱离了「我是做教程的」维度,
从用户想要的是信息,
进一步思考「用户获得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就是让课程增加了另一个更有竞争的维度。


论语里说——
求其上者的其中,
求其中者得其下,
求其下者无所得。

我们做付费类产品时,应该不断追问自己,我这个功能是用户真的想要的吗?

用户最终的目标一定是赚钱,我们就不妨就从帮用户赚钱的高起点开始。

如果产品不能帮用户直接赚钱,就退一步,看离赚钱最近的点是什么?

让自己产品的功能,不断逼近用户的最终需求(赚钱)。

当你的产品离帮用户赚钱更近一点,他们感觉到了,也就更愿意付费。 

··················END··················


如果觉得有帮助,帮忙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推荐阅读--------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快速找到靠谱的赚钱思路?





这是持续写作第 14/100 天。

如果你有想交流的话题,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我的免费知识星球,每天更新 3-5 条帮你积累赚钱能力的知识。









长按关注,一起成长👇👇👇 长按关注,一起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