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花 3w 块钱学课程,依然不会用?

明白1 多元思维Hack 2020-10-06
我有个朋友,从事传统行业。

他看到很多人靠写作赚钱,于是心里也很痒痒。

于是,他报了很多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写作课、运营课、数据分析课……

最后发现效果不好

他来找我诉苦,说自己被割韭菜了。

我问他,你怎么学的?

他说,就是按照课程讲的,我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我问,那课程里的方法,你用了吗

他支支吾吾的说,用……用……当然用了……

我说,那你给我讲讲,你是怎么用的?

他这下慌了,又改口道:我是用了,但效果不好。因为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课程讲的不太一样。所以我……

我也觉得奇怪,那些课程都是有名气的老师开发的,也有不少学员听过,课程反馈不错。

那为什么他不会用?哪里出了问题?

我一直没想明白。

最近,我社群里也有不少人在听其他课程,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学习经验,不少人也有这个困惑,就是听了课程不会用。

某天,我看到一句话:这些课程,是针对大部分场景,而我的问题,在这个场景之外

我一下明白了。


1 课程是归纳出来的

我们先梳理一下「课程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大部分课程都是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或者行业经验,
或者书里的经验,
总结出一些「共性」,就是课程。

比如,大部分写作课,都是根据已经存在的优质文章,提取出共同点,做为课程。

例如,100 篇文章的标题都用了「引发好奇」这个特征,而且阅读都不错。于是,写作课就说,起标题的时候,应该用「引发好奇」的方法,大家觉得好有道理。

例如,10 本书里都讲到金字塔原理,于是,写作课说,搭建文章结构的时候,要用金字塔原理,大家觉得好有道理。

例如,100 篇文章开头都讲了故事,于是,写作课说,要多讲故事,这样阅读会更好,大家觉得好有道理。

因为这些方法,都有「事实」验证,就是前面提到的「100 篇优质文章」

于是,用户觉得方法有用,课程就卖的很好。


2 为什么学员不会用?

按理说,这些「共性」是根据历史经验归纳出来的,就应该能「复现」在未来,解决相似的新问题。

但为什么不行?

因为【归纳】,只能把具有【普适性】的因素提取出来,这也意味着——

课程方法面向的是【中规中矩、没有意外】的场景,当然也只能是这种。

因为那些个性化、具体化的场景,很难、甚至无法提取出共同点。

比如,标题使用了「引发好奇」,那么——

1 「引发好奇」需要哪些条件?
2 「引发好奇」适合哪种场景?
3 不同话题,该如何引发好奇?

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很难,甚至就没法【归纳】,因为范围太太太太大了

于是,作者为了方便,就取最普适,范围最大的一点:引发好奇。

这是对的。


但是,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所以,我们实际应用中,100% 都会遇到个性化、具体化的场景

而这些场景,又是达成结果的必经之路

比如,你要用「引发好奇」的技巧给一篇文章起标题。

你只知道「引发好奇」可以让标题更好,但你不知道,这篇文章——

  • 1 是否适合使用「引发好奇」?

  • 2 适合的话,该从什么角度切入?

  • 3 切入的话,该怎么套用?

  • 4 ……


如果用「引发好奇」取一个成功标题的影响因素有 100 个,那知道「引发好奇」的技巧,只占最多 10%,上面的 1、2、3、4……才是核心

换句话说,听了课程方法,只占能正常使用方法的 10%

因为课程归纳的【共性】方法,无法解决这个个性问题,所以就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标题也并不是优质文章的决定性因素,文章的逻辑、选题、案例、细节,也很重要,甚至占到 80% 左右

这 80% 里又存在大量的个性化、具体化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

  • 用户听了课,觉得学会了「引发好奇」的方法

  • 但实际中,不知道如何具体使用「引发好奇」起标题

  • 退一万步,就算起好了标题,其他因素做不好,文章质量也不会好,用户就会觉得,这个起标题的方法没用,进而觉得课程没用


逻辑是这样——

课程介绍说的是:你只要使用「引发好奇」,就能起出好标题,写出 10w+。因为那 100 篇爆文,就用了「引发好奇」这个技巧。

但实际上:「引发好奇」标题只占一篇 10w+ 文章的 20%,甚至更少

这其实里「相关性」和「因果性」的误解。

实际情况的相关性:那 100 篇爆文,使用了「引发好奇」。它们之间有关系

课程宣传的因果性因为使用了「引发好奇」,所以那 100 篇文章做到了 10w+。

课程为什么要这么写?

因为只有这么写,用户才会觉得,一听课程就能起出好标题,写出 10w+,课程才能卖出去

然而,并不是。

拉回话题——

因为课程归纳的是【共性】方法

而用户实际会遇到大量个性化、具体化的场景

所以,课程里的方法,并不适用这些个性问题

于是,就能看到用户听了课程,但依然不会用的现象。


3 如何更好的用课程里的方法?

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任何课程,都不是救命稻草。无法让人直接拿来用,拿来产生效果,拿来改变自己。

听一个课程,需要听课的人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拓展、改进,才能正确「使用方法」,看到效果。

这个【变通、拓展、改进】的能力,其实就是【归纳】的反向操作。

难度相同,甚至更高。

我们反推一下,大部分人没有做课程的能力,也就不具备【归纳】的能力,那就很难做到反向的【变通、拓展、改进】。

于是,课程里的方法,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没法落到实处

不止课程,看到一篇文章、分析一个案例、听别人讲述等等,都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之前写过,方法只是方法,能不能产生效果

核心在人。
核心在人。
核心在人。


我们要不断练习这种【变通、拓展、改进】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课程里的方法。

事实上,当你有了【变通、拓展、改进】的能力,你就能自己【归纳】出方法,也就不必听课了。

这个需要大量思考、实践、改进,没有课程能教,没有人能教

所以,不要一直听这个课程,听那个课程,学这个方法,学那个方法。

找到一个方法,然后用到各种不同个性化、具体化的场景大量重复练习【变通、拓展、改进】的能力,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个【变通、拓展、改进】的能力,才是一个人要练习的终极能力。


这个过程其实也不难。

只要多花一点时间,思考、研究、琢磨,就能学会

事实上,也必须,只能靠自己思考、研究、琢磨。



每个人都想从课程中找到捷径。但实际上,并没有捷径

如果你能耐下心来,多思考、多研究、多琢磨,那就能更快提升自己。

加油哇💪

··················END··················


如果觉得有帮助,帮忙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推荐阅读--------


找方法不如多练习

为什么学了很多方法,你还是不会用?





这是持续写作第 37/100 天。

如果你有想交流的话题,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我的免费知识星球,每天更新 3-5 条帮你积累赚钱能力的内容,和 21489 名小伙伴一起抱团成长。









长按关注,一起成长👇👇👇 长按关注,一起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