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宇的一个错误,让我对赚钱不焦虑了

明白 晚九点半睡觉 多元思维Hack 2022-11-27
有同学问我:明白,我看了你的文章,现在也每天读书、学习、思考、写作,耐心积累能力,但我有时心里会很慌因为看到别人做的事情,比如淘客、知乎好物、视频号、公众号截流等,听名字就觉得离钱很近。而我做的事情,好像和钱并没有关系。所以,我就会焦虑、担忧,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情,对以后赚钱有没有帮助。

我说,这种情况很正常,每个人都会遇到。2 个原因 ——

1 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是先投入 80% 的时间去积累,才能用 20% 的时间做出成绩。

2 不是别人都在做赚钱的事情,而是某件事情赚到钱了,才会分享出来。

于是,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别人在做事、在赚钱。

但其实,每个人都在积累,或者曾经积累过,但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

所以,我们会盲目对比,误以为:其他人都不用积累,都在做离钱近的事情。我还在积累,我太差了。于是就焦虑、担忧,导致没法静下心学习。

其实这种感觉,我以前也经常出现。让我彻底发生转变的,是有一次在罗辑思维听到一个故事,瞬间就打破了我这种想法。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思考。





1.逻辑思维的一个故事

去年,我在得到 APP的《逻辑思维》栏目里,听到一个故事,原文记不太清了,但那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我用罗振宇老师的第一人称,转述一下——

我们得到平台有本书《了不起的我》,里面有一个案例——

假如,你在公司获得一次升职机会,和其他几个人一起竞争,最后结果出来,你没选上,那你会怎么想?有下面 5 个选项——

  • 1 领导没眼光,没看到我的优势

  • 2 有人钻空子,排挤我

  • 3 别人比我强,我甘拜下风

  • 4 我不适合这个职位

  • 5 富贵在天,我没这个命


这 5 个选项,好像都有可能。但书里说,这都不对。

因为这 5 个选项,都是停留在过去。它没有考虑到:接下来该怎么办?

「接下来该怎么办」这句话,是着眼于未来,因为沉没成本不可挽回,往前看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怎么办」这个话题,其实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但互联网时代,「为什么」的话题,都可以通过百度查到。而「怎么办」,却不一定能查到。

于是,我们得到发起了一个产品:《十万个怎么办》……

XXXX……(剩下就是讲这个产品)




2.故事的逻辑偏差

故事的大体轮廓,就是上面的内容。

因为当时我也在看《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所以对这部分比较熟悉。

我发现,这个故事里前面的「公司升职」案例,和后面的《十万个怎么办》之间的过渡逻辑,不流畅,是硬转过去的。

因为「公司升职」那个案例中,最后的一句「接下来该怎么办」,这句话的重点是「接下来」,而不是「怎么办」。

它想表达的是,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不要过多留恋,要往前看。

就比如,我以前一篇文章发完后,阅读不好,我就一直情绪不好,觉得很受挫。如果我套用书里的方法,我就知道,文章阅读不好,只是过去的结果,我无论是悲伤,还是焦虑,都对这件事情没有帮助。我应该想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应该分析文章为什么不好,怎么提高,是读书、还是练习。

「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核心是「接下来」,而不是「怎么办」。

因为「怎么办」可以替换成其他词,而意思不会变。

比如换成:「接下来该做什么」,这和「接下来怎么办」,都能表达「接下来」往前看的意思。

而逻辑思维这篇文章,把重点聚焦在了「怎么办」上,然后引出自己的《十万个怎么办》产品。

虽然都有前后都有「怎么办」这个词,表面看起来很顺滑,但实际上逻辑衔接不严密。

当然,我写这点,并不是为了挑刺,显示我多厉害,这没有意义。

而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件事情。





3.大产品也需要小逻辑

我以前觉得,大公司(比如得到)的文章、演讲稿,都应该是浑然天成,一次成型,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但看到这篇文章中的逻辑偏差,我突然意识到,大公司的文章,其实和我自己写文章是一个流程。

(1)我想写一个话题

(2)所以我需要找到一个有趣的案例,把话题引出来

逻辑思维这篇文章,是想写《十万个怎么办》这个产品,于是,他们使用《了不起的我》中的案例,把产品引出来。

我大概能想象到,那个场景是这样的——

罗振宇老师给一个负责内容的小姐姐说:「明天我要推出《十万个怎么办》,你来写一篇文章,看看用什么话题,能不漏痕迹的把这个产品引出来」

小姐姐接到任务后就想,我该怎么做呢?对了,既然产品名字叫《十万个怎么办》,那我去得到搜一下「怎么办」,看看有什么例子可以用。于是——

1 她在得到搜索「怎么办」。

2 经过查找、对比、分析,她看到《了不起的我》里这个案例,里面有「接下来怎么办」这句话,她看到「怎么办」这个词,刚好和《十万个怎么办》中的「怎么办」对应。

3 于是,她把案例引用到文章里。

4 罗振宇老师照着念了出来。

5 被我听到,有了这篇文章

当然,再强调一下,我不是想抬杠,说这个怎么怎么不对。

可能这个小姐姐没有仔细读这个案例,只看到「怎么办」这 3 个字,就直接用了。但这其实无伤大雅,不是大问题。

我的重点是,原来大佬的文章逻辑,也和普通人一样。

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想通这个逻辑的时候,就好像我是一个汽修工厂的小学徒,每天负责拧螺丝。拧各种不同螺丝,用各种方法拧螺丝。

某天,我碰巧去航天局,看到一个航天飞船,我发现上面一个螺丝松了。

于是,我凑上去,用自己平时在汽修厂的方法一试,没想到竟然拧好了。

我顿时觉得,原来,航天飞船也是由一个个小螺丝组成的。

这又让我想到,之前微信的一个产品叫微粒贷,它有一个活动:邀请 XX 人开通,就奖励 XX 元现金红包。

最早是邀请 15 个人,
后来变成 9 个人。
最后又变成另一个形式。

我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做裂变活动的逻辑吗?

我大概也能想象到,一个微粒贷的工作人员,坐在那里想:邀请 15 个人,是不是太多了,效果怎么不好?我换成 9 个人吧,还是不好。我再换一下。

这些大公司的做事逻辑,竟然和普通人一样!

对呀,他们本来也是人,为什么我之前会觉得他们不一样?

因为我不自信,我一开始就先入为主,觉得大公司有钱,有资源,有名气,所以他们比普通人厉害,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逻辑,就应该和普通人不一样,会高一个层级 。

但事实上,可能在某些地方,大公司的思考方式、行为逻辑,确实会比普通人要高。但在大部分基础的事情上,他们一定是和普通人相同的。

就因为一句话:他们也是人,他们也要遵循世界运转的客观规律。





4.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在赚钱

以前发过一篇文章《放弃对比,你就不焦虑了》,里面写到——

每个人都会焦虑,比如看到别人在做事,特别是赚钱的事。

比如视频号、知乎好物、TikTok等等。

而自己还在读书,
自己还在学习,
自己还在思考
自己还在写作。

于是,我们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价值。

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知道——

读书、学习、思考、写作,就是在练习拧螺丝。

无论做任何「大事」,都需要拧螺丝的基本功。

无论做任何「大事」,都需要一个螺丝,一个螺丝拧上去。

赚钱,也需要读书的螺丝。因为书里的方法、思路、经验,可以让人做事更有把握。

赚钱,也需要学习的螺丝。因为做事一定会遇到问题,需要学习能力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赚钱,也需要思考的螺丝。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思考的结果。

赚钱,也需要写作的螺丝。因为任何产品,都需要靠文字把信息传达给用户。

事实上,那些做赚钱事情的人,也一定需要做读书、学习、思考、写作这些小事。

如果你在公司上班,其实也一样。每件小事,都是在帮我们练习拧赚钱的螺丝,比如 ——

  • 任务很繁琐,锻炼自己的耐心。

  • 公司要加班,倒逼自己提高效率。

  • 被领导批评,磨炼自己的心态。

  • 工作遇到困难,提高学习、思考能力。

  • ……


所以,当你在读书、学习、思考、写作、工作时,不用看到别人做「赚钱」的事情,就被影响,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没用。

因为拧螺丝,是基本功。

读书、学习、思考、写作,就是基本功。

基本功到位,才能一层一层做上去,最终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赚到钱。 





最后的话

今天的文章,不是在无脑打鸡血,告诉你要努力、要勤奋、要认真学习。

这是通过案例分析,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任何「赚钱」的大事,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做支撑。

因为一些惯性存在,我们有时会和别人对比,陷在细节中,看不到全局,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然后情绪低落,甚至放弃。

但这是不对的。

正如乔布斯所说 —— 你必须相信,你现在做的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带给你无穷的收获,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加油哇~

············END············
--------推荐阅读--------


对了,看完文章,记得点击下面的卡片。
关注我哦~👇👇👇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269/300 天。
今天是 5:00 早起写作第 189 天。



如果您的朋友也觉得自己的事情没价值
欢迎转发分享给 TA,
非常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