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热搜的「免疫落差」到底是什么?

Dr阿司匹林42195 健康42195米 2024-04-14

中国近期呼吸道感染增多,北京市疾控首席专家王全意、世卫组织新冠专家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和《自然》期刊都指出和“免疫落差”有关,那免疫落差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免疫落差(immunity gap)并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才出现的新词,科学家早就用这个词描述某个人群免疫力和预期值有差距的情况。


其次,新冠大流行结束后出现其他传染病的改变不是意外事件,而是科学家早就预见到的事情。


疫情一开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措施有效地限制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但也减少了传播方式类似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比如疫情第一年美国的流感下降了98%,就是图中那条粗的绿线。



流行病学家早在2020年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论文,根据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明显下降的数据,文章预测,感染减少将导致易感人群增多,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RSV的大规模爆发。


全世界很多地区,包括挪威,美国,英国、南非,香港和日本也都根据当地的数据,发表了类似的预测免疫落差会导致RSV有较严重流行的文章。一般来说,保护的时间越长,未来有较大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最后,实践证明,这些基于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的科学预测是正确的,果然疫情后不少国家都出现了某些呼吸道感染流行的错乱。


更有意思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还量化了免疫缺口到底有多大。通过对伦巴第地区血清抗体、住院人数等数据的建模分析,他们算出新冠流行期间,当地未感染过RSV的人口比例增加了60.8%(从1.4%到2.3%)。


综上所述,免疫落差是一个已知的概念,而且现实世界提供了很多实例,比如新西兰开放后的RSV住院人数急剧上升。


当然,任何地区病毒流行出现异常,都会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后果,易感人群增多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那有的人用的“免疫债”这个词呢?


这个说法通俗易懂,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词,而且会让人误会只有不加防护、尽情感染才是好的。


其实疫情早期,在疫苗出现以前,公共卫生措施(比如不聚会、减少出行等)大大降低了病毒传播,减少了死亡,也保护了医院不被挤垮,作用很大。这好比吃药为了治病,但药物也有副作用。免疫落差就是公卫措施带来的的副作用。


中国目前的呼吸道感染高发,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免疫落差造成易感人群增加,以及冬天本来就是呼吸道病毒的高发季节,或疾病本来的流行周期(类似于水果收成的大小年),也因为检测套餐在测出致病菌的同时,也测出了不少路人甲(定植株)和很多假阳性,造成病例比真实情况要虚高。


免疫落差是个群体现象,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接种来抵消这种效应,比如接种流感疫苗。


因为中国开放得晚,呼吸道感染爆发和免疫落差的讨论都比别的国家晚一步,大家刚好可以观察到其他国家的情况,比如美国去年提前的流感高峰今年正在回归。相信中国暂时的紊乱流行也会逐渐停摆,回归正常。


更多精彩:

被Covid打乱的呼吸道病毒似乎又恢复了季节性规律

世卫解释中国病例增长

儿科急诊激增,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是“免疫差”导致,我怎么看?

儿童每年会感染多少次?

解析世卫组织关于新冠突变株的最新声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