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诗歌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关注。欢迎留言和转发!
二战后的英国诗歌
20世纪中叶英国诗坛现代主义衰落,但还是有一批杰出的诗人引起我们注意。比如以独特风格写传统式诗作的罗伯特•格雷夫斯(1895—1985)的《诗集》(1955)奠定了他的世界声誉。他要求诗歌格调清新明快,形式齐整,读者能理解,风度闲雅。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显示出个人的风格,比如《麦秸》(1951)。
战争期间已成名的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1953)是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威尔士诗人。他发展柯尔律治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神秘和梦幻因素,又结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他的第一部诗集《诗18首》(1934)主题为生命、死亡、性及三者的联贯性。此后,另一本诗集《诗25首》宗教色彩深浓。二战爆发后,他又写了一系列德军轰炸伦敦的诗,如《空袭后的葬礼》《拒绝为死于伦敦大火中的孩子哀悼》。但此时在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光辉遮盖下,他的成就直到战后才得到公认。
Dylan Thomas
50年代中期出现“运动派”,其名来自1954年10月1日《旁观者》杂志的一篇评论,它把当时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称为英国诗歌的一次“运动”。他们的诗都反战争年代的启示性浪漫主义诗风,反艾略特和庞德鼓吹的否定传统的纯实验性诗风,也否定迪伦•托马斯的晦涩意象。他们最重要的代表是菲利普•拉金,还有伊丽莎白•詹宁斯、唐纳德•戴维、汤姆•冈恩等。这派诗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崇尚传统诗风,写的诗有较严格的韵律、严谨的诗节和流畅语言。他们崇尚英国本土诗风,推崇哈代那种朴素和深刻。
菲力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是“运动派”第—才子,属战后崛起的最优秀的英国诗人。他早期作品受叶芝影响。到了50年代,他开始推崇哈代的笔法,务求写得具体准确,简练达意,技巧娴熟,但不追求惊人的词语。以《降灵节婚礼》一诗为例,诗歌具体准确的语言把英国50—60年代的破败景象十分鲜明,以一斑而窥全豹。诗人以目击者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降灵节经过街头和乡镇时,“热浪熏人几英里”“河上漂着工业废渣”和“方圆几英亩的废汽车”的景象。
Philip Larkin
他的短诗《日子》更别致,简练中把握了英国人生活的要害,平实里显示了深刻思考,提出“日子有何用?”的问题。诗中的失望和无奈跃然纸上。在英国从日不落帝国没落为二流国家的历程中,拉金以枯燥沉寂的诗行诉说人生的悲怆。他笔下几乎见不到绿叶,这就是英国社会的写照。拉金和运动派其他诗人们用闲静的风格准确而具体地写出50、60年代英国的景物和时代情绪,终结了20年代开始统治英国诗坛的现代主义,回归到哈代代表的英国传统。
Days
BY PHILIP LARKIN
What are days for?
Days are where we live.
They come, they wake us
Time and time over.
They are to be happy in:
Where can we live but days?
Ah, solving that question
Brings the priest and the doctor
In their long coats
Running over the fields.
日子
日子是什么东西?
日子是我们生活的处所。
日子来了,一次又一次
把我们唤醒。
过日子要快活:
除了日子,我们去哪里生活?
啊,为了解决那问题,
把牧师和医生请来,
让他们穿着长外套
奔过旷野而来。
(译文摘自《英国历代诗歌选(下)》,屠岸选译,译林出版社)
此期另一位英国诗人是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1998)。他1956年与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结婚,1957年以诗集《雨中鹰》成名,此后出版了十余部诗集,如《牧神》《木神》和《乌鸦》。1984年12月,英国女王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休斯的诗歌站在“运动派”对立面,因此他的成功标志着“运动派”在诗坛的衰退。休斯的父亲和叔父参加过一战,他从小就熟悉战争的残酷。他在二战时也当过两年兵,十分厌恶战争的掠夺和残酷。他的诗集可称为动物寓言集,诗里的主角是各种动物。这些飞禽走兽表达各种影射和寓意。如名作《栖息着的鹰》(收于诗集《牧神》)通过鹰自述,写出鹰高踞“森林之巅”,静观猎捕时机时那种无声无形、貌似懒散实则紧张机敏的形态。诗中的鹰目空一切,主宰万物。它的高傲、残忍和君临天下,使人联想起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这首诗可视为英国自劳伦斯以来最直接渲染暴力的作品。他敏锐地感觉到资本主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及本质。对理性和野性融为一体的赞美,对鲜血淋漓的暴力和荒凉景况的生动描绘构成他诗歌的特色。50年代后期他以《雨中鹰》一鸣惊人后,英国诗风亦从淡雅开始向豪放雄浑转化。到60年代初,随着《牧神》《动物诗集》《木神》《乌鸦》这几本诗集发表,似乎休斯的势头已占优势。70年代以来他仍笔耕不綴,发表的诗集有《穴中乌》(1975)、《四季歌》(1976)、《沼泽城》(1979)、《河流》(1979)等,题材越来越扩展,不断创新。他已走出动物描绘,落实到人的命运。例如在《七愁》中,诗人伫立窗前,感叹秋天园中的残花,表达了对暮年的恐惧和悲哀。
Ted Hughes
50、60年代英国还有其他重要诗人,如“运动派”重要人物汤姆•冈恩(1929—2004),名声跟拉金不相上下;不属流派的桂冠诗人约翰•贝奇曼(1905—1984),喜欢写英国城市周边人民的传统生活,用素体诗写了长篇自传《为钟声所召》(1960)、《高与低》(1976)和《空气转冷》(1972)。此外,现代主义并没消失,还有若干年轻诗人汲取庞德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标准,借鉴美国黑山派诗歌理论,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诗歌晦涩朦胧。
正文整理自《欧洲文学简史》,刘意青、陈大明编著,图片来自网络。
《欧洲文学简史》是在李赋宁先生主编的三卷四册《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2001年出版)的基础上进行节缩改写而成,浓缩了原版的精华,是一部以最小篇幅涵盖最多内容的欧洲文学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
延伸阅读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