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朱岩院长:新基建是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一次巨大机会

TUIII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2024-01-07

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钟源先生对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朱岩院长进行了线上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经济参考报》:

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特别提出,加快发展 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建进度,有何深意?在当前抗疫情稳经济两手抓形势下,如何看待新型基建在稳投资中的地位?您有哪些相关建议?


朱岩:


首先,疫情毋庸置疑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是抗疫工作的重点。今年要想把 GDP 增速稳定在 5% 左右很不容易,必须要找到高质量的投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高速公路、高铁、房地产等基建投资拉动模式,一方面是发展空间和拉动效应有限;另一方面是某些方面的负面作用正在突显、与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方向不符。所以为了应对疫情会带来的经济困难,加快发展新基建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其次,如果说传统的基建支撑起了实体经济循环,那么新基建所支撑的就是数字经济循环。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加速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多、更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5G、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是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需。最后,新基建是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一次巨大机会。目前来看,全球经济都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一些旧的、落后的产能会逐渐被淘汰,进而创造出大量数字制造与服务模式。这有些像是 100 年前的铁路、70 年前的计算机时代,哪个国家高瞻远瞩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优势,就可以全球化发展、拥有后续几十年发展的空间。所以,中国的新基建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能够让中国在全球新基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参考报》: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工复产速度高于传统行业,不少地方高于 8 成,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朱岩: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外部因素上都有着比传统产业更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所以其复工复产速度要高于传统行业。

内部因素: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人员密集程度低,对低水平劳动力的依赖程度相对比较低,因此相对容易复工复产;第二,该类企业基本都建立了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高,人员应用信息手段能力较强,比较容易实现远程协同、远程办公;第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化运作模式,也增强了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外部因素:

第一,政策优势。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地位,中央和地方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无论是人员使用、税收,还是物流、市场等方面,该类企业都比传统产业具有政策优势。第二,市场优势。该类企业所在产业生态中的地位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收益能力较强,具有很好的市场吸引力。



《经济参考报》:

如何看待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生鲜电商、企业服务等这类非接触式的“宅经济”快速增长现象?未来政府、企业、第三方平台、消费者等各方该如何助力其发展,国际上是否有借鉴经验?


朱岩: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也就是说,“宅经济”实际上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的缩影。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变成二维的:除了线下的维度、还有一个线上的维度,也就是由网络化、数字化带来的新的市场空间。线上和线下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疫情阻断了人们在线下实体中的接触,从而极大激发了线上市场,这表现在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领域。疫情对线上市场的激发,会快速培育大量消费新模式的消费群体,从而加快新兴产业的成熟速度。这种数字化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很难找到借鉴的经验,中国在为全人类探索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新道路。所以,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政府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的政策,不唯现有的规章制度、唯条文办事,而是要界定创新的范围,比如北京市推出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在范围内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企业要避免炒作型的经营思维,脚踏实地发展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充分把政府所提供的新型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等利用好,用数字产品和服务创造新价值;消费者会努力尝试新生事物,积极参与到不同的消费模式中。有了这样一个多方齐努力的环境,中国数字经济的道路一定会走得通、走得顺。



《经济参考报》:

请简要介绍一下科技创新在抗击疫情和支撑企业复工复产方面的意义,我国应急科技创新体系存在哪些短板?另外,目前全国多地都在围绕疫情,加大科研投入和和相关新兴产业布局,请问要注意些什么?是否存在重复建设和扎堆现象,该如何应对?


朱岩:


新冠病毒是人类认知的边界,也是我们迄今无法完全控制的领域。科学本身就是探索这些边界、技术就是应用好科学探索的结果。所以科技创新对病毒这一领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新冠疫情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让人类免受这类病毒攻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复工复产的意义一样重大,企业通过不断打造自身核心技术能力,才能抵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厚积薄发,科技创新需要持之以恒,所以我并不同意应急科技创新体系的说法,只能说科技在应急事件中如何发挥作用。在应急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应该放在整个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中来思考。建议国家一方面保证基础研究方面的国家投入;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出台政策给企业,让企业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从而真正释放科技创新的市场活力。

各地加大科研投入没有问题,但一定看到科研问题不是投入多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指挥棒指向了哪里?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看似引入了很多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研发经费,但事实上是撒胡椒面,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难免会出现扎堆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所以科研体系的建立政府是引导者而已,要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特点、产业生态的布局,制定好的政策、四两拨千斤,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地方的科研体系。



《经济参考报》:

其他您认为值得关注和强调的事项?


朱岩:


新型基建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极其重要,但需要注意新基建绝不只是 5G、数据中心等,还应该看到凡是能支持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加大投入的。比如金融领域的数字人民币,对经济拉动作用也会是空前的;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认证中心也会是未来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值得社会广泛投入。从行业上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极大的短缺,因此加大这方面的基建投入也是具有深远意义和巨大市场价值的。教育产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充满机会的领域,也非常值得政府和企业高度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