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在传统产学研基础上,强化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产业转型顾问委员声音
近年来,广东、上海、湖北、云南、山东等地陆续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科研揭榜制”探索,在一些重点创新项目中取得明显成效。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科研揭榜制”在发动龙头企业参与、完善项目筛选机制、广泛对接创新资源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多名受访者表示,科技部门应该探索将“揭榜制”作为科研攻关的常态化组织形式。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近年来,广东、上海、湖北、云南、山东等地陆续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科研揭榜制”探索,在一些重点创新项目中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科研揭榜制”在发动龙头企业参与、完善项目筛选机制、广泛对接创新资源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1
进展:有攻关也有转化,
提升资源对接效率
多家参与“揭榜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表示,以往寻找产学研合作主要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效率不高。通过张榜广而告之,相当于从点到面,有助于更好进行资源对接。
2
挑战:龙头企业参与少,
项目筛选机制不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揭榜制”过程中,也遭遇一些挑战。
——龙头企业参与度还不高。“揭榜挂帅”模式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任务,但记者发现,在已经公布对接成功的“揭榜制”项目中,龙头骨干企业参与仍是少数。
比如在广东,最后揭榜的 8 个项目中,有 6 个是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类项目,只有两项是企业技术攻关类项目。在揭榜的企业中,在行业较为知名的仅有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等极少数企业。而在湖北,最后遴选出的 27 个项目中,有 21 个为技术攻关类,其中涉及的龙头骨干企业也很少。
——项目筛选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受访人士表示,对技术难题和应该聚焦的领域,科技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前期组织工作;广撒网式的社会征集方式还有待改进,因为容易缺乏引导和组织。
此外,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产业面临的关键核心问题并不统一,不少“揭榜制”项目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创新资源对接面还不广。“揭榜制”需要打破以往项目只接受某区域内单位申报的局面,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面向全社会征集最优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各界科技资源。
在湖北,省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项目约占总立项数的 15%。而在广东,省外单位完成项目对接的则基本没有。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高端创新资源还很匮乏,需要进一步完善部省工作联动机制,争取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布局广东,有效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
完善:探索常态化组织形式,
鼓励更多企业和高校参与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表示,要在传统的产学研基础上,强化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
“企业应将科技创新课题更多开放给各大专院校的师生,实现企业和高校双引擎驱动。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参与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陈劲说。
多名受访人士表示,科技部门应该探索将“揭榜制”作为科研攻关的常态化组织形式。
参与广东“揭榜制”探索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章秀银认为,“揭榜制”有效对接了企业和高校的需求,希望科技部门能不定期地发布企业重大技术需求,鼓励更多科研单位参与。
湖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处长魏敏杰表示,建议将“揭榜制”科技项目作为地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手段,成为制度性工作,坚持每年定期组织申报,五年进行一次政策性综合评估。
受访人士提出,作为一种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尝试,“揭榜制”应打破现有项目申报的常规办法,遵循市场研发规律,在资助金额、项目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改善。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创新管理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创新管理理论,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对自主创新、全面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整合式创新、有意义的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获“中国管理科学奖”等。研究方向为中国管理研究,创新管理。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