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首现租赁住房用地,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2017-07-05 by 真叫卢俊

文 | 卢俊


上海定期都会发布土地出让的消息,只是最近上海出让的土地都是商办类型的,所以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应,而对于住宅类土地的出让,目前还是处于遥遥无期的状态。


而刚刚,我突然看到一条消息,上海最近有两块土地的出让,一块在张江,一块在嘉定新城。


但是这两块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具体信息是这样的:



是的,各位没有看错,这两块的土地用途写着:租赁住房


什么意思,就是房子的土地属性是70年的住宅性质,但是规定只租不售,开发商需要整体持有这样的房子。


这是上海第一次出让只能持有租赁的住房用地,而在这个截点入市,背后藏着什么逻辑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件事的背景


我简单地查了下租赁用房的背景资料,大概在2016年6月的时候,国务院有过这样一次发文——


对于商用房改租赁后可以转用途为居住。


意见指出,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应当按照居民标准执行。


所以从背景出处上来看,上海这样一次的出让应该是响应中央的号召,而且我们也看到,其他的城市也在陆续跟进这样的政策。


广东、贵州、江西等地先后发布文件,允许商业用房改为租赁住房。


而作为一线城市来说,上海跟进这样的政策也非常正常,毕竟这里更加有租房的需求。



同样我们也看到,出让这些政策之前政府也做好了各种铺垫。


对于一个新鲜产物的出让,一定会在前期会有各种试探性的手段,比如2016年上海出让的住宅性质的土地,基本上都要求20%的面积要求开发商全部持有,所以在那个时候开始,不少开发商都会对持有一部分住宅类房子有了心理准备。


目前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开发商对于产品研发和资源配备也有了准备,对这样的产品认知上是没有抗性的。


另外前阵子对于商住两用房的整改,也暗示了对于土地属性商业、实际用途居住这样的中间过渡类产品希望采取更加明确的标准。


我们看到这两块地的容积率是2.0和2.5,我预测之前可能就是商办类的产品,如今调整属性后开始对外出让。



但是这样的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而现在对于这样的产品,已经有了比较鲜明的态度:要么商办类产品只做商办,如果想要转移为居住类产品,就要接受只租不售的准备


而且我们反观之前对于商住房的态度也是如此,对于已经交付的,只是用来自己居住,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对外销售或者二次转让,就必须要恢复为原装。


本质上这两天总结都是一个观点,作为租赁市场的补充业态,过去的商住房以及现在的商办类土地,都是可以接受居住属性的,但是前提就是不能销售不能转让。


遥想到前两天一个做青年公寓的朋友过来聊天和我说,现在上海对于工业园区内,是允许10%-20%的比例作为员工宿舍的。


所以种种迹象都可以表明,上海当下正在对租赁市场发力,通过各种产品来作为补充,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过去这么久以来上海的租赁市场都是散落在个体,不规范造成了很多问题,政府该有的税收也没有征集到,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而现在的多个维度的渗透,可以看到在慢慢地管理规范这一块的市场,对于未来留住年轻人和基层奋斗的外来人有更多的保障。



当然,如果这样的措施力度执行的久一点之后,对于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也会有改变


未来两极化发展也会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底层的员工,解决基本的居住的问题的通路会越来越多,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安全感可以加强。


但是在另一个维度来说,作为自由流通的二手房市场,可能价格会彻底地脱离普通商品房的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稀缺性产品。


这种模式香港走过,新加坡也走过,从目前的方向来看,我们选择的是这样一种路径。


所以毫无疑问,这个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永远不会恶意揣测一个政策出台的初衷。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开发商会坚定地执行么?


我们看到,这样的项目是需要出让的,需要开发商来购买的,那么对于一个已经购买的东西,虽然有各种条条框框,但是开发商会严格按照意愿执行么?


我们知道,一个商业机构,任何决定都是秉持着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件事,我们做最乐观的打算,但是同样也做最坏的准备,趁着土地还没有成交的时候,和大家聊聊。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去年那些要求开发商持有的20%的住宅面积,从目前来看有不少开发商选择各种变异模式。


影响最大的应该算北京万科,采取了和小米公司定向开发的模式,小米购买使用权作为公司内部员工宿舍的模式。


按照道理来说这样的方法没有违背土地出让的要求,而对于开发商来说也获得“符合要求”的现金流。


但是后来,这个合作被终止了,我理解的原因是本该公开给全社会的租赁房源被定向垄断,所以被政府叫停。


然后在上海,对于持有面积也有不同项目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项目就开发好销售使用权,且卖给内部员工作为定向避税的一种模式,也有项目把这20%作为房屋购买者的某种“福利空间”在组合。


从各个维度上来看,对于一家开发商来说,都在想办法能够让这一块的区域能够实现收益,虽然现在大家都开发了运营版块,但是本质上这一块的收益模式和卖房子来比,差的太多。


这其实也是市场化的结果,在土地供应相对稀缺的当下,很多政策都会发生变异和改变,毕竟经济体制下机构都在自身价值最大化。



所以对于这两块土地的出让,没有意外的是,一定都会成交,一定也会有开发商拿,未来上海房地产租赁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规范,这几个一定是肯定的。


但是对于出让的租赁住房土地,会不会真的如构想中落地,是打个问号的。


开发商有可能选选择一种方式让价值最大化。但是也说不定基于此做了产品研发,上海楼市出现一个有口皆碑的产品。


毕竟在压力之下,才是项目创新的源动力。


说实话,我挺期待这两块地的出让的,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改变,在所有的地产人眼里,未来一定不是只有卖房子这一种选项了。


希望对梦想居有其屋的年轻人来说,同样如此



以上为正文,来自卢俊,就是那个卢俊,真叫卢俊的卢俊,爱聊地产观的卢俊,各位朋如果方便的时候麻烦和别人说下,真叫卢俊现在在这里,感谢感谢

6.30号~7.30号限时发售“大福袋”内含——

口水地产 | 天天听卢俊 | 购房精华课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