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畿红迹(二十五)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京社科 2022-09-0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走进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葱郁挺立的苍松古柏,它们在这里俯瞰了600年的沧桑变化。

本期京畿红迹寻访的红色地标,就为您讲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换了主人翁”的故事。

  明清两代,太庙一直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外开放。新华社发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身是皇家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与故宫同龄。相比故宫,太庙似乎低调。1998年在太庙上演歌剧《图兰朵》,往往被称为“紫禁城版《图兰朵》”。当时有历史学者站出来为太庙叫屈,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是按“左祖右社”的古制建造的。紫禁城是皇帝坐朝、举行大典和常年居住的地方,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不是紫禁城,在明清两代,只有逢登基、大婚等大典和年节时,皇帝才到这里来祭祖。明清时,太庙平日里只住着几十个看庙的太监和一群灰鹤。

太庙自有不可替代的宏伟壮观。以太庙享殿为例,作为整个太庙的主体,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太庙”九龙贴金额匾,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金碧辉煌,有“三金”——金木、金砖和金顶:梁栋饰金,地设金砖,天花板为贴金彩画,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行走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松柏之间,可以看到共和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塑像。在昔日的皇家禁地,为一位新中国的掏粪工人立了塑像。在这里,应该能体会到太庙更名的初心。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根据当时参与此事的田耕同志回忆,最初拟定的方案有四个,分别是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北京市劳动人民俱乐部、北京市工人文化宫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主席题字)字是写在一张宣纸上的,每个字有核桃大,龙飞凤舞,分为两行,横排,自左而右,分别写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大字。”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一直被称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开放之后,就创办了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文学讲习班由老舍、赵树理主持,学员们有叫他们先生的、叫老师的,还有叫师傅的。赵树理上课,外衣披而不穿,任两只空袖管甩来甩去的,操着上党口音给学员们背《阿房宫赋》,即便发烧感冒也是要上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一直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举办各类适合不同人群的培训班、文学研究班、大讲堂等特色活动。

这里是劳动者的学校,是老百姓的乐园,这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忘初心的坚守。


THE END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6月15日第19版;作者:沈沣 蔡岫,内容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精彩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