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原藏珍 | “岁于中丁”刻辞卜骨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2019-07-05



             原

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

让文物活起来

           珍               


编者按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开源和繁盛之地,作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


为了让更多民众能欣赏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国宝”风貌,今年以来,河南博物院特别策划,陆续摄制推出百集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以短视频的形式,让人们随时随地零距离与文物“对话”,感受珍贵文物的恒久魅力,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辉煌。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博物院影响社会的物理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河南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彰显出河南人的文化自信。


6月7日起,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中原藏珍》系列文物视频,以飨观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894rn2klp


第二十五集:

“岁于中丁”刻辞卜骨


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原始社会时期黄帝命“仓颉造字”,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已发展成熟,形成了文字体系。由于这些文字是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之上,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典籍。


“岁于中丁”刻辞卜骨,商代武乙时期,残长29.5厘米,宽21厘米,1973年安阳市小屯村南地出土,现藏于安阳博物馆。该卜骨为牛肩胛骨,正面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契刻:“牢/侑(yòu)弜(jiàng)/侑弜/辛亥贞侑岁于大(太)甲兹用/ 兹用/甲寅酉彡(róng)五牢/丙寅贞侑祔(fù)岁于中丁 ”三行31字。其中“甲寅酉彡五牢”5字残缺,根据残痕和词例补出。卜骨背面有三个钻、凿和灼烧的痕迹。


卜辞中“中丁”指文献中第十代商王仲丁;“大甲”为文献中第四代商王太甲;“丙寅”“辛亥”“甲寅”为商代天干地支纪日法,代表时间;“贞”为卜问之意;“侑”“岁”“祔”“酉彡”是商代频繁使用的庙祭礼仪;“弜”为“不要”,“侑弜”则为不要侑祭的意思;“牢”指以牛为牺牲祭祀的意思,“五牢”指用了五头牛作为祭品。


三部分卜辞解释出来的是意思分别为:在丙寅这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祔、岁三种方式来祭祀仲丁?用这三种方式祭祀;在辛亥这一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岁两种方式来祭祀太甲?用这两种方式祭祀;甲寅这一天,用酉彡的方式祭祀,并用五头牛作祭品。商人崇拜祖先,往往对先王和祖先进行祭祀,这片卜骨所记载的就是商代第二十八王武乙祭祀先祖“中丁”和“大甲”的内容。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走过5000年历史长河的华夏文明,因为文字牢固地凝聚在了一起。诗人的唱和,书家的酣畅,百姓的愉悦,无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其中。汉字也成为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传承至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