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6)
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把意念直接和意元体结合。
一旦能够把意识活动集中到意元体里面去了,有超常智能的人它就能够直接感觉到主体的“我”和被动的“我”合到一起了,比普通人要进步得快。普通人一想,只能想进去达到“明心”,一想主、客体的“我”合住了,可里面具体什么样子,还不是十分清楚。有超常功能——特异的透视功能的人,往里边一看合进去了,就能感觉到里边那个样子。有的人可以感觉到了可还定不住,有“慧”得有“定”,只是发功能那一会儿神稳,一放他又不稳了,让他连续发下去也受不了,就只那一会儿还可以。这就是有“慧”而缺乏“定”。他们这个“慧”,是先天带来的“慧”,“慧”把气消耗了,再练“定”定不住了。我们练气功要从“定”上练起来,精神集中,但没定到一定程度,就还没开发出“慧”。定和慧很均匀了这是最好的。偏于“定”不好,偏于“慧”也不好。我现在提倡同学们从定上走,从定上开发慧,达到“定慧匀等”。要同学们练定势就是要练“定力”。有了定才能生发出智慧来。普通人没有先天带来的“慧”,如果再不从“定”上去开发,“慧”从哪来呀?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练功,一点一点的磨,给大家讲理论讲道理,都是真正要打破我们常态智能参照系,要我们到高层次上去。
参照系一旦发生变化了,如果你的“慧”即智慧也形成了,在过去就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高层次上去了。只有练功把超常智能练出来,把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再同常态智能结合起来那才行,光打破参照系超常智能出来了那还不够,因为超常智能出来后,看什么都不是什么了,人也不是人,物也不是物,谁也不是谁。过去有些练功的人一到大彻大悟后,“如丧考妣、终日默默”像傻子一样。那就是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到超常层次里面去了,这还不够,还应再返回常态里面来,常态和超常一体了才行,那才是真正的和光混俗,一切融通、一切无碍。这时看人才又是人,物又是物,有区别了。但这时的区别在心里面没什么感觉,你张三说话,李四说话,但是他不动心了,心里面平平等等的那是“妙景”了!嚷两句,吵两句也行,可里面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的一平如水,完全一样了。这是达到内外如一、真正对事物明了了,而且明了后连到一体了。但只是你这儿有个“像”他那有个“映”,属于真正的客观唯物论的反映论,你有什么反映一下,反映与它本身没有关系。比如镜子本身并没人,你这有个人,显出个人来,只是显现出来的。张三来了,显出张三;李四来了,显出李四;张三、李四一块来了,便一块显出来,都走了还是空的,对它自身无所谓。当然那个境界是超常和常态合为一体了,对周围那是真正的自由了。
过去佛学讲明心见性,一旦打破无明桎梏,无明破了,实际上是把常态参照系打破了。
所以自我不易找到。“我找”,一找就不对了,参照系发的命令,参照系起作用了。到哪找去?“我不找”,也还是参照系的作用。找不行,不找也不行;一找又不对,不找又永远找不着。所以要用察照,一说要找,不出找的概念,马上找进去,“找”一动立刻变成行动一下进去,那个找本身就是。脑中一想要找,不动弹、不转念,当下就是。这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一动就是,那才行呢!
以前讲过船子和尚打药山徒弟,药山刚说要说话,“啪”一杆打到河里边去了,他刚露出水刚要说,又被按下水去。因为一说出来就错了,又要说又被按入水中,要说不能说的时候,“噢,里边那个东西”,自我找着了。自我就是明心见性那个性,我们所说的意元体自身。只要是你的参照系起作用,就错了,就不是自我了,这叫错认主人公。
青年与成年时期一方面练气功、练习使用超常智能,一方面学习气功与超常智能的理论,自觉地加深对超常智能的认识。当有了一定的超常智能后,一方面要用超常智能来完善自身,一方面把超常智能应用到前述的各个领域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超常智能水平。这一阶段,要注意与大自然的整体联系的锻炼,要善于把外在混元气摄入自身。要注意深入、精微地体察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如果能体察意元体的真实景象,就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功。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练“有化归无”。当具备了“有化归无”的功能时,把这一功能施于自身,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年与成年时期一方面练气功、练习使用超常智能,一方面学习气功与超常智能的理论,自觉地加深对超常智能的认识。当有了一定的超常智能后,一方面要用超常智能来完善自身,一方面把超常智能应用到前述的各个领域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超常智能水平。这一阶段,要注意与大自然的整体联系的锻炼,要善于把外在混元气摄入自身。要注意深入、精微地体察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如果能体察意元体的真实景象,就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功。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练“有化归无”。当具备了“有化归无”的功能时,把这一功能施于自身,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通过对混元整体理论的学习,加深对混元整体特性的认识,从而逐渐增加意元体参照系中的超常智能信息的内容。只有脑子里混元整体理论的概念多了,当你有了功能才能认识它。过去佛家讲“悟后方修道”。在你还没有开悟以前的练功不叫修道,只是预备阶段,人没发生质的变化。道家练功最根本的是玄关,当你还没有体察到哪是玄关,玄关是什么样子时的练功,过去讲是白练,你只有感觉到玄关,从玄关里面去练功,这才能进到大道里边去。这时练功每前进一步,才是脱离凡夫一步。悟就是悟出那个真正的道理。以前古人只讲几句:什么心、性、识、道、无形无象、恍恍惚惚,就那么点词汇,讲不清,越讲越糊涂,所以老师就让你去悟。当你悟出来了,感觉到了,脑子一想它,一作意,再去修去。“悟后方修道”是这个意思。“作意”是我起的词,就是用意识把过去的形象、过去感觉到的东西回忆出来,使意念和它结合去。现在你还没有悟,我们就把悟出的道理、正确的道理,结合现代科学先讲给你,《混元整体理论》那么厚一大本书,都是讲这个的。所以,虽然你还没感觉到它,但是,先通过学习,从道理上弄明白了,然后按理论去作意,也能帮助你沿着道的要求去练功。当然,我讲的道理和你亲自感受的不会完全一样,还是有区别的,但它们近似了,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有个指导了。学会超常智能理论之后,就学会用超常思维来支配你的思想活动了。慢慢参照系变了,脑子里一动自然就符合这个整体,功能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所以,学习混元整体理论不能光背书本。你得经常按整体性来体察自己的生命活动,在生活中处理事情要发整体信息。这就需要用超常智能的理论去打破常态智能的习惯,把常态知识变一变。
先天素质比常态人好,意元体中常态智能信息量,优势反应不那么突出,功能也不很混浊,基础比较好,对各种刺激反应比较均匀。有了这样的前提,他受到外界的刺激(如日常生活当中受到惊吓),就容易出现整体反应,而呈现出超常智能。临济宗的当头棒喝就是这个道理。一打,一机灵,内向性的机灵到意元体里边去了,里面整体化了,这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如果整体性反应是外向性的,跑到身体上来了,那就不行了。
脑子转向了,把北说成是南,南说成是北,一到熟的地方,突然明白过来,脑子是整个转的。如果平时内向性运用意识用的好,这时脑子一转的那种状况他能感觉到了,也是明心见性。安静之后,门“吱”一响,或静的时候,“唰、唰……”的脚步声吓你一跳,若不往外反应,一向里,就出整体性反应了。佛家讲:“担水砍柴皆是道,洒扫应对尽通玄”--洒水、扫地、应酬的日常事物都可以通到玄上去--就是这个道理。只要随时随地内向性运用意识就能解决问题,练气功反复强调意识内向,道理就在这点上。实际上大道就是这么个问题。
第二种情况就是病或者被囚起来而出现功能了。我想周文王演《周易》在正常情况下绝对完成不了,只是由于商纣王把他囚起来了,没有那么多事,也知道出不去,死心蹋地在那呆着,一安下心来,超常智能开发出来了,《周易》就搞出来了。有些是得了一场大病,而出现超常智能。当然,还有有了功能而出现病的。有的人一受刺激,意元体参照系一变化,生命活动变了,一下适应不了而出现病态:迷迷糊糊,吃不下饭、干不了事、自己支配不了自己等情况。如果先受了整合,出了功能,而后有病态,随着功能的越来越自主强化,慢慢适应了,病就好起来了。而先得病,后出功能的,脑子有感觉了,出功能了,但病并没有完全好。两者是不同的。
过去有一个和尚总也不开悟,有一天走到一处,一个歌妓正在唱艳诗,其中有一句,“你既无心我便休”,如果你没心我也没心了。他听了这句,就开悟了。听艳诗开悟,这是高僧楼子和尚的典型事例。“你既无心我便休”,楼子和尚从气功、佛教禅宗的高度领悟到:识神是你,佛性、元神是我,我也没有,你也没有了,一听艳诗他脑子一动——开悟了。
好多语言稍稍一动就能变成内在的精神世界所以说,真正长功夫可不一定在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开悟,你真是做到了内向性运用意识,经常注意到意元体当中去,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过去讲,风声皆是广长舌嘛!刮风都是佛在说法。所以同学们真得要从内心世界去起作用、去练功夫才行。
不打破常态智能的参照系,你特异功能再强,按照过去讲,照样还属于凡夫。佛家讲这都属于魔障,真正有了功夫,真正的超凡人圣,得明心见性,光明了心还不行,还得见性——打破无明窟子。一个桶,底要打掉。意识里边这个底,就是参照系本底,参照系打上的那些烙印。把常态智能参照系烙印打破,不固执它,真正建立超常智能参照系,使超常智能信息在参照系里边占据了主导地位,到那个时候才进入圣流。
有多少明心见性的呀?现在和尚里边,别说见性,连明心的也还没见着一个。明心见性不是那么容易,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明心见性。现在从台湾来了一位佛家大德,在临济寺讲安祥禅,他根本就不提明心见性了,说你能舒舒服服、安安祥祥、高高兴兴,这就得了禅宗三昧。象这样佛家东西的根本点就没了。既然佛家根本点没有了,那我们现在还讲它干什么呢?你不讲它,不等于不往这个方向走。我们通过学习智能功把这些理论弄懂了,将来再把超常智能练出来,超常智能反过来往里边一通一走,照样可以进人明心见性层次。当然我们不称之为明心见性,那是一个功夫层次,应该是建立圆满意元体之后的那种超常智能状态。
中国的佛教存在将近两千年了,从古到今,真正有几个明心见性的?没几个,你别看《高僧传》中写了那么多的高僧,你认真地看看,分析分析,他们并没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是那种状态。我们现在是从常态智能搞起来,从常态智能进入超常智能,从超常智能再返回意元体里面去。这么走,才是到了根本点上。
各种功能可以从练功达到的整体水平来实现,也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具体方法来实现。如果是从意识修养、从气量增多这个方面去练,当你达到了一定水平,意元体参照系打破了,明心见性了,那时一切功能都出来了。那是整个脑子每个部位的优势灶都没有了,都非常平静、非常匀衡了,整体功能都变了。现在我们练透视法呢,那是先练破除对光的级联放大效应,使其不起优势反应,这么一来,也就能透视、感知了。我这样说,同学们可能会想,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偏执打破呢?你可以单一的练这样的功能,通过直接看、看、看,看累了,它就“罢工”,优势反应不起了,这样整体性显现出来了。
性功的玄关窍开是一特殊情况,此玄关的“忽地一觉”本身,就是玄关窍开,但它是旋开旋闭的。关键是在开的这一刹那,能够入得关去。需知“忽地一觉”后,无论意识中呈现出的动态或静态都已不是玄关了。只有“觉”的刹那间,才是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唯有于此时意识内向体察,才能入得其内。这决非一般人(已形成意识外向运动的习惯)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艰若卓绝的内向运用意识的锻炼后,才能在一定条件的促发下呈现出来,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很相近。
禅宗练法即讲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佛性也即心性。此即见性成佛。佛性为性的根本功能。能领悟到、感觉到性中的状况,即为佛性。佛性无所不在,上至佛,下至虫蚁皆有佛性。所以达摩说众生都是佛。之所以不能都成为佛,是因众生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只要能“始取自心,见自本性”,即把本来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为佛。所以达摩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练功就是个心,心是无形无象的,见不到心,可以给你一个,你意念一动就是心,此即直指人心。就是说练功要在意念的最根本处练功。譬如演驴皮影戏的,拉线的人即相当佛性。练功不要光从影上练,要深进去到最根处。道家的玄关也是如此。到最高层次,佛道两家是一样的。
佛教来源于印度,禅宗之初祖称印度之达摩,但禅宗之真正创立实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禅,而无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所倡“置心一处”的功法,与小乘之修禅相类,以意念专注一境,从而引发智慧。它与古禅不同之处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质性是因缘和合而非实有,从这方面走禅。南派以惠能为代表,主张“即心是佛”。他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内外明澈,就以顿见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炼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完全直走精神,而不讲四禅八定。对于精神的虚灵和无处所不但要感觉到,还要证得。而要证得它就必须精神十分宁静,意识内向,集中于一点,使之深入进去体察自我意识的运动状态。意识运动是意元体内信息运动的过程,当感知到意识运动,就是使意识活动返还于意识自身。这就是禅宗修炼的高级境界,也就是进入华藏世界了。在讲四禅八定时讲过,当从空处定到识处定时,意识从守虚空进而守意识、体察意识活动时,如果使能守与所守合一,即意识活动返还意识自身,然后让意识充斥身体每一个部位,身体的变化就达到高层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这样修炼,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体,所以不需走四禅八定。惠能虽不识字,但融通佛理,讲经自心性出,用现代语言讲是通过组场传递信息,往往可使听经者顿悟而认知意元体。惠能之后的僧人没有惠能深厚之功力,便采用当头棒喝的办法,即于修炼者提问时棒喝交施,使修练者刹时茫然不知所措,而心地湛然,能感与被感合一。此时老师在一旁指出“当下即是”,修炼者当时如能收拾身心,便可认知意元体。在认知意元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顿悟渐修,进入意元体去体会,便真正做到修为修证了。
智能气功提出了意元体理论,在练形神庄的龙头动作时,认真体会画∞字时头内的感觉,在大脑气路都通了之后,亦可认知意元体。当走路迷失方向,错误判断方向时,突然见一熟悉的地方猛然辨明方向,是认知意元体的有利时机,这时脑子突然从误判方向中转过来,刹时头脑里参考系发生变化,就是意元体里认识活动最根本之处变化,如立即能认知到,就基本上进入意元体了。
王重阳也力主“三教圆融”,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三家相融合的基础是“道”,故曰:“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银树生三枝也。”在修身方面,他提出以明心见性、养心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之真功;以传世济世、救急解难为外修之“真行”。功行双修,以得道成真,故谓之“全真”。显然,明心见性是佛家禅宗的修持要旨,含耻忍辱亦有释家的痕迹,养气炼丹则是道教的本色行当。济世是儒家的原则,救急解难则大有墨侠遗风。“全真”丹学可谓集大成者,故于后世影响极巨。王重阳有这样一首诗,曰:“好相如如莫外持,心神便是汝真师。古人公案须搜获,自己家风要骋驰。细细得通前觉通,盈盈澄正旧慈悲。慈悲清静俱双立,顿悟全无物物縻。”这首诗以明白的语言点出了学功、练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慈悲”和“清静”的前提下),要以自己的心为主导,师法古人,而不拘于一格;学习古人,要有自己的特色(家风)。
禅宗强调的是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故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有巨大贡献的。
延伸阅读: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1)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2)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3)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4)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5)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