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整体理论(86)——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B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27tzd8e8&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能把种子里潜在的生化成一个很复杂的植物的因素叫做德,因为它还没变出来。在它生的时候还有很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道的功能的展现,是通过道的功能变化而形成的,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德。它是自然的,万物都得遵守这些规律,谁不遵守都不行。这是总体的道。具体的道,植物有植物的道,人是人道,狗就是狗道,天就是天道,地就是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个跟着一个,人遵守地的规律,地遵守天的规律,天遵守道的规律,道遵守自然的规律,自然就是自己本有的规律,不是外来的东西,自然而然。大自然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按自己规律变化的世界。自己是谁?是宇宙,宇宙就是按自己规律变化的世界。过去讲这些问题不好讲,只好把自然人格化,拿人来衡量,可是人做不到自然。大自然界能够自然,所以古人讲自然规律是最高的道德,称为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了东西了,却不占有它;它发生变化了,在自然界呈现出来,出好的结果了,也不自持为我的功劳;生出东西长大了,也不主宰它。这些都是从人这个角度说的。人生个孩子,“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占有他,这是我的。其实,你生了就生了,你是个自然的,他也是个自然的。你愿意生他,生了他了,就给了他一个自然生命,让他自己生活去,占有他干什么?你可以帮助他,不能占有他,现在还有不少老人讲:“噢,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我的话了,小时候吃奶的时候怎么着的?”
其实,自然道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而不有,生了就有,自然嘛!就没有什么生不生、长不长、好不好的,都是人给它安排的。一棵大树,下面有一片荫凉,夏天一呆真凉快,“树给我们创造了福荫”,谁给你造福荫了,树上自己长自己的,自然事物就是这么自然变化的。生也是自然,死也是自然。人想活得长,认为生就是好,死就觉得不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了,生死就无所谓了。置生死于度外,不管他了。但这是消极的自然,到了人道,还是要活得好。在传统的文明里面讲这个,自然之道这是他讲得好的地方,也是他讲得欠缺的地方。认识到自然变化的规律了,人要遵守这个规律;人本身是道的演化,人也有道,也是自然的。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是好的。他讲活着也是好,死了也是好,这个想法也是对的,他说你要想千方百计地活的好,那也不对,违背自然了,这个讲法就不合适了,不对了。我们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好多都是好的,西方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中国老祖宗认识到了。就一点不好,就是:“你也别想好,想好就违背自然了。”本来人是在进步的,他们就忽略了进步观,忽略了发展变化的观点。但很难苛求古人。在几千年之前认识这么深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传统文化里道和德,大自然生长万事万物的物是道,生长的规律和过程是德。但若认真分析,全面考察一下,实际道和德分不开。有道没有德道不能生,道是死了的;没有道,德就没有,德是空的。这两种情况都不行。道和德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道德经》没有全讲清楚。《老子》之前的《管子》倒讲得更透彻一点,“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道与德没有分割,一个东西没有区别,而且道和德不仅是天地万物生出之前有,天地万物生于道德,每个事物里面都体现道和德。有人问庄子什么是道,庄子回答:什么是道,墙头就是道,砖头、瓦块就是道,茅粪坑就是道,茅粪坑的蛆就是道。“道怎么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低下?越来越高尚,万物都有道,有人道、天道、地道……这个观点就和后世的中国禅宗差不多了(我想中国禅宗可能就是接受了庄子的这个观点,在佛学里创立了大乘的禅宗)。人有人的道,这个道和那个自然之道是一个整体的。这就是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人、天、地、自然,它们的体和用都是道和德。道德不仅是人的伦理道德,道德还是人的本质,人的混元气的体和用都叫道德。所以唐朝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所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才艺善行,无问大小皆需以理行之,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艺则事得亨通,身有美善于理为德,故称道德。”孔颖达那时候已经把道家、儒家等各家融到一起了。他认为道德把万事万物都包括在里边了。大至万事万物,小至一个人的才艺干一件好事,都属于道德的范畴,都得按照理去做。一般人认为理出自宋明理学,其实这时候就讲到理了。《礼运》中说:“理者,礼也。”礼是道理——道的理, “以理行之”,按照道理去做。干事情有各种技艺就好干,就能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保持同一性,能够通。有善事也是德。当然,孔颖达虽是孔子的后代,但修炼就比较差了,他只能综合古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道德是统帅万事万物的,万事万物也都有,人的行为也是,这是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
三、智能气功科学的道德含义
智能气功的道德含义与伦理学道德和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含义也不会相同,但它里边有着伦理学的道德,也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而且把它们更进一步展开了、深化了。古人不同的门派、不同的人,对道德有不同的论述内容,深度也不一样;智能气功就把古人一些好的东西都继承下来,这样就把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完整化了,而且结合当代的伦理学的道德观,并把它延展了,同时也加上了智能气功的内容。
传统文化对道德的认识:道是万物的体,德是万物的用;最根本的无形无象的物质是道,化生万物的功能称为德。智能气功结合了这个观点,认为根本道德就是混元子、原始混元气的体和用。古人讲的道,有人说是元气,有人说是道,也有人说元气和道是相等的。而智能功认为最根本的物质是混元子、原始混元气,混元子和原始混元气就相当于古人说的道和元气。混元子和原始混元气的体无形无象,还有化生万物的功能,这就是原始的道。原始混元气能够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是德。万事万物都遵守着这个规律去做。这似乎和传统气功的道德观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我们把名词换了一下:他的道、元气,我们说混元气、混元子;以前讲变化、气化,我们叫混化。但是我们不仅仅只是换个词,而且从内容上有所变化。其中混化内容就是和古人的最根本不同点。我们讲了混元气、整体观以及它们的体性、功能、功用、变化,为什么又起了一个新名字叫道德呢?我们直接叫混元气的功能、混元气的体性,不就行了?讲自然界的原始混元气,万物的混元气,人的混元气、意元体,意元体的功能、体性,把道德拿到那里边一讲不就完了吗?再加道德这个词,就和伦理学的道德很容易混淆,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意识是人的本质,何必要讲道德呢?
我们所以管它叫道德,有两点意思: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一是讲意识是人的本质和道德是人的本质还不完全等同。说意识是人的本质,这是把人的本质用以区别于动物;人有概念思维,动物没有。如果以人类自身作比较,如何区分人的好与坏,这时拿意元体就不好讲了。说好人本质好,道德高尚,就说意元体高尚点儿?意元体不是没分别吗?怎么高尚,不好讲。说这个人低级趣味,就说意元体的体性低级了点?这也不好讲。现在伦理学认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是调节人们精神世界的,虽然还没有真正认识道德是人的本质,但伦理学里已经重视和强调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关系到一个人如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借助道德这个概念,和当代的伦理学相结合,而且要让练气功的人们从伦理学的道德开始修炼起来,通过气功一转,能够通过修炼社会道德,增强和大自然界道德的联系(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联着的——道德的联系),这样道德和混元气一连就比较自然,就有了整体性了,而且把人们的行为、道德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和气功紧密联系起来,而增强我们练气功的内容,通过涵养道德来自觉规范我们的行为,自觉调节我们的思想方法。从中国来说,这个意义要强化。至于西方是什么样子,我没有搞西方文化,还不大清楚。按中国的现在状况来讲,我们这么叫对练功和搞科学更加有积极意义。这样我们就把道德,按照伦理学的观点来讲起来,结合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伦理学的观点——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而把道德突出出来,这样也能够讲清人的意识活动、道德活动和混元气的同一性,这样我们练功就自觉了。另外,传统气功讲道德也是从自身修养道德和自然道德相通的。他讲“人心即道”,人心就是道。我们现在就不光讲一个道,不把练气功叫做修道,我们讲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开发出超常智能,用超常智能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是气功科学。和古人说的不一样。古人说练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心。但是我们结合古人的道德观念,再进一步展开。中华民族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了,一说就是道德,说练气功,道德要和外界相连。我们继承了这个观点,但我们是综合继承而有所发展的。现在一般讲道德就讲《道德经》。而我们把古文明好多内容综合起来了,完全是从练功角度来讲的。
我们讲的道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社会道德讲伦理学,讲人的行为,但是讲人的行为是从传统气功的高度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讲的。修德就是修养,庄子讲:“德者,成和之修也。” 能修炼达到“和”,德行就很好了。“和”是什么呢?《中庸》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干事情能够符合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干事情对外一发,正好对上客观事物。发而中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的,一发整个节都对上,没有差别,关键的地方都适合,这样就称为和。修炼自己,使自己干事都达到和,都符合客观,这就称为德。庄子这种讲法符合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论就是反映论,客观是什么样就反映什么样,正确地认识它,按照客观 规律办事情。一般人说到庄子就认为是一个逍遥自然的浪漫主义者,可他非常重视客观规律。 “德者,成和之修也。”按照自然规律去做,达到“发而皆中节”,要消灭掉主观印象。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从德国产生的,在法国和英国完成他的全部著作。西方没有接受,可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一学就学通了。有中国古文化的基础学马克思主义非常好学,什么道理呢?因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老子》、《易经》来的。所以马克思的基本思想也是源于中国古文化,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它不是舶来品,而是镀了镀金又回来了,像现代中国人出去留学一样。一个观点在外国一加工,中国就好学了。
另外德字,古写是“悳”。《说文解字》中说“外德于人,内德于己也”。外面得到人, 里面自己得到东西就是德。《管子》也讲:“无以物乱官,无以官乱心,是谓内德”。里面得到道便称为德。“德者,得也。”德与得,有相通的地方。德是从里边去得。你怎么才能得呢?去修炼,修德到最后就能得到道。修德就是练功就是修道。“无以物乱官,”就是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扰乱了你的感觉器官,不要看什么东西,眼瞪瞪的;耳朵听什么,也真好、真好,把官乱了。“无以官乱心,”不要让感觉器官把内心的精神世界乱了。如果能做到这样,里边就是德,里面有个内在的主宰,外面不乱,这就是内德。里边得到什么了?这就是道的体现,道在做着主宰。不练功,没有内在的主宰,能做得到吗?通过练功能够得道。过去练功叫修道就是这个意思。
《管子》里好多东西,讲得非常好,《管子》四篇(《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篇》)直接是大乘功法。后世的大乘功法,说个不客气的话,都没超越它这个范畴,也都没有它讲得深刻细致。它没讲那么多玄玄乎乎的东西。(将来介绍各家功法的时候,《管子》不做介绍,但四篇要把它印出来。有点文学基础的,反复看看它,那都是直指本源的东西。)你看它讲修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又说:“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者,道乃可得。”这都是让你安安静静去修,而且要心善,要安定。这样心定气理,就得到道了。而这一切,从练功上、从行动上都要贯彻进去,那都属于修德的范畴,从行为上去修炼的范畴。我们必须这样来认识它、对待它。
智能功就把古人好的东西都拿来,集中了,予以继承。《管子》、《庄子》、《老子》中好的观点我们都拿来。其实,这三家古人对其评述是不一样的。智能功不管你是谁,有好的我们都拿来,我们引述古人的东西,就等于是表述我们的观点。为什么把古人的东西都搬过来呢?我们自己论述不是很好吗?如果我们自己论述,有些人就不一定能接受得了。用古人的论述来表述我们的思想呢,噢!智能气功不是胡编的,而是接受了古人的好东西,用了 “拿来主义”的办法。这对我们论述问题,更直接,而且更有效。如果我们在外面用混元气理论讲:你办了好事,安安静静,就得混元气。“胡说八道,以前好多人办了好事,身体也不健康。‘修好不见好,杀人放火儿女多’,哪儿得混元气去?”说不清。我们引证古人的说法,补充我们的理论。把古人的说法加以解释,好的地方,给以发展,不足之处予以补充。这样不就完整了吗?而且人们容易接受,标明了智能气功继承了传统的古文明,它们是一贯之下来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另起炉灶搞起来的东西。
练气功到一定阶段能够体察到人体混元气及其大自然混元气的交换。古人也讲,练功能体察到道,《道德经》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一段话实际上讲的是练气功之后,各种功能强化起来了,敏感起来了,体察事物更深刻了,于是对各种细微的事物体察到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练功之后能够体察到这些东西。咱们讲能够体察混元气,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把名词改了一下。它讲道,我们讲的是混元气。混元气是混而为一,恍恍惚惚。唯恍唯惚,道也是恍惚,是一个意思。人怎样才能达到道的这种体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当我们练功到一定程度,你就能这样了,就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而变得自然了。老子《道德经》有这么一段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离(有的写作‘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载营魄抱一”,就是精神专一。后世有“含三抱一”,精、气、神三个抱一守中。这儿“抱一”可能也是守中,因为老子后面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载营魄抱一”,就是精气神专一到一点上,不离开一,总是这个一。然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精神专注到气上去,而且要柔和,像婴儿那个样子;形体柔,精神柔,气血柔……各方面都很柔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洗涤自己深层的精神世界,再观察它的时候,深远无边,清静无着,能做到一点不洁净的地方都没有吗?“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知”当智慧讲,不是没有知觉了。)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要用什么智慧,这是老子的观点“无为之治”。可是从气功来讲,气是民,身是国。爱护身体里边这个气,治理身体这个国,不需要智慧、知识来治理,而任其自然,达到自然的程度,不治而治。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老子》里对天门没有解释。《庄子》里说,跟宇宙出无本,入无标,没有本标,没有时间,宇宙的根本是天门。《淮南子》里说:“纯素不杂”的时候,“与天相通”叫天门。这个天门能不能解释为开天门的天门?不敢说。因为没有看到那时候的文献记载有开天门这么一说。不过,在甘肃青海一带,发掘出四千六百年前的陶制容器,上面有人像,人的脑袋上都有黄豆大的窟窿。我想可能是四千六百年之前,中国老祖宗已经会开天门了。要不做个陶器脑袋弄个窟窿干什么?而且有的图像是像练气功那么一站,都是女转男像,下身是女人,上身变成男人,这不是把阴转阳了吗?练功到了高级阶段阴转阳了。阴转阳之后,开了天门,以功理上来推敲是可以的。根据现在的同位素化验检查,那文物是四千六百五十年以前的。而《老子》才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嘛。“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我们希望能当作开天门讲。天门开了之后,里边全是阳气,没有阴气了,“能无雌乎?”变成纯阳之气了。“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事情都明白了,能有神通,四通八达都能了解了,但却“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能这样了,则“生之、畜之……”,不管生也好,养也好,育也好,就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那就是玄德(最高深的德)。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