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是怎样的?

孙进 德国研究者 2024-03-19

因为孩子在国内读完两年小学之后转学到德国,所以我对德国的家校合作有了一些近距离的观察。我发现,我国和德国的家校合作方式有一些看起来很相似,比如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但是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似的只是名称,就内容和实施方式而言,存在明显的区别。本文介绍一些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情况,希望能对我国家校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实践的改进有所启发。
 
形式多样、深度参与是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特色

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且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并非只是走个形式。具体来看,德国的家校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父母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除了接送孩子时随机的非正式交流之外,教师与父母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父母谈话、父母对话日、学习进展会谈、家访等正式的家校沟通机制。家长会是班级层面上的活动,根据法律要求,家长会须安排在工作时间之外(通常是晚上),以便于父母有时间参加。因此德国家长会的正式名称就叫“父母之夜”(Elternabend)。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家长会。在我第一次参加德国小学的家长会之前,孩子刚刚参加了数学和德语两门科目的期末考试,并知道了成绩。我原以为老师会在家长会上讲班里的考试情况,例如,平均成绩是多少,以便于我们可以衡量孩子的成绩水平。结果,教师只是向父母说明了在新学期各科目的教学内容以及计划使用的教材,并未提及考试情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不重要。德国教师通常会在另外的场合和父母沟通孩子学习的情况,如父母谈话(Elterngespräch)。
父母谈话是教师与父母约定的会谈,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没有次数上的明确限定,通常来说每学期有一次。在我们孩子转学至德国的第一个学期中,我们和班主任老师有过两次正式的谈话,每次时间都是一个小时左右。在谈话中,双方交流孩子在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各方面表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例如,我们孩子因为错过了德国前两年的小学教育,直接升入了三年级。所以,德国老师特意给了他一套二年级德语的学习材料,让他自己每完成一部分就交给老师批改,还特意叮嘱我们不要替孩子修改,以便于老师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和问题所在。此外,老师在知道我们给孩子的学习安排后,还提醒我们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学习任务,对我们说:“小草不会因为有人拔它就长得更快”。
在父母对话日(Elternsprechtag),父母有机会向各科的专业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父母对话日也须安排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以便于父母能够在下班后参加。学习进展会谈(Lernentwicklungsgespraech)是指教师、父母和学生同时参加的有关学习情况的三方谈话。谈话内容是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目前的成绩水平。有时候,教师还会和父母签订《父母协定》,确保约定好的教育行动和目标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家访在德国比较少见,只在需要时才进行,例如当学生出现逃学的问题时。家访须事先和父母联系好。
第二,父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这是各州《学校法》赋予父母的权利。父母直接参与或者(在人数有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由选举产生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与决策。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会参加学校的各级委员会(如班级会议、专业会议、全体教师会议和全校会议)。其参与的权限从低到高包括列席权、建议权和表决权。在全校会议这一学校最高的决策机构中,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们拥有三分之一的表决票数。此外,父母还会参加一些专门的委员会,例如教科书委员会,与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讨论和决定教科书的选用。在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环节,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质量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均要求有父母的参与。按照法律规定,学校须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督查的评价结果以及全州学业测试的结果告知父母。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家长委员会之外,在地方和州的层面上,也有对应的地区家长委员会和全州家长委员会,分别代表地区和全州父母的利益,参与相关的决策。
第三,父母为学校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在家长委员会的倡导和协调下,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为学校提供不同的支持,例如:组织安排学校在下午的学习活动或主持兴趣小组,参与组织校园开放日和其他节庆活动,参与设计校园、布置校舍,组织和陪同班级郊游,为学生读书、做讲座,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岗位,邀请学生参观自己的工作单位等。许多有关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媒体教育、消费者教育、暴力预防以及在音乐和文化领域的项目都是父母参与组织的。
第四,学校为父母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服务。学校通过宣传册、家长信、学校简讯以及校园网等途径,向父母介绍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活动安排。当学生遇到困难,如出现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或者行为表现方面的问题时,学校会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和社会工作教师为学生及其父母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和父母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专题性的父母活动,如父母咖啡会、父母研讨课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或邀请专家做讲座的方式帮助父母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网络成瘾、青春期、校园霸凌等青少年成长中的常见问题。
 


法律制度保障与全社会支持是德国家校合作成功的基石

家校合作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和父母的家庭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家校合作为什么能做得相对比较成功呢?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促进和保障因素:
首先,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并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在《学校法》中明确要求学校和父母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例如,巴伐利亚州的《学校法》规定:“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须相互信任和合作,维护坦诚交流的文化”。萨克森州的《学校法》规定:“教育学生是父母和学校共同的责任,需要双方相互信任地合作。学校和父母须在教育中互相支持。”与此相应,学校与父母在校内外开展合作的情况成为衡量德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落实家校合作由此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其次,将信任与平等确定为家校合作的基本原则。如上所述,相互信任是立法者对家校合作提出的要求,每个州的学校法中都有这样的要求。此外,父母和学校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虽然学校在教育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德国立法者认为,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德国《基本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照管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天然的权利,也是首先由父母承担的义务。”与此相应地,德国立法者赋予父母更高的教育决定权。例如,德国学生的分流比较早,在小学毕业后,学生可以升入不同类型的中学。那么,孩子是升入社会声望比较好的文理中学,还是就读于面向职业教育、声望相对较低的主体中学,决定权并不在学校,而是由父母来决定,学校仅负责提出推荐意见。父母因为这一法律赋权而成为与学校地位平等的教育主体,家校合作是平等的伙伴之间的合作。这种平等的地位是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最后,教师和父母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培训,提高自己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德国的师范生在见习期会完成一个有关如何与父母合作和沟通的教学模块,学习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定、组织机构以及教育咨询理论方面的知识,并随后在见习学校将其应用于实践。在正式参加工作后,教师也有机会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或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提高自己与父母合作的能力。父母也会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州立的教育研究所、全州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那里得到相关的资讯或者培训。例如,巴登-符腾堡州的父母基金会会为该州的父母提供培训,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其中也有专门针对参与学校各级委员会的家委会代表的培训。汉堡的州立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所也为担任家委会代表的父母提供免费的培训,为其履行代表工作提供支持。巴伐利亚州的课程与文化部印制了《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起责任:父母和父母代表在学校的权利和任务》宣传册,为父母提供参与家校合作所需要的知识。这也说明,德国的家校合作并非限于家庭和学校之间,而是得到了社会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德国的经验显示,成功的家校合作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需要双方相互信任与尊重,需要让合作和交流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家校双方都应该尽可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此外,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全社会的相关力量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仅仅依靠学校或是家庭尚不足以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好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成就和实现。(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本文修订版刊于《人民教育》2020年第9期,标题是《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