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孩子继续经历校园暴力 :亲子沟通方式对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影响 | 学人说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以及韩国《超人归来》等一些综艺节目的热播,育儿不再是一个小家庭的事情,如何育儿、如何与孩子相处成了全社会热论的话题。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育”代表的含义可能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哺育以及孩子的教育。作为父母,我们会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我们会为优质学区的学区房争得筋疲力尽,我们会津津乐道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才艺。但是,扪心自问,你跟孩子朋友式的交流有多少?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本周跟大家分享育儿话题。
周一,我们推送吴舫博士的《别让你的孩子继续经历校园暴力:亲子沟通方式对校园暴力受孩子的影响》一文,希望通过家长改变沟通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家庭的力量与孩子共同抵制校园暴力。
当然,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也会面临压力、焦虑,特别是面对孤独症孩子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周二分享陈墨博士的文章《有一种养育压力叫做“身为孤独症孩子的父亲”》,带大家走近孤独症孩子的父亲,了解他们的境况。
我们看到,综艺节目、明星秀都在展示“爸爸”如何带孩子,事实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绝大多数家庭中,爸爸在育儿中的参与比妈妈少,二是爸爸的角色在育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鼓励爸爸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呢?钱岳博士的《如果爸爸也可以休产假》将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有益的启示。
《小别离》一剧掀起了大家对留学的热议,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低龄儿童越来越多,然而,低龄留学并不是21世纪才有的现象,本周的故事栏目将为大家分享历史名人童年赴美留学的故事。
——靳永爱
撰文:吴舫
责编:钱岳
在东亚社会,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凑香苗的《告白》,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恶意》等日本当代畅销小说,都刻画了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深重影响。近几年,中国大陆也时常爆出重大校园暴力事件。
★ 2013年,三门峡市一名17岁女生因得罪了室友,遭5名同学拳打脚踢,该女生因不堪受辱跳楼轻生。 ★ 2016年7月,乌海市二中一名男生因不堪校园暴力,在学校自缢身亡。家长从学校监控视频发现,仅在事发当天上午,孩子就三次被打和受辱。Masaki Matsunaga 对300个美国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让家庭中的子女回忆自己是否曾经成为过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让父母填写自己的子女是否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此外,所有家庭成员都接受了家庭沟通标准测试。 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往文献的结论相同,大部分家长都低估了子女在校园暴力中的受害程度,仅有5%的家长汇报的频度比子女实际被欺凌的频度高。 研究者同时发现,家长对子女受害情况的低估程度越高,子女遭受的身体欺凌、财产欺凌和间接欺凌都越多。由此可见,家长的忽视会使子女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 就家庭成员个体而言,子女的家庭沟通标准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受害经历的知情状况。认同开放性沟通方式的子女更有可能让家长获知自己的受害经历。反之,若子女认为家庭互动中应当回避一些特定话题,那么他们的家长很可能会低估子女被欺凌的频度。然而,当研究者排除了父母的家庭沟通标准的影响时,上述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就是说,父母的沟通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知情程度。
当以整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发现这300个家庭可被归为三个类型:
作者也强调了父亲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这300个美国家庭中,55%的父亲认同疏离式的家庭互动,这个比例在东亚社会可能会更高。为了维持稳定的家庭权力关系,象征着威严和权力的父亲往往更不容易参与到温情开放的家庭互动中。同时,被欺凌者作为“弱小”的受辱者,在面对父亲这个“强大”的榜样时,更加难以袒露自己的窘境。如果父亲能够更多参与家庭互动,更主动地了解子女的在学校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那么子女被欺凌的状况就更可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Caughlin, J. P. (2003). Familycommunication standards: What counts as excellent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howare such standard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satisfa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9, 5–40.
Fekkes,M., Pijpers, F. I. M., & Verloove-Vanhorick, S. P.(2005). Bullying: Who does what, when and where? Involvement of children,teachers and parents in bullying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 81–91.
Matsunaga, M. (2009), ParentsDon’t (Always) Know Their Children Have Been Bullied: Child-Parent Discrepancyon Bullying and Family-Level Profile of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221–247. doi:10.1111/j.1468-2958.2009.01345.x
点击下方 ,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