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520,和社会学家一起聊聊“什么是爱”
撰文:钱岳
我是一个做婚姻家庭研究的人。但是,我个人本身是反对“婚姻”这个社会体制的。我觉得婚姻是社会建构起来束缚人的枷锁,本该可有可无,却在现代社会几乎成了地位的象征。有次备课的时候,看到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Judith Stacey的一个视频,她说,她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但她本身是反对婚姻这个体制的。她觉得,以前政府需要婚姻来履行的社会功能(性活动、生育、养老),现在已经不仅仅只能由婚姻来完成了。同性恋本身可不可以结婚,其实是个宗教问题,而我们不应该因为人的宗教信仰而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所以,她觉得,在婚姻仍然存在且被政府分配了很多福利的今天,任何性取向的人,都应该有结婚的合法权利。
历史学家Stephanie Coontz写过一本书《Marriage, A History》,她说,她研究了从古至今的婚姻文化发展史。提起婚姻,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真爱”。但是,Stephanie Coontz的研究发现,“爱”在婚姻里其实是个近代的产物。很长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婚姻和爱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古代,为了平定匈奴,王昭君出塞和亲,理所当然。更近代一点,婚姻经常被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当做用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政治或者经济势力的工具。以前当爱情并不是婚姻的考虑因素时,一切反而都很简单直接,结婚早、结婚率高、离婚率低。可是,当爱情成为了婚姻的必要条件时,当大家都希望找到自己的“soulmate(灵魂伴侣)”时,事情反而变得复杂了。美国人结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找到了“the love of my love(一生所爱)”,但是50%的婚姻却最终以离婚收场。
图片来源:pexels
其实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研究婚姻家庭的人,我其实一直不知道什么是love(爱),或者说什么是romantic love(爱情)。婚姻,是个被明确定义的社会体制,有明确的结婚和离婚时间,所以相对容易观察和研究。但是,“爱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确实让人捉摸不透。
社会学家在研究人们的婚姻决策时,从来都不会将爱情这个变量放进统计模型里。我们看的,无非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特征,比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家庭背景等。而且,我本身是一个self-esteem(自尊心)很低的人,很长时间里,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很多人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我,我是一个很古怪的人。所以,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思考“什么是爱”?
在我经历青春期的时候,周围的很多朋友开始传纸条、牵手、谈恋爱。好朋友曾告诉我,她和她的初恋谈恋爱很长时间了,每次见到他,还是会有脸红心跳的感觉。她说话的时候,眼睛是在放光的,所以,她跟我描述的“脸红心跳的感觉”,几乎影响了我的整个青春期。“脸红心跳的感觉”就是爱情吗?
图片来源:百度
另外一个朋友,年龄不小了,自己也想结婚,所以在不停地相亲。他告诉我,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结婚;另一方面,又不想和“没感觉”的人结婚。他说,他的爸爸妈妈很不能理解他,总是批评他:“你见了那么多年纪相当、学历不错、长相不差、工作稳定、家事清白的女孩子,你怎么就一个都不愿发展一下?”朋友相亲的经历,倒是让我愈加明白,当“爱情”这事情,成为我们婚姻决策的一部分,事情确实变得复杂了。可是,“爱情”是可以被量化或者理性分析的吗?还是仅凭荷尔蒙支配?
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爱意的特殊日子,我想把“什么是爱”当做今天的一个讨论话题:
或者某个平凡抑或闪光的时刻,
让你醍醐灌顶地明白:“原来那就是爱”?
欢迎大家给夫人留言,参与互动~
参考文献:
Judith Stacey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6CZaY4YIg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专注研究家庭婚姻
社会性别关系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