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医务科
上海市同仁医院订阅号
说起以前长宁区中心医院的内窥镜室,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也是作为二级医院的长中心少数能够和三级医院相关科室别苗头的。那,有一个人是绝对无法绕过的,就是他,一手缔造了长中心包括内窥镜室、肿瘤科在内的“胃癌帝国”。 郭孝达(1932~1986年)江苏常熟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历任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国胃癌研究会副理事长,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有《早期胃癌的内窥镜诊断》。1985年2月被卫生部评为中华医学科学家,被列为上海医学“十杰”之一,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71年,他看到国外有新问世的纤维胃镜用于胃癌检查的资料,就冒严寒、顶酷暑,骑着自行车跑了4个区30余家工厂,寻找有关单位配合进行仿制。在生产单位的支持下,终于在1973年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纤维胃镜。1976年,郭又在上海广播器材厂等20余家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胃镜,获得1978年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郭还先后与有关单位协作,制成胃息肉电凝切割器、胃镜洗涤器、细径普查胃镜、手提电视胃镜摄像机和胃镜示教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1978年起,郭通过胃镜开展胃内残线剪除术、胃息肉电凝切割术、胃镜止血术、胃内异物取出术、食道手术后吻合狭窄症软管扩张术及配合激光食道扩张置管术等手术,使不少病员避免了剖腹之苦。论文《胃息肉经内窥镜下切割术》,获1978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3年,郭创造“三法互补”(体检、计算机调查表、大便隐血试验)胃癌诊断新技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并制订出“微小胃癌的分型”及“微小胃癌内窥镜下诊断标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8年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在他之后,又有周文琴、周林法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们接过了郭先生的接力棒,将对胃肠内部的探索一代接着一代进行下去。 终于,接力棒传到了彭海霞手中。 这个文静瘦弱的女士,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在她的带领下,同仁医院内窥镜室俨然已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诊治中心,兵强马壮,未来的发展,相信会更加出色。
************************************************* 上海市同仁医院内窥镜室现有医护人员20人,医生1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高级职称占医师50%,硕博士占医师50%。 内窥镜室是上海市重点专科组成科室之一、长宁区创新团队、长宁区特色专科,并先后获得2012年长宁区工人先锋号、2015年消化内镜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上海市长宁区“名医”工作室等荣誉称号。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长宁区医学成果奖1项。2016年在研课题有7项,2015年新立项有3项,包括一项市卫计委青年项目。近3年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 。 内窥镜室团队不断创新,始终站在学科水平前沿。科室拥有先进的设备:电子胃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小肠镜、超声内镜、磁控胶囊胃镜、胶囊内镜、放大/电子染色内镜(NBI/FICE)、海博刀等。主要临床诊断工作包括胃肠镜,超声内镜,小肠镜,磁控胶囊胃镜,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镜检查胆胰系疾病;主要治疗工作有消化道息肉摘除,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门脉高压胃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碎石、取异物,消化道晚期肿瘤内支架置入,胃造瘘,胆胰疾病十二指肠镜下治疗(ERCP)。侧重于胃肠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NBI/FICE)/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早期癌;内镜下大块粘膜切除术/内镜下大块粘膜剥离术(EMR/ESD)治疗胃肠道早期癌。承担长宁区75%以上的消化内镜诊疗工作,年诊疗量超过2.8万例,其中内镜下治疗量占15%,在同级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超过部分三级医院。 科室以团队服务量大为依托, 以“胃肠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特色和品牌,在2015年和2016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海基层医院早期胃肠道肿瘤诊断治疗规范研讨班”;同时,越来越多来自各个地区基层医院的进修医生和护士进入团队进行学习和培训。内窥镜室团队为逐步提高早期胃癌和大肠癌的临床筛选水平和内镜下诊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彭海霞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学会上海分会消化内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内镜介入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结合消化内镜学会常务委员和长宁区消化内镜学组组长。先后荣获2011年~2012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2~2013年“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标兵”、2013 年获上海市 “科技创新能手”奖、201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长宁区“领军”人才,2015年荣获了“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长宁区名医等;创立了被长宁区授牌的“海霞内镜工作室”,在区域老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带领团队不断发扬消化内镜诊疗事业,始终站在学科水平前沿,率先在院内开展了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胆道疾病十二指肠镜下诊断及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等崭新项目和领先项目。目前在胃肠道早期肿瘤、胆道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创立“胃肠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科室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带教本科室内青年医师通过学习使用放大胃镜、色素胃镜、FICE染色及超声内镜等诊断技术,提高了早期胃肠道肿瘤检出率,并鼓励青年医师外出学习内镜下消化道早癌的先进治疗技术,以此提高团队的对消化道早期肿瘤诊疗的整体水平;并以此为切入点,2015年和2016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海基层医院早期胃肠道肿瘤诊断治疗规范研讨班)。 近年来,主导了多项“胃癌和大肠癌发生和发展“”相关课题,先后承担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引导类科研项目“结肠癌和结肠息肉中DLC-1甲基化的研究”、上海市卫计委面上项目“miR-1254通过Gankyrin调控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青年基金项目“P73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粗血管生成的作用”、上海市长宁区科委扶持项目“错配修复基因突变MLH1/MSH2与中国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上海市长宁区卫计委“明日之星”项目等;是长宁区内窥镜特色专科,长宁区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获长宁区学科技奖三等奖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近3 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 论文5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华牌及核心期刊论文6 篇。
在这里,我不禁要向这一代代潜心钻研消化道奥秘的先驱者和同仁们致敬。 你们是伟大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