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圆满境界——文運老师读《大般若经》“无舍布施”分享
导读:
1.帮助别人,解脱自己,是助人的圆满境界。
2.“无舍”是达到助人圆满境界的具体方法,但并非在行为上不帮助人,而是在心态上不背包袱。
《大般若经》说: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布施”就是帮助别人。“波罗蜜多”就是到达解脱烦恼的彼岸。“布施波罗蜜多”就是通过帮助别人,解脱自己的烦恼。
公益慈善,就是帮助别人,也就是“布施”。很多时候,公益慈善或其他助人行为,做的多了、久了,就容易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进而就会计较别人有没有回报自己,从而不自觉地生起了“市恩”的心态。“市”就是交易,“市恩”就是把施恩、报恩当成交易了。这样,自己的公益慈善或其他助人行为,就不容易坚持下去,而且自己的付出甚至有可能成为与他人结怨的条件。
从《大般若经》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圆满的。如果心里总在计较我有多少功德、谁接受了我的帮助、我用什么东西帮助了别人等等,对自我的执取就会越来越重,烦恼就会越来越多,恰好走向了解脱的反面。
帮助别人,解脱自己,才是助人的圆满境界。这就需要有“方便”,也就是要有方法。“无舍”就是达到助人圆满境界的具体方法。“舍”就是施舍,也就是帮助别人的意思。“无舍”在这里并不是指行为上不帮助别人,而是指在心态上不执取、不背包袱。
怎样才能做到“无舍”呢?那就要去深入思维“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的道理。“施者”就是帮助别人的人,“受者”就是接受别人帮助的人,“所施物”就是用来帮助别人的物品或行为,这些怎么会是“不可得”的呢?
比如说,张三是一位慈善家,也就是一位“施者”。那么,我们来看看,究竟是谁在做慈善呢?“张三”作为一个名词,显然不会做慈善。“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才会做慈善。
那么,“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我们可以形容说,他身高1米7、体重75公斤、长相如何、家住哪里,等等。然后,我们再去思维,用这些就能够完全界定那个做慈善的人吗?显然还是不能。因为他的身高、体重、长相、住址等等,都是变化的。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身高、体重、长相、住址界定的只是“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的肉体。肉体并不会做慈善。真正愿意帮助别人的不是肉体,而是肉体所承载的思想、心念。
是“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的思想、心念在做慈善吗?他的思想、心念在哪里呢?人的思想、心念刹那都在变化,更是了不可得。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对达摩祖师说,自己的心不能宁静,请祖师帮助自己安心。达摩祖师说,把你的心找出来,我给你安心。慧可大师思维良久,只好回答说,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心在哪里。于是,达摩祖师就说,我已经帮你安心了。慧可大师言下大悟。这里所说的,也就是心念不可得的道理。
我们在这里也是借用这个逻辑来说明“施者”不可得。要问“施者”为什么不可得,那就先去思维“施者”是谁?“施者”在哪里?结果我们会发现,名字不是“施者”,肉体不是“施者”,“施者”的心念也了不可得。“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也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执取、计较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洒脱地帮助别人了。
【本文及音频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注重学习借鉴前人智慧,启发解决当下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独到的体会与阐发;倡导“明德共学”活动,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和“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
欢迎加入“明德共学”微信群学习
文運老师现已辞去公职,闭门读书,一般情况下,不外出,不会客。应同学们之请,老师通过微信群,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对于微信群学习,文運老师说:
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系统化学习
把握冲动型热情,成就持续型事业
因此,微信群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听课。每天发布老师的讲课、读书或答疑音频5分钟。
2.讨论。参与者根据职业、学历、年龄、意愿等因素,组成不同讨论群。
3.践行。参与者每周对照所学的道理,检视、分享自己的言行得失。
报名条件:不需要缴纳费用,但需要认真参与。
报名参与微信群学习的朋友,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过往文章链接:
怎样理解《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文運老师读《大般若经》有感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收听本音频的喜马拉雅链接(断点续听,前后拖放),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