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国文化视角看财富的奥秘(02)——文運老师课程分享

2017-06-07 文運 文運心田

导读:借助于对“道”的体证,生命价值可以突破肉体的局限。

【收听本音频的喜马拉雅链接,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之前只是简略介绍了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看法很独特。


第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根本规律在支配,而且这个根本规律自己就存在于那里,不是由另外一个有人格化意志的神来控制,这个规律我们称之为“道”。“道”贯穿一切,当然也贯穿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内外,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体证这个“道”。

 

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由于“道”贯穿于一切,万事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这种联系和影响的模式,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种种运动的轨迹,都可以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去模拟,这就是《易经》的方法。

我们实际上谈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基于这样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可以再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既然我们知道世界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干点儿什么呢?我们干什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文化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文化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偶然的,人类是无可奈何的。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会引发什么样的价值观呢?首先,“生死”是没有办法的。生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都是偶然的嘛;死往哪里去,我们也不知道,就当作人死如灯灭吧。其次,在这个社会上怎么才能挣到钱?我们可能想了很多方法,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有时管用,有时又不管用。我们也只好慨叹无奈!在世界是偶然的、无奈的这样的认知下,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就极有可能是:及时行乐吧!现在运气挺好的,已经发了点儿财,那我就好吃好喝好玩儿呗!——没准儿哪天就没有了呢!没有了我们也没办法嘛!


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其实这算不上一种文化,而是人们对文化深层命题缺少思考的一种状态),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常会有这种心态。对外在世界的无奈的认识,很容易导致我们对生活玩世不恭、散漫放纵、得过且过。这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也看到过很多。

 

另外一种文化,就是说世界是由一个神来主宰。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个神叫什么名字。简而言之,不管是哪个一神论宗教,神在本质上都有三个特点:第一,祂是终极主宰者,因而是唯一的;第二,祂有人格化特征,因而祂可以对我们提要求,而且是很具体的要求;第三,祂存在于人类之外,不是人类本身。各种一神论宗教文化,都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一种认知模式下,人干什么才有价值?怎么样活才有意义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人神关系。虽然对于我们个体的人来说,觉得这个世界很无奈、很迷茫、看不懂,但是没关系,这个世界是神造的,神看得懂,我们听神的就好了。所以,这样的价值观就要从人和神的关系上去安立。这种价值观也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认知和这两种世界观有差异。首先我们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偶然的,我们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道”,而且这个“道”是可以认识的。其次,我们又认为,支配这个世界的“道”,和神不一样,没有人格化特征,不会对我们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三,“道”也不在人之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体证。因此,对于怎样活着才比较有意义、有价值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当然就是:合于“道”。

 

表面看来,我们的生命非常有局限。从肉体上来说,就这么一百来斤,放在地球上可以忽略不计;从时间上来说,长则百十年,短则二三十年,甚至更短。但在中国文化看来,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来支配,而这个“道”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去体会,因此借助于对“道”的体证,我们就有了一个突破肉体局限的机会。当我们突破肉体的局限之后,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就可能成为一个圣人哪!


圣人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光说圣人、圣人,圣人是谁啊?孔子是圣人,是万世之师,难道圣人就是个当老师的吗?我们现在全国有那么多老师,能说都是圣人吗?显然不是。孔子注解《易经》时,曾经用一段话来描述圣人的境界,当时用的词是“大人”: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大人(圣人)的生命境界可以与天地相合。古人说的天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宇宙,不要把天地给想小了啊。天地之德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天的笼罩下,所以说,天能够遍覆天下一切事物。我们每个人都立在这片大地之上,所以说,大地可以遍载一切事物。天与地,一个遍覆,一个遍载,涵盖、怀抱了世间一切的生命,一切的山河大地,这是天地的德行。我们作为天地之间的一百来斤的这么一个个体,从表面上看,和天地完全不可比拟,但是如果我们合了“道”之后,就可以突破肉体的局限,进而与天地相合,天的德行我们人可以有,地的德行我们人也可以有。

 

天非常了不起,以其无私,遍覆一切。地也非常了不起,以其厚重,承载一切。但是,天不能兼具地之德,就是说天已经遍覆一切,不能再遍载;地也不能兼具天之德,就是说地已经遍载一切,也不能再遍覆。天地作为一阴一阳的对立性存在,是不能够成为对方的。但是对于我们人来说,如果与“道”相合,因为“道”贯穿一切,自然也就贯穿阴阳,因此我就可以同时兼具天地之德。我们的心胸可以遍覆一切,容得下天地间一切人、事、物,这就是合天之德;也可以遍载一切,经得住千难万险,受得了一切成败、是非、荣辱,这就是合地之德。


我们从外表上看,虽然是这样一个很小的个体,但是从心性和德行上来说,可以同时兼具天地的德行。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我们可以“与天地并参”。这个“参”,当然可以解释为参悟,但也可以解释为一二三四的“三”,所以,“与天地并参”也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的意思。日、月、星,三者可以并列,叫“三才”;天、地、人三者也可以并列,也叫“三才” 。


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把人的生命价值推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我们可以和天地并列,可以兼具天地之德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远远不是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这一百来斤的肉体的价值,也不是我们以为的这不过百年的生死之间的时间跨度的价值。我们的生命价值,实际上可以建立在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限久远的时间之上。

 

与“天地合其德”之后,是“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都是与兼具天地之德类似的意思,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总而言之,在我们的文化里,人的生命不是无奈的,也不是被神主宰的,而是可以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等无限性事物相应。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可以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



【本文及音频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说明

《从中国文化视角看财富的奥秘》是明德共学微信学习资料。全课10讲,每讲10分钟左右。我们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发布其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了解更多文運老师课程内容,加入“无须交纳费用,但要认真参与”的网络公益共学,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青年报》“文运新语”专栏作者;发起明德共学“人才公益”事业,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系统化学习;无须交纳费用,但要认真参与”的网络公益共学原则。




相关文章链接: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点赞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