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五经正义,遥望贞观情怀——边读边讲 ·《尚书正义》(1)

2017-08-23 文運 文運心田

导读:


1.编写“五经正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贞观之治”文治成就的重要体现。


2.融会贯通、返本开新,因时制宜、古为今用,是我们面对前人文化遗产的应有态度。


3.协调的事情越多,面向的人越多,就越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只用一套打法,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4.面对下属的时候,是要管住他呢?还是要教好他呢?心态不同,手段和结果也会很不同。


5.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别人的成功做法,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态情况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只是简单地模仿、照搬,必然导致悲剧后果。


按:日前,有朋友对文運老师说,很想读原版古文经典,但即便只读一两段甚至一两句话,也要花很多时间,有时大概明白,有时则不知所云,很难坚持下去。为此,文運老师启动了微信群“边读边讲”:每天通过微信语音,将自己正在读的经典分享给大家。目前,老师正在带领大家读《尚书正义》,版本来自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荟要》。



【原文】



【句读】


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䇿。古之王者事總萬㡬,發號出令,義非一揆。或設教以馭下,或展禮以事上,或宣威以肅震曜,或敷和而散風雨。得之則百度惟貞,失之則千里斯謬。




共读五经正义

遥望贞观情怀


中国文化经典的源头是孔子编订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就只剩下了“五经”。


汉代以后,对“五经”的注解很多,有些也互相矛盾,莫衷一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对“五经”的历代注解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总结,成果就是“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贞观之治”文治成就的重要体现。



主持“五经正义”编写工作的大儒,就是孔颖达。孔颖达是孔子的嫡系后代,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是秦王幕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受李世民器重。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之后,孔颖达担任了类似于后世教育部部长的国子监祭酒职务,同时还担任太子的老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子被废之后,作为太子的老师,孔颖达却没有失去李世民的信任。也就是说,孔颖达不但出身名门,学问极好,而且与李世民的关系非常密切,亲历了李世民打天下以及得天下后,偃武修文,实现“贞观之治”的过程。


李世民君臣在平定隋末的天下大乱之后,迅速开创“贞观之治”,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巅峰传奇。“贞观之治”的巅峰传奇是全方位的,不但经济发达、军事强悍、社会和谐,尤为难得的是,政治上非常开明,文化上极为繁荣,各领域的不世出之英才荟萃一时。“贞观之治”的成就,贞观君臣的情怀,都是令我们永远仰望的。


“五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源头,“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的巅峰传奇。今天,我们共读在贞观年间,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下令启动,并由深受其器重和信任的一代大儒孔颖达负责编写的“五经正义”,也可以从中学习、体会贞观时代的思想、情怀。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读“五经正义”。现在,先从《尚书正义》开始。


尚书是写什么的?

古代大领导的政令言行。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开宗明义,就来告诉我们尚书是写什么的?


书,就是《尚书》。辞诰之典,我们可以理解为领导讲话、政令文书之类。史,就是史官。在古代,左史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右史负责记录帝王言论,这就是所谓“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因此,尚书就是用来记载古代帝王,也就是古代大领导的政令言行的。


古代大领导怎样发号施令?

因事制宜。


古之王者事总万几,发号出令,义非一揆”,就是说,古代帝王总理天下的万事万物,无论发布政令还是日常言行,都是因事制宜的,绝不是只用一套标准。揆,就是准则的意思。


参与共读的朋友,有的身处管理位置,虽然说不上“事总万几”,但也管着不少事、不少人。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协调的事情越多,面向的人越多,就越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只用一套打法,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怎么样才算“义非一揆”呢?下面,就举例说明了。



对下属教化引导,对领导不卑不亢

对坏人金刚怒目,对好人和颜悦色


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就是说,古代帝王的号令,有的是为了教化驾驭下属,有的是为了尊重承事领导,有的是金刚怒目以震慑坏人,有的是和颜悦色以抚慰好人,因此,各有不同。


“驭下”要“设教”,突出了教化的重要性。面对下属的时候,是要管住他呢?还是要教好他呢?心态不同,手段和结果也会很不同。当然,教也包含管的意思,离不开必要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当我们有了教的心之后,同样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就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管理红线,还可以成为帮助下属成长的方法和手段。


“事上”要“展礼”,突出了规矩的重要性。“事上”,就是要尊重承事领导。礼,可以理解为规矩。离开了必要的规矩,我们面对领导,就很难把握好度,要么因为过卑而流于谄媚,要么因为过亢而偏离下属应有的位置。要在领导面前不卑不亢,就要讲规矩。


从表面上看,“设教”与“展礼”、“宣威”与“敷和”差别很大,乃至正好相反,但是其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办好,所以下面就得出结论了。



融会贯通,怎么做都对

胶柱鼓瑟,怎么做都错


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就是说,对于古代帝王政令言行的种种变化,如果我们把握了其背后的理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融会贯通,千变万化,怎么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没有领会其背后的理路,那么我们就会胶柱鼓瑟,看起来和前人的做法差不多,实际上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怎么做都是错的。百度,就是千百种变化的意思。贞,就是正确的意思。


其实,古今中外,不管在哪个领域,一个能够成功应对复杂局面的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一定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采取种种不同方法。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别人的成功做法,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态情况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只是简单地模仿、照搬,必然导致悲剧后果。


孔颖达在序言中强调这一点,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学习古人,而是说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时候,一定要从古人千变万化的方法中把握住背后的规律和理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排斥与机械照搬,都是要不得的。融会贯通、返本开新,因时制宜、古为今用,是我们面对前人文化遗产的应有态度。


【本文及音频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青年报》“文运新语”专栏作者;发起“明德共学”人才公益事业,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

收听文運老师“边读边讲”音频,请扫码入群(8月30日前有效):


如果您读到本文时,二维码已经过期,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入群



相关文章链接:


本公众号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