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智慧的学、思、用——文運老师做客深圳卫视之现场答问(文字概要)
按:2017年4月22日,文運老师应深圳社科院之邀,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求道与担当——浅谈对传统文化智慧的理解》为题做了2个小时的演讲并现场答问。6月16日,深圳卫视以《传统文化的当代智慧》为题,将此次演讲制作为30分钟的电视节目,在都市频道市民文化大讲堂栏目播出。
昨天我们发布了讲座文字概要,今天与大家分享现场答问部分的文字概要。
提问1:
我是一名从业30年的教育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问题是,如何用传统文化来帮助孩子们规范自己的言行?
文運老师:中国文化是关于规律(道)的认知,教育孩子也是有规律的。有三点建议分享给您。
第一,从心出发。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性课程,比如书法、绘画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要通过这些载体,引导大家契入载体背后所要说明的问题,比如阴阳思维、认识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等。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现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种种形式,引导孩子们体会形式背后所反映的思想、情趣。同时,孩子们虽然对制度机制层面的文化还理解不了,但是对于思想层面的文化是有能力认知和学习的。比如,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公正;礼,就是规范;智,就是追求真理;信,就是遵守承诺。这些内容,往高里说是哲学思辨问题,往低里说就是行为准则问题。即便在班里分个糖果,都可以体现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真义体现出来,可能是更重要的。
第二,从己做起。论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部,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君子)的德行会对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小人)产生根本性影响。在学校里边,教师处于君子的地位,孩子处于小人的地位。按照风和草的关系,学校风气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同理,在教师队伍内部,校长和管理层处于君子的地位,普通教师处于小人的地位,风气的关键就在于校长和管理层而不在于普通教师。因此,从校长和管理层自己做起,落实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带动教师队伍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进而才能真正引导孩子们用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三,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其独特的禀赋和特质,在成长中快慢不一,遇到的环境各有差别,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千万不要一刀切,而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逐渐去努力。
提问2: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有一个视频的画面,是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儿子和另外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女儿,在一个游乐场滑滑梯。小女孩不小心踩了男孩一脚,男孩的妈妈就把那个小姑娘从她的妈妈怀里扯过来,指着她破口大骂,场面非常混乱。如果让您来引导,您想对这个妈妈说什么呢?
文運老师:这就不用我说什么,还是看看圣贤说什么。
《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说,一个人以很难听的方式说出去的话,将来还会以很难受的方式再返回到自己身上。现在,这位妈妈应当已经感受到这一点了:她以让别人很难受的方式将话说出去之后,现在正在接受更海量的让她很难受的种种谴责。
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的道理。道的运行轨迹就是往复。我们如果伤害了别人,那么这个伤害最终还会以伤害我们自己的方式再转回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要求,其实就是建立在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上的。也就是说,对别人好,最终才会真地对自己好。这个妈妈大骂小女孩,并没有起到保护自己儿子的作用。
我们其他人看到这个视频,就可以吸取这个妈妈的教训。同时,如果我们真地吸取了教训,也就会知道,这个妈妈实际上是因为缺少正确的处事理念和内心的训练,而做了这样损人害己的事情,本身也有可怜的一面。
传统文化讲“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是天下第一高手,谁都打不过他,而是说仁者没有对立面。我们在这个事件中,也不需要将这个骂人的妈妈看作对立面。
所谓的坏人,都是对境才坏。也就是说,相关的外境出现,一个人才会发作。如果没有那样的外境,这个人也就不会发作。另外,为什么面对某些外境,这个人就会发作?这又是因为她内心的一种反应模式在起作用。如果这种反应模式改变了,她也不会发作。
所以,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既可以吸取骂人妈妈的教训,又可以学习“仁者无敌”的思维。
提问3:
记得有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学》,我已经读了将近一千遍,但理解还是很浅薄。请问学习经典有没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文運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煮沙不成饭”、“磨砖不成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经典,既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时候,也有“煮沙不成饭”、“磨砖不成镜”的困境。“煮沙不成饭”、“磨砖不成镜”都是佛门公案,简单地说,就是方向弄错了,怎么努力都是失败的。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同时存在,是因为我们对经典的学习是有次序的。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对经典只有很初步、很局部的了解,缺少深入领悟的基础。这时,如果不向老师和过来人请教,不参看其他注解、经典,只抱着一本书,从文字上读来读去,就很容易陷入“煮沙不成饭”、“磨砖不成镜”的困境。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
当学习经典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我们要得到自己的体悟,往上突破那一着,一定是顿悟。这个顿悟,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要说学习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
第一,要有自己的老师。传统文化经典往往是关于内心的训练。内心的无明,比黑夜更难看得清。靠自己去摸索,是很慢的,也是很容易出错的。因此,如果有老师来引导我们,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也正是往圣先贤作为老师引导后学而留下的痕迹。
第二,要用实践来检验。传统文化经典,对于不理解的人来讲,就是一堆文字、一套说法而已。这些文字、这套说法背后的理路在哪里?往往从字面找不出来,只能去慢慢体会。如果有老师引导,当然就可能体会得更快一点儿。一旦掌握了文字背后的理路,我们就有能力将这些道理转化为实际的言行,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一旦开始运用,就会有实践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好,那就看看是我们做得不到位,还是道理弄错了?找到问题所在,就可以调整。如果结果很好,那就可以总结一下经验。
【本文版权属于文運老师。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附1:《传统文化的当代智慧》电视节目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15uyeop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青年报》“文运新语”专栏作者;发起“明德共学”人才公益事业,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系统化学习;无须交纳费用,但要认真参与”的网络公益共学原则。
与文運老师交流,参与“无须交纳费用,但要认真参与”的网络公益共学,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
相关文章链接:
感谢阅读,您的关注、转发、点赞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