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败的独角兽,折戟的孙正义
#独角兽的溃败#
最近经常有美元基金给我提这句话:
"QE turned your savings account into your checking account, the bond market into your savings account, the equity market into the bond market, the VC market into the equity market, and crypto into the VC market."
在号称'资本寒冬'的2019年,美股IPO的金额依然创下新高。
有意思的是,自17年以来的美股IPO市场上,亏损的独角兽企业IPO反而成了资本竞逐的对象。
市值不与营收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故事的大小成正比。
但二级市场是理性的。虽然一级市场的独角兽们在上市之前风光无限,但成功圈钱上市之后股价却很是骨感(截至今年8月):
而一级市场上的明星'独角兽'WeWork的IPO近期被撤回,更是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
WeWork为何折戟?
其实从下面一张图就可以找到答案。作为WeWork同行,IWG(就是大名鼎鼎的雷格斯Regus)商业模式与WeWork接近,但门店数量、收入、盈利样样可以甩开WeWork。不过讽刺的是,IWG的估值却曾仅是WeWork的十分之一。
图:年初制作的WeWork 经调整后收益(EBITDA),如今情况还进一步恶化了。
虚高的估值、持续扩大的亏损、眼花缭乱的股权架构和财务运作,让WeWork这家披着互联网科技外衣做办公室租赁业务的独角兽,开始被市场质疑。
早在市场小事第7期-<孙正义有没有在裸泳>中,我们就有提到推高WeWork估值的最大力量是其大股东软银集团(SoftBank)。而软银的一大动机,或也是想借着高估值泡沫在二级市场找到接盘侠,兑现盈利。
毕竟,用烧钱换估值,这是孙正义在互联网时代投资“称神”的秘笈。
图:截图自6月23日发布在三思社公众号的<被市场忽略的小事#7-孙正义有没有在裸泳?>
但是,热钱的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资本从来都是“先知先觉”的。随着WeWork冲击IPO受阻,软银集团的信用违约互换费率(CDS)开始飙升。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WeWork上市梦碎,让软银这一次的二级市场套现计划折戟了呢?
从长期的宏观大势上来看Beta:
美股科技股估值已经接近一个下行拐点。WeWork的IPO失败也给类似独角兽们敲响了警钟。
而这种估值泡沫的拐点,往往都伴随着全球流动性的紧缩(有专业背景的童鞋可以看下Alpine的这张图)。而目前,全球热钱已面临关键转折点。
从实际的标的选择上来看Alpha:
在赛道与选手的判断上,孙正义曾被冠以'日本巴菲特'的美名。
2000年,当时阿里巴巴才刚成立几个月,孙正义来到中国寻找互联网投资标的,在北京,他听马云讲了5分钟,就开始说服对方接受自己投资,将投资额从马云提的1-2亿日元增加到20亿日元。
随着近20年过去,马云的阿里巴巴为孙正义赚回1700多亿美金,占孙正义投资总收益的80%。
孙正义很幸运的找到了马云,但他没能再找到第二个马云。
他现在似乎被困在了共享经济的赛道里。
仅在WeWork 、Uber、Airbnb 这三个代表性的美国共享经济巨头中,孙正义一人就投了两家,累计金额约180亿美金。
Uber好歹还是侥幸成功的流血上市了,但WeWork就略惨一些了,不仅钱没融到,反倒经营数据被大家翻了又翻……
这不仅把WeWork自身的遮羞布给扒了下来,也让孙正义的共享经济豪赌及其对赛道判断的声誉也跌落神坛。
现在,为孙正义塑造了投资神话的马云已经功成退休了。未来,让我们祝孙先生好运。
#抱歉今天没有涉及具体投资标的,我们下期继续#
-End-
在风险中寻找机遇的三思社,随时欢迎有缘新成员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