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第一批“阳后”复工的朋友或多或少出现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呼吸困难、胸部不适,乃至“脑雾”(详见食研汇FTA《2023,加油吧,大脑》)症状,网友的热烈讨论,也让阳康后的各种困惑/吐槽、膳食建议、运动建议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随之上热门的,还有“辅酶Q10”。1月12日,关键词“辅酶Q10”引发了1亿+的阅读量及1万+的讨论。另据了解,淘宝“辅酶Q10”搜索量也暴涨超2500%,部分直播间一度脱销,多款产品月销过万。
图源:微博
作为人体细胞关键的“能量转换器”,辅酶Q10为何在此时如此受到关注?体内自带的辅酶Q10是如何运作,并对健康产生作用的?辅酶Q10产生功效的前提是什么?辅酶Q10相关成品开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本文将深度聚焦辅酶Q10,一览这个网红原料的方方面面。
时间回溯到2022年12月,感染新冠且恢复后,部分市民感染上了新冠诱发的心肌炎。相关专家表示,大部分心肌炎可自愈,但心肌炎一定的致命性仍然引起了部分恐慌。而鉴于辅酶Q10具备营养心肌作用,在网友的热议中,逐渐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
事实上,辅酶Q10(英文名称:coenzymeQ10)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维生素Q。总的来说,辅酶Q10是一种类维生素的营养素,是集医用、营养保健于一体的化合物,是细胞呼吸和细胞代谢的激活剂,也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在食品、医药、美妆、个护领域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200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录辅酶Q10原料及其制剂,2002版《营养保健食品》又将辅酶Q10列为33种常见病症者所需营养素之一。2006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辅酶Q10用于保健食品,主要用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如今,辅酶Q10作为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处方类药品,兼具药品与保健品“身份”。国际上,美国FDA于2003年正式批准将辅酶Q10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日本厚生省药品局则于2001年将辅酶Q10批准为“保健食品”,用于美容食品、抗疲劳食品及饮料中。
由于辅酶Q10参与人体95%的能量生成过程,其在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需要大量能量消耗的器官中有较多分布。其中,心脏是辅酶Q10分布最多的器官。另据《原始饮食:远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营养学》一书,动物心脏也是辅酶Q10的集中来源,其心脏中辅酶Q10的含量大约是肉中含量的200倍,此外,动物肝脏和肾脏也富含辅酶Q10。说回人体,虽然人体能够自发合成辅酶Q10,但以30岁成年人的机体为例,其辅酶Q10的自主合成能力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通常认为,30岁时的合成能力处于顶峰,随后开始逐年下降,据报导,缺乏辅酶Q10不至危及生命,但会影响到身体产生能量的机制,与正常人相比,体力可差28倍之多。不过,如上文《原始饮食:远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营养学》所示,辅酶Q10可以通过外部摄取进行补充:鱼、牛、鸡等肉类、动物内脏等,以及坚果、蔬菜、水果、谷类。1、促进能量产生。辅酶Q10储存于细胞的线粒体内,对能量产生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酶Q10作为机体中的重要辅酶,是生物细胞呼吸链中的重要递氢体,在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承担着质子转移和电子传递的作用,可促进氧化磷酸化及能量载体三磷酸腺苷(ATP) 的生成。简单地说,辅酶Q10参与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可以帮助细胞将食物中获取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重要的能量分子ATP。辅酶Q10可以使人精力充沛、体力和耐力都得以提高。2、抗氧化。在抗氧化方面,辅酶Q10可以清除自由基(具体来说,维生素E可通过清除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来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中链反应的传播,辅酶Q10可以还原维生素 E 在清除自由基时产生的α-生育酚酰基自由基,从而节约和再生维生素E),使细胞免受损害,保护细胞健康,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研究表明,人体中的抗氧化剂往往不是独立存在和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辅酶 Q10 除了其自身能发挥抗氧化作用外,还能加强并再生其它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E、抗坏血酸、硫辛酸等。3、增强免疫力。研究发现,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结肠癌等患者体内辅酶Q10的浓度较正常人低,提示辅酶Q10作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原因会造成人体内辅酶Q10缺乏。通常来说,有3类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30岁以后,机体摄取、合成辅酶Q10的功能逐渐下降),还有药物因素:摄入某些药物导致辅酶Q10浓度降低,最常见的是如环磷酰胺、阿霉素、他汀类降脂药;以及体质因素:心功能差,抗氧化系统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异常的亚健康状态的人辅酶Q10含量大都偏低等等。食品原配料及法规一站式查询平台“食料通”显示,辅酶Q10,又称泛醌,是一种脂溶性的类维生素苯醌化合物,在人体内由酪氨酸内源性合成。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型辅酶Q10(泛醇)和氧化型辅酶Q10(泛醌)两种形式。法规方面,2021年6月,《辅酶Q10等五种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正式实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开放辅酶Q10等五种保健食品原料的备案工作。尽管国内仅允许辅酶Q10申报“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两个保健功能,但原料本身功能非常全面,在诸多场景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1、护眼场景。眼部健康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问题,从青少年的近视到中老年人的青光眼、白内障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或多或少都面临着眼部健康问题。辅酶Q10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保护视网膜细胞的动力——线粒体。这些细胞碎片通常会最先受到眼部健康问题的影响。视网膜中的氧化始于线粒体缺陷,辅酶Q10可以防止氧化损伤导致的视力下降,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眼部健康问题。在一份双盲研究中,联合服用乙酰左旋肉碱(200 mg),Ω-3脂肪酸(EPA 460 mg/DHA 320 mg)和辅酶Q10(20 mg)后,黄斑变性早期患者的视觉功能和黄斑改变有所改善。2、护肤场景。辅酶Q10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功效,在研究中发现能有效中和自由基,还能提升细胞活力,对于预防皮肤老化,减少皱纹及修复胶原细胞有一定功效,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产生的伤害。3、抗疲劳/助眠场景。一项观察型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的疲劳、自主神经认知症状可能与血液中辅酶Q10浓度过低有关。另据一项小型双盲对照试验,较高剂量的辅酶Q10有助于改善体能训练后的疲劳感及体能表现。日本企业在近年大量推出用于缓解疲劳的辅酶Q10功能性食品,声称辅酶Q10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减轻起床时的疲劳感,减轻短暂疲劳。4、脑健康场景。Allied Market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脑健康产品市场规模达58.1亿美元。大脑健康主要包含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据食研汇统计,截止至2022年11月1日,日本功能性食品申报中,涉及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的产品数为64,位列第7。相关热门原料中,DHA/EPA、NMN、银杏叶黄酮苷和银杏叶萜内酯、脂酰丝氨酸(PS)、虾青素、吡咯并喹啉醌二钠盐(PQQ)等是应用端的重点成分,其中,PQQ与辅酶Q10的复配方案,成为改善认知及记忆领域的“明星”方案之一。5、其它小众场景。日本企业曾推出一系列小众辅酶Q10补充剂。如DHC的蜂之子补充剂,针对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刺耳不适的声音。主要成分为雌性蜂幼蛋白肽、辅酶Q10、法国海岸松树皮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维生素B12等。研究发现,唾液分泌量也会随年龄增长和压力而下降,口腔内的干燥往往导致口臭的产生和食物的吞咽困难,增加心情不快感,有损生活质量。日本市场针对唾液减少开发了一系列的功能性食品,主要原料为还原性辅酶Q10。根据一项研究,健康的中老年男女每天摄取100mg的还原型辅酶Q10,与安慰剂组相比唾液分泌量显著增加。
食研汇FTA注意到,在“辅酶Q10”登上热搜后,多家电商平台及相关品牌方纷纷打响了“辅酶Q10”新年推广第一战。据悉,目前京东、京东国际、淘宝天猫、阿里健康大药房等渠道均有辅酶Q10成品销售,售价区间普遍在200-400元不等。而对于200mg标准含量规格的同类产品中,来自盈嘉健康的“LongCare辅酶Q10”京东旗舰店限时售价为¥180/120粒,据官方介绍,1瓶可满足4个月的用量。本次,食研汇FTA邀请到“LongCare辅酶Q10”产品背后的盈嘉合生市场部负责人何舟,分享关于“LongCare辅酶Q10”开发的故事。作为拥有全国先进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与生产平台的技术性企业,盈嘉合生一直致力于天然活性成分及植物基功能配方的研发与生产,此次对于国内的辅酶Q10赛道有怎样的洞察?在选品、人群和定价上有什么样的考量?
食研汇FTA:请介绍一下“LongCare辅酶Q10”的核心功效,推荐人群的画像。
盈嘉合生·何舟:“LongCare辅酶Q10”的核心功效有:
减少头痛,辅助治疗和预防偏头痛,因为头痛是因为脑细胞能量不足所致,LongCare CoQ10能显著帮助细胞获得足够的能量来对抗大脑炎症;
改善运动能力:帮助肌肉抵抗氧化应激,在运动能量不足时不易感觉疲劳;
大脑健康:大脑对氧气的需求很高,LongCare CoQ10可减少对大脑记忆、认知和生理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破坏性化合物;
更健康的心肺能力:维持心肺健康,为心肌细胞补充能量,减少心脏和肺部的炎症和氧化损伤。
图源:盈嘉健康海外京东旗舰店
食研汇FTA:辅酶Q10成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盈嘉合生对辅酶Q10国内赛道有什么样的洞察和预判?
盈嘉合生·何舟:高纯度辅酶Q10目前在国际市场是一种很常见的保健品,国内竞品也很多。“LongCare辅酶Q10”高纯度99.5%,每颗含量为200mg;全部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美国原装进口;生产工厂通过了美国GMP以及FDA的认证,安全性高。
图源:盈嘉健康海外京东旗舰店
图源:盈嘉健康海外京东旗舰店
[1].Caforio AL, Calabrese F, Angelini A,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iopsy-proven myocarditis: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linical and aetiopathogenetic features at diagnosis. Eur Heart J.2007;28(11):13261333.doi:10.1093/eurheartj/ehm076[2].Bracamonte-Baran W, Čiháková D. Cardiac Autoimmunity: Myocarditis. Adv Exp Med Biol. 2017;1003:187-221. doi:10.1007/978-3-319-57613-8_10[3].Caforio AL, Pankuweit S, Arbustini E, et al.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aet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herapy of myocarditi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Myocardial and Pericardial Diseases. Eur Heart J. 2013;34(33):2636-2648d. doi:10.1093/eurheartj/eht210[4].Davis HE, Assaf GS, McCorkell L, et al.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EClinicalMedicine. 2021;38:101019. doi:10.1016/j.eclinm.2021.101019[5].Raman B, Bluemke DA, Lüscher TF, Neubauer S. Long COVID: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with a cardiovascular focus. Eur Heart J. 2022;43(11):1157-1172. doi:10.1093/eurheartj/ehac031[6].Writing Committee, Gluckman TJ, Bhave NM, et al. 2022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COVID-19 in Adults: Myocarditis and Other Myocardial Involvement,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Return to Pla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olution Set Oversight Committee. J Am Coll Cardiol. 2022;79(17):1717-1756. doi:10.1016/j.jacc.2022.02.003[7].Arenas-Jal M, Suñé-Negre JM, García-Montoya E.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Efficacy, safety, and formulation challenges. Compr Rev Food Sci Food Saf. 2020;19(2):574-594. doi:10.1111/1541-4337.12539[8].Flowers N, Hartley L, Todkill D, Stranges S, Rees K.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2014(12):CD010405. doi:10.1002/14651858.CD010405.pub2[9].Hidaka T, Fujii K, Funahashi I, Fukutomi N, Hosoe K. Safety assessment of coenzyme Q10 (CoQ10). Biofactors. 2008;32(1-4):199-208. doi:10.1002/biof.5520320124[10].Shalansky S, Lynd L, Richardson K, Ingaszewski A, Kerr C. Risk of warfarin-related bleeding events and supratherapeutic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s associated with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harmacotherapy. 2007;27(9):1237-1247. doi:10.1592/phco.27.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