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的“场所和精神”?
01
楔子
作为一个建筑从业人员,我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些“脱离物质”层面的东西。不再单纯纠结建筑空间“美不美,好不好用”,而是关乎“自我”和“精神”的需求。但长久以来,又觉得自己没法把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梳理清楚,所以迟迟没有成文。
乘着过年期间有时间,我又反复思考了下,发现还是没有能力将“思想”层面的东西表达清楚。
我想阐述“场所”和“场所精神”。这方面有不少著作,但是太学术的表达不利于理解,也会产生大量的理解偏差。我想用案例来阐述我理解的“场所精神”,可能更通俗一些吧。
02
什么是“场所”
“场所”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场所”一词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我更倾向于: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等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称为场所。
一块空地,一棵树都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场所,谁说不是呢。
一棵树对于大自然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但是对于上图里的这群狮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休憩场所”,“空间”与特定的人或者物的“活动”发生了关联,就是场所。
场所由空间组成,而空间是由边界来限定的。
上图展示了边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围合,也可以是全围合的),从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间。下图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围合出来的空间里的状态,也是各有不同。
所以,场所的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完全的室内空间,类似一个容器。
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一棵树,用枝叶限定的空间。而人(物)在此空间上活动的加入,才是建筑层面所说的场所。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举个例子:
And you're gonna tear all the houses down?
Ann lived there, Ron.
That's Ann's old house. That's my best friend's old house.
That was the house where I put on my wedding dress the night I got married.
That is the house where April and Andy met for the first time.
03
什么是“场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柯布西耶在《迈向建筑》中提到:场所代表什么意义呢?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聚义的物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
“精神”是抽象的,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我试图用一组教堂的图片呈现来说明一二,因为教堂在世俗心目中,本身就是精神的图腾。
内部空间高耸,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下面一组是安藤忠雄设计的教堂系列:
先是水之教堂
接着是光之教堂
最后是风之教堂
从传统教堂用高耸的飞扶壁、骨架券,华丽的装饰到新建筑教堂用素混凝土的材质,巧妙借用自然界的光,水,风等元素。最后营造出的场所感是近似的:神圣、庄严,动人心魄。
柯布西耶在《迈向建筑》中提到:
“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动我们。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
我想:这就是场所精神吧!
04
一尊佛的故事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奥克兰市毒品开始泛滥,街头上的毒品贩卖、吸食现象略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是暴力犯罪的增多,很多枪支都背上了杀人案,抢劫、入室盗窃、强奸、卖淫、暴力袭击也时有发生……
住在这里的居民丹·史蒂文斯和妻子也一直为自家周围的生活环境犯愁。2011年的某天,丹突发奇想,买了一尊60厘米高的白色混凝土佛像,摆在了那个让人头疼的街角。佛像被安置在一棵橄榄树下,怕被人偷走,他们还花了35美元买了胶水和螺丝钉把佛像固定在地上。
自从佛像放在那里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街角,就再也没有人往那里堆垃圾!一晃7年过去了,这里从孤零零的一尊佛像,变成了美观古朴的佛龛。更让人惊喜的还在后面,佛像不光解决了街角乱丢垃圾的情况,连社区的犯罪率都跟着降低了!
环境改善了,越来越多人愿意来这边散步、遛狗,顺便和邻居们聊上几句。
即使他们并不是佛教徒,社区的氛围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了。
一尊佛像,让充满暴力的社区变得“佛系”起来,居民的生活环境确实得到了改善!
神似而不拘泥于形,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场所精神”最经典的案例!
05
Arena的演变
我是一个体育迷,喜欢非常多的运动,而且运动能力还不赖。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最早的场所其实是古代人“聚会”的场所。而Arena这个词既有角斗场的意思,又是圆形运动场;圆形剧场 的意思,很多绿茵场就叫"XX Arena"。
先来一组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的画面。
再来一组作为运动场和剧场的图片。
最后来介绍一个案例——成都西村大院,我觉得建筑师刘家琨真的是太“有才华”了。先上照片,再来一一说明。
西村大院是成都西村体量最大、业态最丰富的部分,大院致力于打造“成都生活方式中心”:以大院办公和特色文化商业为核心支撑,配套提供创意主题酒店、综合展演空间、楼顶跑道等个性化设施,建成国际级的创意产业生活集群。
我不知道刘先生是不是个体育迷,这个项目占地面积百余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4.5亿元人民币,能与豪门俱乐部的球场不相上下了。世界最贵的球场温布利大球场(切尔西主场)也就是7.98亿英镑。
这个项目最让我赞叹的是,一反传统商业设计里的功能分区,动线等理论。学习体育建筑(其实也是商业建筑)的运营之道。将功能复合了,重新组织了动线。
试想下场景一:
男女朋友到这边来,女生喜欢逛街,而男生等待很无聊,那就可以到中间的运动场。上了场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时间过的很快的。可能女生“血拼”都好了,男生还在挥汗如雨呢。那不正好吃个晚饭再回家。消费都在这里了。
试想下场景二:
太太在“买买买”的过程中想关注下,随行而来的先生和孩子在干什么。只要透过外廊,就能一览无余,一切尽在掌握。
我想,这个项目Arena理解为舞台或者活动的场所是非常贴切的。将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arena转化成了商业的视线中心,一个每天有“免费演员”表演的舞台,这个商业点子真的太“秒”了。
同样一个Arena,在古代是作为生死相搏的斗兽场。
到了现代,竞技的成分大于搏命,但是气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而在成都西村,它却成了一个吸引人流关注的表演场。
形似而神各异, 这可能从另一方面阐述了什么叫“场所精神”吧!
06
结束语
不少建筑师关注建筑的形式,
美不美固然重要。
还有不少建筑师关注功能,
合不合理同样重要。
而我慢慢开始关注“精神”了,
可能是上了年纪的关系吧。
建筑和场所本没有常态,
神似可以不拘泥于形,
形似,神也可以各异,
只要做到让人感动,
就是“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