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游的“私家书单” | 纪念陆游逝世807周年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1-06-12

编者按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85岁的陆游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几乎人人能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一面,也因此在世人心中更加深刻。然而,陆游的学术成就亦十分卓著,尤其是史学,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也与其学识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陆游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书斋里度过的,他的学者形象也在其诗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诸如他对书的痴迷、治学之刻苦、读书之范围、读书之目的等,都写得生动细致,元气淋漓。甚至从陆游诗中我们还可以获知一份相当完整的读书清单。

今天,很巧,无论是农历还是公历,都是陆游逝世807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跟着陆游读书的脚步,去追寻一个作为学者的陆游吧!

陆游平生勤于作诗,在传世的近万首诗歌中,他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作了细致生动的记录,对一生的悲欢离合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故清人王士祯评陆诗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陆游其人的多重身份,例如一心报国的爱国志士、关心民瘼的地方官员、风流倜傥的骚客文人,乃至伉俪情深的丈夫和慈祥可亲的父亲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刻划,学界对此也都有所论述。然而我认为陆游还有一重身份,即学者的陆游,虽然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却尚未得到学界的注意,本文对此试作探索。 


一、嗜书如命


陆游无疑是南宋诗坛上学术成就十分卓著的学者型诗人,他除了以其诗、词、文的创作业绩被载人史册以外,其《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学术性著作也深受后人重视。陆游的文学创作成就也与其学识有密切关系,正如元人刘埙评陆游诗文所云:“凡此皆以议论为文章,以学识发议论。非胸中有千百卷书,笔下能挽万钧重者不能及。”虽然陆游毕生都以抗金复国为最高人生理想,但是事实上他的大部分岁月都是在书斋中度过的,黄卷青灯是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于是,陆游作为学者的形象便在其诗中得到了十分全面的展现。

首先,陆游对他的书香家庭感到十分自豪,对家庭的学术传统津津乐道。他说:“我家释耒起,远自东封前。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他一再提到其高祖陆轸所开创的书香传统:“五世业儒书有种”(《闲游》),“七世相传一束书。”(《园庐》)并以高祖为榜样来教育儿孙:“吾家太傅后,衿佩盛青青,我忝殿诸老,汝能通一经。学先严诂训,书要讲声形。夙夜常相勉,诸孙待典型。”(《示子遹》)他希望把这种家风代代相传:“传家只要存书种。”(《杂题》)“但令书种存,勿愧耕垅亩。”(《东斋杂书》)他写了许多首教诲儿孙勤苦读书的诗,例如: 

读书示子遹

我性苦爱书,未始去几案。生虽后三代,意尚卑两汉。世衰道术裂,年往朋友散。泽居贫至骨,霜冷衣露骭。独能乐其乐,肯发穷苦叹。尔来更可笑,身籴儿炊爨。一饱辄欣然,弦诵等雍泮。望古虽天渊,视俗亦冰炭。阿遹可怜生,相守忘夜旦。孤学当世传,岁月不可玩。 

诗中披露了自己一生苦学、至老不倦且从而安贫乐道的胸襟,并鼓励其子继承这种精神。可见陆游是何等的珍视自己家庭的诗书传统,即使这会使得其子孙遭受到与他一样的穷困命运也在所不计。

其次,陆游嗜书如命,对家中的万卷藏书看得比什么都更珍贵。陆游的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是著名的学者,其家藏书甚富,宋室南渡之后,连朝廷都曾向陆家借钞藏书。陆游本人也十分注意收集书籍,据记载,他“曾宦两川,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其编目日益巨。”他对祖、父传下来的藏书当然视若拱璧,不无自满地宣称:“赋性无他嗜,传家但古书。”(《书房杂咏》)“藏书万卷未为贫!”(《遣兴》)他把家中的书斋命名为“书巢”,并描写其情形说:“吾室之内,或栖于犊,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书巢记》)他在诗中也一再咏及身陷书围的情景:“倒掩衡门手自关,老身著在乱书间。”(《斋中杂兴》)“万事莫论羁枕梦,一身方堕乱书围。”(《怀故山》)但他有时仍嫌家中的藏书不够阅读,于是努力设法购书:“筒衣尽典仍耽酒,困米无炊尚买书。“(《开岁愈贫戏咏》)或是向人借书:“新寒换衣典,闲日借书观。”(《幽栖》)如借书未遂便慨叹不已:“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到严十五晦朔郡酿不佳求于都下既不时至欲借书读之而寓公多秘不肯出无以度日殊惘惘也》)他甚至欲羡友人的藏书之富:“万签插架号东庄,多稼连云亦何有!”(《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他还在梦中获得新书:“梦里犹曾得异书。”(《秋夜读书有感》)或梦中钞书:“尚磋馀习在,梦课吏钞书。”(《老叹》)他自嘲颇似终生藏身于书中的蠹鱼:  

寒夜读书

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风。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

由此可见,陆游成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不是偶然的,代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和汗牛充栋的丰富藏书为他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 


二 、勤学苦读


除了先天的条件以外,陆游自身的刻苦勤奋也是他成为著名学者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在陆游的诗中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描写,下面就陆诗中写得较多的两个细节举例论述。

首先,陆游常常写到夜读的情景。例如《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写夜读到二更止,有时则读至三更:“败屋颓垣对短檠,课书聊自限三更。”(《寒夜》)有时干脆读至五更:“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爚,老夫冻坐书纵横。”(《五更读书示子》)更多的诗是模糊地说读至夜半:“终恨无劳糜廪粟,夜窗聊策读书勋。”(《夜分读书有感》)或是读至天明:“读书达旦失衰病,食菜终年安贱贫。”(《简苏训直判院庄器之贤良》)“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冬夜读书忽闻鸡唱》)甚至在佳节之夜也照常苦读:“今年上元灯满城,十里东风度丝竹。蓬窗湿薪不御寒,独取残书伴儿读。”(《上元夜作》)“老学辛勤那有补,旧闻零落恐无传。”(《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他因夜读而喜爱漫长的秋夜和冬夜:“读书喜夜长,著书悲齿暮。”(《秋夜读书》)“投老难逢身健日,读书偏爱夜长时。”(《冬夜》)陆游的夜读诗中还有不少写得相当出色的作品,例如卷三二的《夜雨》、卷一五的《冬夜读书》、卷五六的《寒夜读书》等。 

夜雨

齿牙摇动鬓毛疏,四壁萧然卧草庐。急雨声酣战丛竹,孤灯焰短伴残书。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犹如觅举初。自笑坚顽谁得似,同侪太半已丘墟。 

虽然是写夜读的主题,然而诗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又用雨声、灯光把孤寂的夜写得有声有色。

其次,陆游常常写到他的目力,即年已衰老而目力尚健能读细字。对此,清人赵翼曾惊叹“放翁目力亦绝人”,且在陆诗中举出十二个例子,说陆游“年七十九,目力方稍减也”云云。其实除了赵翼所举之例外,陆诗中还有不少作品说到他的目力,尤其是说到他在七十九岁之后的情形。例如在八十岁时叹息自己“读书眼力衰难强”(《块坐斋中有感》),到八十一岁时又悲叹:“眼力衰来怯细书。”(《世事》)“读书灯下目几盲。”(《寓叹》)奇怪的是两年之后他的目力竟又恢复如常:  “未忘麈尾清谈兴,常读蝇头细字书。”(《南堂杂兴》)至八十四岁时又说:“眼明尚见蝇头字,暑退初亲雁足灯。”(《秋思》)甚至到了他去世的那一年即八十五岁时,他的诗中还出现了如下的句子:“云边采药喜身轻,灯下观书觉眼明。”(《病小愈喜晴》)“软蒲稳背供危坐,小帜障灯便细书。”(《山墅》)可见他的一双明目与他相伴终生,这真是上苍对一位嗜书如命的学者的厚爱了!

陆游曾在《书巢记》一文中描述他终日与书为伴的情形:“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规,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书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然而更生动的描写仍在他的诗中,他有许多诗作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位勤奋苦学者的面貌。试举两首径以“读书”为题的例子:  

读书

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校雠心苦谨涂乙,吟讽声悲杂歌哭。三苍奇字已杀青,九译旁行方著录。有时达旦不灭灯,急雪打窗闻簌簌。倘年七十尚一纪,坠典断编真可续。客来不怕笑书痴,终胜牙签新未触。

读书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馀。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 

两诗分别作于五十八岁和七十五岁时,前一首虽然只有十四句,却相当全面地叙述了诗人读书的情况,首先是读书的背景:他是在功业未成、宦游归来后隐居苦读的,故而生活清贫。其次是读书的范围:不但包括各种古文奇字,而且涉及来自域外的奇书。其三是读书的状态:诗人彻夜苦读,急雪打窗的寒夜里也不中断。其四是关于读书的愿望:希望享年长久,得以读尽各种残存的典籍。最后表示自己不怕被别人笑为书痴,因为这远胜于那些徒有藏书而未能读者。如此丰富的内容,又配以感情抑扬、词气跌宕的诗句,遂成为陆游读书诗中的代表作。后一首则仅仅写了与读书有关的两层意思:因老病而一度废读与秋夜读书。前面六句是第一层,说自己既爱书,又好客,因贫贱而与客疏,事已无可奈何。但是因老病而与书籍疏远,则心感遗恨。后六句转人另一层:入秋天凉,灯火可亲,遂父子共灯苦读。全诗词句平淡质朴,情感的抑扬也较平缓,娓娓说来,体现出陆游诗风的另一方面。而诗人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却也表现得相当酣畅,颇有从容不迫的风致。

总之,在陆游的许多写读书主题的诗中,他作为勤奋好学之士的形象是体现得十分鲜活生动的。 


三 、陆游的读书清单

 

从陆游诗中我们还可以获知一份相当完整的读书清单,他不愧是一位读遍四部、博览群书的学者。

首先,陆游十分重视儒家经典。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的儒学传统的家庭,其祖父陆佃即以经学名家,尤精礼学。其父陆宰于经学也有根抵。所以他自幼就承父训刻苦读经,他后来回忆说:“吾幼从父师,所患经不明。何尝效侯喜,欲取能诗声。亦岂刘随州,五字矜长城。秋雨短檠夜,掉头费经营。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此身倘未死,仁义尚力行。”(《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所以他一贯重视读经,诗中常及此意:“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示儿子》)“遗经在椟传家学,大字书墙作座铭。”(《自述》)甚至强调读经之重要说:“百家屏尽独穷经。”(《自咏》)他还一再作诗以此意指示儿子:  

六经示儿子

六经如日月,万世固长悬。学不趋卑近,人谁非圣贤。马能龙作友,蚋乃瓮为天。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

六艺示子聿

六艺江河万古流,吾徒钻仰死方休。沛然要似禹行水,卓尔孰如丁解牛。老惫简编犹自力,夜凉膏火渐当谋。大门旧业微如线,赖有吾儿共此忧。 

可见在陆游心目中,儒家的经典自是百世不刊之真理,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穷究其精义。在南宋道学家一心追求心性之学而对经学则有所忽视的背景下,陆游强调读经显得非常突出。

其次,陆游广泛地阅读各类子书,其诗中提到最多的是《老子》、《庄子》一类的道家之书,他说:“门无客至惟风月,案有书存但老庄。”(《闲中》)“手自扫除松菊径,身常枕藉老庄书。”(《自笑》)“有时闲暇时,颇复诵老庄。”(《山泽》)“此老在家如出家,蒲团跌坐读南华。”(《明日复雨排闷》)“蛮童取火炷香碗,不读南华谁与归?”(《早饭后戏作》)陆游诗集中仅以“读老子”为题的诗就有四首,试看其一:  

放翁晨兴坐龟堂,古铜匜烧海南香。临目接手精思床,身如槁木心如墙。八十一章独置傍,徐起开读声琅琅。怳然亲见古伯阳,袂属关尹户庚桑。孰能试之出毫芒,末俗可复跻羲黄。阴符伪书实荒唐,稚川金丹空有方。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 

不但对老子哲学由衷服膺,而且对传世道书中的伪书作了辨析,可见他对老庄之学已经深入堂奥。

陆游也读佛经,诗中时有涉及:“读罢楞伽四卷经,其徐终日坐茆亭。”(《茆亭》)“日阅藏经忘岁月,时临阁帖杂真行。”(《新治暖室》)有时句中虽未直接提到佛书,但可由其内容推知,如卷四九《昨非》诗中有“老狐五百生前错”一句,钱仲联注引《五灯会元》卷三中洪州百丈怀海禅师点化“五百生堕野狐身”之典,甚确。陆游还常把释道二氏之书相提并论:“司马遗书有坐忘,觊翁止观略相当。”(《观方外书》)“熟读大小止观,精思内外黄庭。”(《六言杂兴》)

更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对子部书籍中的巫医百工之书也很重视,其诗中所及的就有:医书——“举世方夸稽古力,满怀空贮活人书”。(《野兴》)农书——“村酒儿能取,农书手自钞”。(《雨后复小雪》)茶经——“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戏书燕几》)牛经——“自笑若为消永日,异书新录相牛经”。(《石帆夏日》)当然,陆游在子部书中最为注重的是兵书,请看:  

夜读兵书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夜读兵书

八月风雨夕,千载孙吴书。老病虽惫甚,壮气颇有馀。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岂帷鏖皋兰,直欲封狼居。万乘久巡狩,两京尽丘墟。此责在臣子,忧愧何时抒。南郑筑坛场,隆中顾草庐。邂逅未可知,旄头方扫除。 

两诗分别作于三十一岁和六十四岁时,都作于山阴故居,然而它们的写作背景却大不相同。作前一首时,陆游尚未进入仕途,他的人生理想尚未受到打击。作后一首时,陆游已经历尽宦海风波,其从军报国的雄图也早已如昙花一现般地归于幻灭。然而两诗都表达了诗人要精研兵法以求在抗金复国的斗争中建立功勋的壮怀,是最能体现陆游人生理想的咏怀诗。

陆游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史学,他的诗中涉及史书的作品相当之多,集中以“读史”为题的诗就有十三首,以“读史有感”为题的诗有四首,其他涉及史书的诗更是难以统计。他咏及的史书有:《汉书》——“镜湖夜半闻新雁,自起吹灯读汉书”。(《闻新雁有感》)《后汉书》——《读后汉书》。《晋书》——“诸公日饫万钱厨,人乳蒸豚玉食无。谁信秋风雒城里,有人归棹为莼鲈”。(《读晋书》)《唐书》——“志士慕古人,忠臣挺奇节。……我思果卿发,可配嵇绍血”。(《读唐书忠义传》)此外如《隐逸传》(《读隐逸传》)、《老子传》(《读老子传》)等,不胜枚举。陆游读史并不仅仅为了学术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史为鉴,并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那里汲取精神力量:  

读史

青灯耿耿夜沉沉,掩卷凄然感触深。恤纬不遑嫠妇叹,美芹欲献野人心。孤忠要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君看宣王何似主,一篇庭燎未忘箴。

读史有感

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儿童共笑狂。射贼曾飞白羽箭,闭门空枕绿沉枪。隆中高卧人千载,易水悲歌泪数行。读尽青编窗日晚,一尊聊复吊兴亡。 

作为杰出的诗人,陆游当然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前人的诗集。我们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书单:《诗经》、《楚辞》——“少谈王霸谋身拙,晚好诗骚学道疏。”(《杂题》)陶诗——“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唐诗——“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老态》)元结诗——《予读元次山与瀼溪邻里诗意爱之取其间四句各作一首亦以示予幽居邻里》。杜甫诗——“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磋咨!”(《读杜诗》)白居易诗——“闭门谁共处,枕籍乐天诗。”(《自咏》)韩愈诗——《读退之人不知古今马牛而襟裾之句有感》。韩偓诗——《读韩致光诗集》。林逋、魏野诗——“君复仲先真隐沦,笔端亦自斡千钧。”(《读林逋魏野二处士诗》)范仲淹诗——《读范文正潇洒桐庐郡诗戏书》。梅尧臣诗——《读宛陵先生诗》。石介、王令——“吾常慕昔人,石介与王令。挑灯读其文,奋起失衰病。”(《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古风》)苏过诗——“焚香细读斜川集。”(《斋中弄笔偶书示聿》)以及不知其人的“前辈诗文”——《读前辈诗文有感》,等等。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陆游诗中咏及最频繁的书是《周易》和《离骚》,而且两者常常相伴着出现,例如:“病里犹须看周易,醉中亦复读离骚。”(《读书》)“病中看周易,醉后读离骚。”(《自治》)“问看饮酒咏离骚,何似焚香对周易?”(《书怀示子道》)“研朱点周易,饮酒读离骚。”(《闭门》)“穷每占周易,闲惟读楚骚。”(《遣怀》)“体不佳时看周易,酒痛饮后读离骚。”(《杂赋》)……他似乎总在特定的环境中读这两部书:当他在生活中遭遇到某种不幸诸如得病、穷困时,便读《周易》。当他饮酒至醉,兴致勃勃时,便读《离骚》。表面上看来,前者为哀境而后为乐境,但事实上后者不过是借酒浇愁而已,所以两者在事实上是出于类似的心态。陆游正是在穷困、寂寞的处境里借读《周易》和《离骚》来排愁解闷的,他已经把书籍视作相濡以沫的密友了。 


四 、读书是为了什么

 

读书是为了什么?陆游有时似乎也感到疑惑,他诘问:“拾萤读书定何益?”(《秋风曲》)他慨叹:“万卷读书无用处。”(《秋夕露坐作》)他劝告他人:  “劝君莫识一丁字,此事从来误几人!”(《杂感》)他甚至写了一首《书生叹》: 

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馀。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又不见垅头男子手把锄,丁字不识称农夫。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 

然而这不过是怀才不遇的饱学之士常会发出的牢骚之语,事实上陆游对自己的学者身份是极为珍视的,他对自己读破万卷而辛苦一生的命运毫无悔意,甚至希望来生继续这种事业:  “寓世已为当世客,爱书更付未来生。”(《春夜读书》)“后身作书生,努力究此事。”(《书室杂兴》)这两首诗分别作于七十岁和八十三岁时,可以视作他的遗愿。他还希望儿孙能继承祖先开创的书香门第:“楚公著书数百编,少师手校世世传。我生七十有八年,见汝任此宁非天。”(《诵书示子聿》)“身迫九原儿亦老,一经犹欲教诸孙。”(《闲游所至少留得长句》)

事实上陆游读书怀有明确的目标,首先是从典籍中探求儒家之道。他说:“洙泗诸生尊所闻,岂容兀者亦中分。焚经竞欲愚黔首,亡史谁能及阙文。吾道固应千古在,几人虚用一生勤。世间倚相何曾乏,会与明时诵典坟。”(《读书有感》)他认为儒道是千古不可磨灭的真理,士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苦功,才能修身进德,他自称:“半斤粟饭养残躯,晨起衣冠读典谟。莫谓此生无用处,一身自是一唐虞。”(《读经》)陆游精研经典,他通过经书直接与古代的圣贤对话:“残编幸有圣贤对。”(《独立》)“窗间一编书,终日圣贤对。”(《北窗》)陆游虽然没有留下经学方面的著作,但是从其诗歌中涉及儒学经典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衷心服膺儒学且终生孜孜不倦的士人之面貌。

陆游读书的另一目的是尚友古人,他通过阅读典籍增进对古人的理解,把古人视为自己的师友:“渊源师友简编上。”(《老鳏》)“幸有古人同臭味,不嫌儿子似迂疏。”(《读书》)“开编喜见平生友。”(《暮春》)“一编蠹简得深交。”(《园中把酒示邻曲》)他常常为古人的遭遇、行为而感动、激奋: 

读书

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馀悲。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世悠悠百年短。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 

诗中对贾谊和魏徵表示了由衷敬仰,对他们的远见卓识遭到反对、谗毁的命运深表同情。陆游正是通过读书与贾、魏等人结成了异代知己,并从贾、魏那里汲取了精神力量,从而坚持了老骥伏枥的壮志。

陆游读书当然也是为了实际应用,例如读经是为了进德修身并从中取得治国平天下的学识,读史是为了鉴古知今,读兵书、农书、医书则有更为直接的用处,这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上文也已论及。然而陆游读书还有另一个用处,那就是他已经把读书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其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他从黄卷青灯的冷淡生涯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这在其诗中有相当酣畅的体现。在陆游看来,读书可以抒写怀抱:“用底舒怀抱,残书阖复开。”(《南窗》)读书可以忘忧:“已将穷博健,更赖学忘忧。”(《村思》)“我于万事本悠悠,危坐读书忘百忧。”(《喜雨》)读书可以忘味:“我读残编食忘味,朱弦三叹有遗音。”(《读书》)因为书中本有至味:“书中固多味,身外尽浮名。”(《七月十七夜五更坐至旦》)“偶拈一卷读,美若鸠食葚。”(《昼卧》)读书可以忘老:“读书有味身忘老。”(《不寐》)读书足以娱老:“得书娱晚暮,遇药起沉绵。”(《书幸》)既然读书有如许益处,诗人当然要视之为人生最大乐事了: 

秋夜读书

门前客三千,帐下兵十万。人生可意事,随手风雨散。不如一编书,相伴过昏旦。岂惟洗贫病,亦足捍患难。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吾儿幸能继,书亦未残断。安知不遭时,清庙荐玉瓒。不然老空山,亦足化里闬。我死斯言存,观者有追叹。 

此诗作于嘉泰元年(1201),时陆游年七十七岁,已致仕退居山阴故里,且祠满不复请领祠禄,故生计日益艰窘。然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中仍然勤奋苦读,在他心目中,读书之乐甚至超过富贵功名,因为后者仅是转瞬即逝的短暂存在。他认为书籍不但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而且具有“洗贫病”、“捍患难”的神奇功用。无怪诗人要与书朝夕相伴了。虽然在诗人对儿子的叮嘱中读书仍然有着实用价值,但对于诗人自身而言,他在此时此地的读书,已经彻底超越了任何有关实用的世俗考虑,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高尚的精神活动,一种带有终极关怀性质的人生追求,并进而成为读书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读书显然已经获得了净化和超越的品格,也许这才是陆游心目中的读书活动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陆游在他的诗中对作为学者的自我形象作了全面的展示,这种形象既有学者的刻苦和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活泼和灵动,故其元气淋漓的生命力没有被太浓的书卷气掩盖住,从而有别于清代翁方纲一类学者型诗人。就其全面性和鲜活程度而言,陆游诗中的学者形象也许是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值得我们重视。

>本文原题《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期,为方便阅读,省去了部分注释,并添加了小标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