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千古名句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道砺志格言,寓意精辟醒豁,语言简洁生动,又采取联语的格式,朗朗上口,广为人们传诵引用。但遗憾的是,对其性质和出处都不甚了了,甚至有一些误传。引者多称古语、古诗、古联、古谚,出处有称《增广贤文》《警世恒言》的,更多则称《警世贤文》,也有进一步具体到《警世贤文·勤奋篇》的。
《增广贤文》又名《古今贤文》《昔时贤文》《增广昔时贤文》,今有传本。《警世恒言》书名误,明人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世称“三言”,未闻有所谓《警世恒言》者。查“三言”及《增广贤文》均未见有“宝剑”“梅花”两句。
所谓《警世贤文》,引者有称明人所作,但检索古今书目,未见有关于此书的任何信息。从互联网上检得以《警世贤文》命名的书籍信息最早出现在1995年版袁毅鹏主编《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1996年版司惠国主编《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中,两书都著录黑龙江省某县印刷厂一位年轻书法爱好者曾出版《……颜字警世贤文》。如今这位先生在书法、篆刻界小有名气,笔者戊戌年春节前后电话和微信与其联系,他最初称作品书于1993年,所谓《警世贤文》内容见于网络,为“左宗棠”(音)的版本。笔者不免生疑,于是再三请教,承其以微信提供了当年书写的文字,内容约当今网上所见《警世贤文》前半部分,只是稍有节选,条文顺序也略有变化。同时还提供了这样一些信息和看法:一、他肯定《警世贤文》“没有作者”,决非一人所作。二、当年他书写所据是正式出版物,书名《警世贤文》,是一本科普读物类小册子,出版时间大约在1989—1992年,他只是辑抄了其中部分内容。遗憾的是这位先生并未提供所书《……颜字警世贤文》的图像,因而无法落实其当年所书文字的真实面目。
如今从互联网上能检到《警世贤文》两种版本:
一种当是原始文本,具体又有两种成品形式:一种是大号宋体字印刷的大张横幅挂图,正文后缀以黑体字四字八句品赞之语。有可能是私制售卖品,有不少网友报道见过,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能查到待售品。还有一种是手制红栏格毛笔书写的16开线装小册。笔者经孔夫子旧书网从沈阳某书商处购得,封面和卷末钤有“正波之印”“李子正波印章”等闲章,当是李正波所书。多有笔画错误,当是二手仿制,或也曾用于销售。封面署时“丙子年春”,是1996年。2001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辽宁作家洪峰(籍贯吉林)《模糊时代》,这是一部描写辽南山区乡村生活的小说,开篇写到地主家庭出身的吕有文“这个读过私塾的小文化人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第7页),就是《警世贤文》,他读了一段,正是如今网售大张挂图《警世贤文》上印有的文字,显然素材应出于这一印本。2002年以来,网络文章渐多引用这一文本。
第二种为类编本,将原本条目按内容分为勤奋、守法、疏财、惜时、修性、修身、处人、待人、防人、是非、宽人、取财、人和、安心、受恩、听劝、谦谨(谦多误作歉)、防忧、劝善、正气等20篇,每篇一条至数条不等。分类稍显繁琐,而名目也不够妥贴。笔者反复搜索,未见有印本报道,内容主要见于网络。改编者不明,或即原编者所为。网上能搜检到2005年9月有相关信息。这一类编本最迟在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温信子编著的《每一天身心健康支持手册》已大量引用(第157、159-163、165-168、177页),同年底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南通名师编写组所编《初中思想品德作业本(七年级下册)》(第119页)、2007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义主编《现代汉语》(第446页)也见引用,可见类编本最迟应成于2005年。“宝剑、梅花”联在上述两种版本的《警世贤文》中都有,类编本则见于其中的“勤奋篇”。2008年以来,互联网上下引用者遂多称出于《警世贤文·勤奋篇》。
考《警世贤文》内容,主要抄录《增广贤文》中较为通俗易懂、适应当今人情世故的条文。另有少量不见于《增广贤文》,则多属当代流行的格言、俗谚,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怕一万,当怕万一”等等,尤其是最后的许多条目,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为人知的警句俗语之类。
关山月作“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者近半个月在互联网上下求索,发现与《警世贤文》有关的信息最早多与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这一地区、书法爱好者这一群体有关,因而妄自揣测,所谓《警世贤文》最初有可能由黑龙江省或东北某位书法爱好者出于个人兴趣抄辑而成,本以自娱和赠友,时间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适逢九十年代中叶以来市场经济尤其是互联网信息蓬勃发展,编者或其周围朋友、熟人有意或无意印刷商品销售,又推送至网络,被人们误作《增广贤文》之类传统蒙学或古贤语录文献资料。由东北而华北而全国,由书法界而教育界而政法界,由市场而网络广泛流传,俨然成真。也正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宝剑、梅花”一联脍炙人口,风头极盛,遂被辑录其中。因此我们说,“宝剑、梅花”两句不是什么古诗名句、古人名联,更非出于明人,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时语俗谚。
接着的问题是,这一时语俗谚或流行格言起于何时。民间俗谚远非名家名言、经典语录那样有确切的文本依据和具体的历史源头。好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各类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数据的检索比较方便,检古籍和民国年间各类数据库未见有“宝剑”两句的任何信息,所见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和《读秀》搜索引擎检索,两句用作文章标题最初都以单句出现。最早以“宝剑”一句作为标题的文章是《新华日报》1961年5月4日第2版的金惠风《宝剑锋自磨砺出》。以“梅花”句作标题也同时出现,只是数量稍多些,最早是《中国青年报》1961年7月26日第4版继功的《梅花香自苦寒:从老艺术家们的苦功谈起》,只是六字。同年《山西日报》12月21日王文绪《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女教师杨耀兰的故事》,则是完整一句为题。1962年《羊城晚报》、1964年《新华日报》都有同样七字完整一句作正标题的报道或短文。而所见最早将两句合为一联的是李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文:“扫除政治垃圾的革命工作,也和扫地类似,须有朝气,这就是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革命斗志、胜利信心和大无畏精神。有这股干劲,革命者才能百折不挠,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顽强的斗志,就锻炼不出来真正的革命者。”稍后196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署名白夜《(思想修养丛书)革命热情和求实精神》中“苦干与实干”一题也引用这两句来论述苦干精神(第31页),196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劳动日记》选辑董加耕等下乡知青日记,其中胡建良1963年12月1日的日记也引用了这两句(第92页)。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工农兵豪言壮语选》也收有包含此句的誓言(第57页)。值得注意的是:一、这些文章中,这两句都以引号标出,是否有更早的来源或出处,目前尚不得而知。二、这些引用又都未说明性质。笔者以为,这两句有可能是当时新近合成的说法,人们觉得精辟简练,易于记诵而乐于引用而已。
时光到了1978年以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民群众精神焕发,各行各业奋发图强,以“梅花”“宝剑”单句为标题的人物事迹报道和社会文化杂谈开始频繁出现,年甚一年。再次将两句意思并列一题的首推上海理论工作者周锦尉《锋从磨砺出,梅自寒霜来——访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一文,载《文汇报》1980年7月29日。次年即1981年,南京新闻工作者谈嘉祐在《陕西戏剧》第3期发表《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访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文章。1982年2月13日,《山西日报》有报道题作《艺精磨砺出,梅香寒苦来》,《河南戏剧》第2期有文章题作“剑锋磨砺出,梅香苦寒来”,《大众电视》第11期作者鸿升的文章题作《锋从磨砺出,香自苦寒来》,这些细节略异的措辞固然有各自文章的表达需要,但从中也不难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这一六十年代早已出现的完整两句并不熟悉,在新的条件下,这一联语以不同形式开始重铸而复兴。1985年8月13日《人民政协报》,题目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民盟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创办的青城大学》(作者邵炎),则是又一次两句并列完整出现。此后这两句以标准的完整句式作为标题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其他环境和方式的引用也更为频繁。
启功书联
就上述我们掌握的情况而言,“宝剑”“梅花”两句酝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社会各方面极其困难,革命斗志激发鼓舞的岁月。“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人们表达刻苦磨炼、坚忍不拔、奋发图强之精神信念最简切有力、生动形象的说法,再次迅速流行起来,持续至今。因此,“宝剑”一联的性质不是古语而是今谚,是当代社会新生的流行谚语,产生于新中国前三十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生活土壤,是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意志和集体智慧话语的结晶。
就笔者所见,最早作为谚语正式著录这一联的是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的汪治《谚语新编》(第16页),同年稍后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耿文辉《语言之花:动植物山水喻谚语》(第154页)也作为谚语进行介绍,更重要的著录则是次年即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俗语(上)》(第19页)。因此我们说,“宝剑”“梅花”这一谚语或谚联最早出现于1961—1963年间,最权威的著录见于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俗语》(第19页)。我们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联,如需标注出处,以目前所见最早完整引用的李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文和作为权威著录的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俗语》一书为好,尤以后者为宜。
>原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处考》,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