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毕业论文是四十首诗——盛静霞《抗战组诗》始末

蒋遂 程门问学 2021-06-12

▲大学时代的盛静霞

▷《抗战组诗》手稿


盛静霞,1917年2月出生于扬州市湾子街69~73号大院。父亲盛炳华早年东渡日本,将现代纺织技术引进中国,是为早期纺织业的开创者之一。母亲陈春生喜爱古典文学,在母亲的熏陶下,盛静霞自幼痴迷于文学。盛静霞少年就读于著名的扬州中学,并且在写作上崭露头角,1933年3月与6月,即在《女子月刊》发表了小说《情波》和小品《忆友》。盛静霞因此得了一个“小冰心”的雅号。朋友黄懿娴对盛静霞钦慕的不得了,还将自己的字记作“企冰”。


1936年秋,盛静霞遵母之嘱,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中大国文系名师璀璨,黄侃、吴梅、汪辟疆、胡小石、卢前、唐圭璋、汪东、钱子厚、赵少咸、章涛、伍叔傥……皆一代名流。盛静霞曾与忘年交何宗桓叹曰:“我一辈子最满意的两件事:一是就读于最好的中学和大学,二是找到了最满意的丈夫。


盛静霞的才华也得到名师的器重,她参加了汪辟疆先生组织的“雍社”和吴梅先生组织的“潜社”。这两个社团均是为年轻学子点拨古典诗词、提供潜心学习的机会,并且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据《潜社汇刊》中成员名单,著名者有:张世禄、张汝舟、常任侠、沈祖棻、蒋维崧、盛静霞、周法高等人。


盛静霞在这段时间创作的诗词,可以确认的有:刊于《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的《重阳登栖霞山》,刊于《潜社汇刊》的《祝英台近•秦淮秋禊》《菩萨蛮•五都词 西都 东都 汴都 建业 临安》《蝶恋花•闻钟》。


《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


正当盛静霞沉醉于诗词创作中,日寇向古都南京步步逼进。1937年10月,盛静霞不得不随校仓促西迁重庆。西迁途中和在重庆的岁月,盛静霞目睹了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自身流亡的痛苦。在苦难时汪辟疆先生勉励学子要学习杜甫、白居易,以“诗史”自任。汪先生一席话使盛静霞茅塞顿开,她把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形成四十首新乐府《抗战组诗》(抗战组诗定名见盛静霞原稿)。这四十首新乐府创作,起迄时间应为1937年10月中央大学西迁起,到1940年9月盛静霞毕业止。何以见得?盛静霞自述,她一向讨厌写论文,就问汪先生,是否可以四十首新乐府代替毕业论文?汪先生说:“别人不可以,你可以。”汪先生别出新裁允许盛静霞以诗作代替毕业论文,可见汪先生慧眼识珠,放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


盛静霞毕业后,曾任教著名的白沙女子中学、中央大学先修班,而后又回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与青年学者蒋礼鸿从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1943月10月,两人订婚。陆蓓容女史的文章《萧条异代使人愁——沈祖棻与盛静霞》评述说:“也许,那段时间里对于彼此,家国沦丧、亲戚离散之痛苦稍稍地得到了慰藉,因为从此,乱世之中多了一个可以亲密倚靠的人。”1945年7月24日,结为夫妻。至8月14日,日寇宣布投降,盛静霞结郁八年的家国情仇终于得到释放。她大笑不已,而后竟高烧三天!


盛静霞与丈夫蒋礼鸿


盛静霞原字“伴骛”,《抗战组诗》原稿改字为“弢青”。“弢”者,弓衣也,“青”,寒光青冽。由盛静霞改字的背景可以探窥到,因日寇铁蹄的践踏,盛静霞从天真无邪的少女,转变为爱国主义诗人的心路历程。


盛静霞一向以诗词自娱,少有示人。《抗战组诗》的流转,大致有这样的过程:


1993年10月,盛静霞《频伽室语业》自印油印本刊行;


2000年4月《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自印本印行。《合集》由徐复、程千帆作序,盛静霞作注并自序和后记,黄征作前言,共收诗词523首;


2004年2月《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2月版。


在频伽室语业第一卷“就读南京,随校西迁”中发表了十七首新乐府。这大约是《抗战组诗》流转的过程。


程千帆为《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所作


《合集》的编撰者黄征教授在前言中说:“盛诗以写社会时事为主,故多'新乐府'鸿篇巨制。


李天琪女史的《论盛静霞抗战新乐府对杜甫的接受》撰文说:“盛静霞的《抗战组诗》共四十首,其中十五首(实为十七首)收录于《频伽室语业》中,分别为《青姑曲》《大刀吟》《入峡》《吊首都》《袒背翁》《警钟行》《月华曲》《哀渝州》《薄薄粥》《巴中曲》《邓将军》《千人针》《影中人》《天都烈士歌》《飞缆子》《壮丁行》《张总司令歌》。这些新乐府诗内容包括揭露日寇的暴行,国家的危亡、权贵的怯懦、民族的灾难、百姓的惨痛等,具有极其鲜明的纪实性和强烈的讽刺性。


南大研会2017年3月8日发布的公众号《南大女子图鉴 | 谈谈那些被载入校史的南大巾帼》,盛静霞以第二名位列沈祖棻之后。其曰:“她们曾吟诗作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她们也曾学而不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女性的智慧与才华。她们,是沈祖棻、盛静霞、吴健雄;她们,是聂华苓、鲍哲南、韦慧晓。她们,是南大的骄傲!


人文学者陈文辉点评说:“就诗艺而言,盛先生此新乐府远非白居易可比,自是直追杜工部。


这些大约都是对《抗战组诗》的肯定。


最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李杭春女史微信与我,说:“蒋老师,盛先生《抗战组诗》有目录吗?现在合集里随校西迁的好像不到40首。”此话提醒我,关心《抗战组诗》还有人在。我在盛静霞遗物中翻捡良久,终于找出《抗战组诗》原稿。这份原稿想必就是作为毕业论文的,四十首乐府诗目录原文俱在。兹录目录如下:


盛静霞《抗战组诗》目录手稿


一、大刀吟

二、空军颂

三、别母

四、入峡

五、巫山瀑布歌

六、悲歌行

七、街头女

八、团栾月

九、军中虏

十、首都行(吊首都)

十一、金约指

十二、袒背翁

十三、病中吟

十四、警钟行

十五、月华同学挽辞(月华曲)

十六、哀渝州

十七、薄薄粥

十八、芳酒浓

十九、巴中曲

二十、孤鸾泪

二十一、张氏难童行

二十二、邓将军

二十三、送征人•其一

二十四、送征人•其二

二十五、骨灰行

二十六、千人针

二十七、影中人

二十八、合肥张先生歌

二十九、岁暮吟

三十、天都烈士歌

三十一、拟长安有狭邪行

三十二、饮马长城窟

三十三、战城南

三十四、飞缆子

三十五、司机人

三十六、抢米谣

三十七、青姑曲

三十八、江鱼

三十九、壮丁行

四十、张总司令歌


这个目录有两篇带括号的乐府诗,何以如此?原来原稿中有几处用大头钉别在上面的诗作,是对某些乐府诗的修改,括号中的名称见于《频伽室语业》。这些别上去的诗作用纸为“杭州之江大学作文簿”,共修改诗作为《大刀吟》《街头女》《登舟难》《吊首都》四首。盛静霞1947年入职之江大学,1952年之江大学解散,修改当在这一时期。笔者倾向于前期,之江大学解散前,盛静霞恐无雅兴对《抗战组诗》进行修改。


这份《抗战组诗》原始稿,无论对于窥得全貌,还是研究盛静霞早期的创作思想,必然有其意义。笔者近来在整理蒋礼鸿、盛静霞遗迹,期望有朝一日将部分手迹整理出版,以供学人研究,《抗战组诗》原稿也列期中。


盛静霞《抗战组诗》选


盛静霞《抗战组诗》手稿


大刀吟    大刀队为我方之奇兵,抗战军兴,屡以却敌,敌军见之辄魂飞胆落。芦沟桥之役,杀伤尤众。

寒如秋水薄如纸,触者摧折当者死。中华男儿好身手,挥之如入无人市!芦沟桥畔月昏黄,妖星堕地森有芒。黄牛白酒面如灼,帐前磨刀声霍霍。袒胸把刀刀卷霜,银蛇骤飞风漠漠。虏兵愕眙初未觉,不及惊呼头已落。一挥手倒七八人,断腰折臂连肩削。人头戏抛兴未竭,一风吹腥腥雨热。提刀四顾敌已空,仰天大呼有残月。还来月下视宝刀,青光凛凛不见血!


吊首都    一九三七年秋,日寇陷首都,溃军争渡,先登舟者刀斫攀舟者,江水尽赤。敌坦克入城,轮上肝肠缠满。华人三十万被屠杀。

石头石头坚复坚,茫茫六代随风烟。山河未改王气黯,揭天妖火明无边。江中一夕血肉满,都是健儿指与腕。曾执干戈卫上京,攀船却向江头断。风烟郁郁山苍苍,台城斜日昏且黄。满城不见尸与骸,积街盈尺醢作浆。奔訇铁毂那可御,缠黏轮轴肝与肠。可怜百万生灵尽,胡马长嘶饮大江!


袒背翁    腊月某日,重庆都邮街,有老翁袒其背,携一童子,持衣兜卖。

袒背翁,袒背翁,鸡皮觳觫长街中。右手持衣左扶童,自云“避乱远来奔,一家丧尽祖孙存。天寒老朽不久死,卖衣为保娇儿身”。一言几绝杂号哭,哭声惊动路旁人。路旁貂裘尽年少,闻此相顾嗤以鼻。鹑衣褴褛已百结,老翁无乃发狂疾?狂疾狂疾无人买,长街呼遍肌肤裂。明日老翁袒背僵道旁,小童独抱破衣泣。


哀渝州    五月四日,敌机狂炸渝州,死伤数万,焚烧达数日。城中大半成灰烬。

五月四日岁已卯,夕照昏昏飞铁鸟。空岩蛰伏愤难伸,弹落如珠闻了了。冲宵烈火山头起,遥指渝州三十里。焰舌赪星正吐呑,江水无声天地死。黉宫少年皆尽裂,攘臂连踵来城阙。途中渐听哭声高,道上惟看残与缺。火云烟阵那见城,雷轰电掣惊风逆。崩倒之下人鬼奔,焦烂之内号啼急。无头之人茫茫行,披发之魅当道立。横拉枯朽落焦梁,忽迸血浆飞断臂。瓦砾如山下有人,头腰已出股胫塞。翻砖拨瓦群力尽,挣扎牵拉终不得。泣请诸君断余骨,宁愿残生半身失!闻此呜咽皆泪流,一拽再拽肝肠出。彻宵灰烬化孤城,阴风惨惨天不明。十日掩埋那得尽,百里哀鸿相扶行。烬中往往残骸出,峡底时时冤鬼鸣。中有百人藏一穴,穴口弹落相蒸烹。开山忽见互抱拥,逼视始知皆焦腥。城中从此华繁歇,早闭晏开行踪绝。僵尸夜起忽扑人,月光如水面如铁。呜乎!百年兴废事可推,昨日天府今劫灰!


薄薄粥    渝州被炸后,哀鸿遍野,校中乃设施粥处,余亦参与。

薄薄粥,胜茶汤;些些药,堪疗创。持盎歇担立道旁。道旁不为市与贩,饷吾同胞来城坊。城坊远来为何事?五月四日灾殃起:家业成灰骨肉尽,一身出自劫灰底。梦里但随行者行,行来更无止处此。龙钟白发扶扙来,伶仃稚儿走沿地。衣裳褴褛面青黄,遍山遍野相迤逦。日长岁久怎为生?地北天南何处去?问之无语亦无泪,强之不食但唏嘘。披创带血不知痛,抱袱携筐茫茫视。感此浩劫意如麻。我亦流浪无家儿,珍重前途斜阳斜!


>原题《弓衣青冽家国恨——盛静霞<抗战组诗>始末》,载《扬州晚报》2019年6月15日A16。作者蒋遂为盛静霞之子。


【相关阅读】

陆蓓容:萧条异代使人愁——沈祖棻与盛静霞

大二女生沈祖棻凭什么名扬文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