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砺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开幕词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编者按

10月19—21日,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本文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先生所致开幕词,经授权发布。


莫砺锋先生在致词中

尊敬的王水照先生,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幕了!时隔 19年以后,我们又回到本学会第一届年会的举行地点上海复旦大学,旧地重游,让我们一起回忆往事。2000年3月29日,在新千年曙光初露的一个吉日良辰,由一群热爱宋代文学研究的学人在此地发起成立了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并拥戴王水照先生担任会长。2015年,我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年会的闭幕词中指出:如果我们要对王水照先生创办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的工作予以评论的话,完全可以借用《左传》中的两句话,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个拓荒性质的工作。所以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的创办,后来九届年会的举行以及整个学会的顺利发展,首先应归功于我们的王水照先生。我甚至觉得我们整个学会的品位、风格,都非常深刻地打上了王水照先生个人的印记。令人高兴的是,85岁高龄的王水照先生今天依然出席会议,他刚才的致辞依然思路清晰、高屋建瓴。更令人高兴的是,王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宝刀不老,依然在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当代范例。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王水照先生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们也要向当年为成立学会做出贡献的其他学者表示敬意,仅凭我个人的记忆,在座的代表中就有许多人参加了当年的成立大会,像陶文鹏、王兆鹏、周裕锴、肖瑞峰、沈松勤、朱刚、陈尚君、洪本健、张毅、费君清、巩本栋等,还有台湾学者张高评、王伟勇,美国学者傅君劢、日本学者东英寿等人。20年来,他们一直是本学会最积极的成员或友人,是他们对学会工作尽心尽力的支持,以及对宋代文学孜孜不倦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本学会日益走向成熟与繁荣。令人伤感的是,有些参加成立大会的学者像傅璇琮、吴熊和、刘扬忠、邓乔彬、王步高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对本学会所做出的贡献。薪尽火传,学术事业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代际传承,同样,一个学会的生命也在于成员结构不断的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20年前出席成立大会的代表人数仅有120人,今天出席大会的代表已多达160余人。除了人数的增多,代表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也很值得关注。2000年向会议提交论文的代表中年轻人相当罕见 ,当时31岁的复旦青年教师朱刚非常引人注目;而此次会议的代表中却有不少青年教师,甚至是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2000年在会议上引领风骚的主要是年龄较长的前辈学者,如今却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学者成为本学会最坚强的学术梯队。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学术团队,而且具有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现场


各位代表!在本学会的历次年会上,王水照先生所作的开幕词与闭幕词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述宋代文学研究界的现状,并提出对于未来的展望。那些意见大多高瞻远瞩、切中肯綮,既指出宋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新领域、新方向,以及有待探索的新问题,和有待运用的新方法,也对进一步完善课题布局、提升研究水准提出展望。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调整各种文体的研究之间的不平衡,比如重北宋、轻南宋;重诗词、轻古文; 重大作家,轻中小作家的所谓“三重三轻”。二,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推进总集、别集与研究资料汇编的整理与编纂。三,加强对宋代文学家族及地区作家团体的研究。四,发现宋代文学研究中曾被弱化或遮蔽的领域或课题,从而开拓新的学术生长点。本届年会收到的会议论文接近160篇,我还没得及拜读原文,仅看论文题目,我就惊喜地发现它们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基本上实现了王先生的上述展望。

先看第一方面,南宋作家除了辛弃疾、陆游之外,李纲、洪迈、姜夔、张炎、吴文英、刘克庄、严羽、范成大、戴复古、朱熹、真德秀、刘子翬、周必大、张栻等人皆有专文论及,总人数已经超过北宋作家。在为大作家设置的专场讨论中,苏轼一人独占四场,依旧维护了他在宋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泰斗地位,欧阳修与辛弃疾各占一场,也沿续了原有的研究格局,但是曾巩单设一场,提交论文5篇,还有列入其他专场的曾巩论文2篇,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983年江西南丰县举办首次曾巩讨论会时,王水照先生在会上总结说,当时的学界还没有发表过一篇专论曾巩的学术论文。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从五四以来备受冷落,如今终于进入了学术界的研究视野。至于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则已经受到学界的全面观照,这在前几次年会中已有显著的体现。

再看第二方面。近年来学界在宋代文学总集、别集的整理上硕果累累,并有力地推进了对于宋代文学的文献学研究,本次年会专设的“宋代书籍编纂”、“史传笔记谱录”、“宋代墓志”及“文体形态与文体观念”等四个专场,均与此有重要关系。令人高兴的是,学界搜集文献资料的目光早已越出国界,比如“宋诗文的域外传播”和“苏轼的东亚受容”两个专场的论题,如果没有对域外汉籍的持续关注及积极收集,是难以进入研究视野的。

再看第三方面,宋代文学家族的研究近年来方兴未艾,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就涉及对曾氏家族、韩氏家族、楼氏家族等世家大族,还专辟“家族网络与文学研究”一个专场。此类研究对宋代文学传承有序、人才辈出的特征,以及宋代文学的地区性等现象,均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年会论文集及相关著作

从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也许第四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宋代文学研究早从宋代就已开始了,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好发议论也许是宋人的一大缺点,但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宋人善于议论无疑是一大优点。当我们考察唐人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时,也许除了《唐人选唐诗》及“诗格”之外缺乏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人则大异其趣,他们在诗话、词话、文话及文学选本等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宋人说诗论文、谈笑风生的场景至今如在目前。所以宋代文学研究是源远流长、积累丰富的传统学术领域,要想取得新的突破相当困难。令人惊喜的是,本次年会的论文在不少方面发现了原来被弱化或遮蔽的研究课题,从而开拓了新的学术生长点。诸如宋代文学的传播,宋代文学在历史与地域两方面的发生背景,宋代文学与辽金元文学的空间对照以及与先宋文学及宋后文学的时间对照,宋代文学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宋代文人创作心态的思想史背景等方面,都有相当新颖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出敏锐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也体现出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例如宋代文学的传播,就涉及文本传播中的故事演绎,选本的编纂及印刷发行,墨迹的流传及文本变异,文本在书画艺术中的承载及解读等不同角度,这些论文选题具体、运思细密,堪称佳作。论文是一次学术讨论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学会的业绩报表。我相信,经过今明两天的论文报告与讨论,我们在闭幕式上再来总结本次年会的论文,一定能得出更加鼓舞人心的评价。也就是说,本次年会必将取得圆满的成功,已是胜券在握。


各位代表!本次年会是由复旦大学的同仁承办的,由复旦的老师与同学组成的会务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而把会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代表们宾至如归。更令人感佩的是,他们对会议的分组、分场的安排独具匠心,别开生面。把多达160篇的论文按主题分成五组,再细分为每组5个专场,这是需要付出巨大心血才能做好的。我相信大家看到会议手册的时候,一定会像我一样,对分组、分场的细密、准确极其钦佩,从而对复旦同仁的辛劳深为感激。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筹办本次年会的朱刚教授、侯体健教授等复旦同仁,以及站在他们背后的王水照先生,与站在他们周围的会务组各位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会场花絮


王水照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词


莫砺锋先生,王水照先生


莫砺锋先生,王水照先生,陈尚君先生


王兆鹏先生,王水照先生,王伟勇先生


会场一瞥


【相关阅读】

程千帆:怎样研究宋代文学

莫砺锋:我怎样研究江西诗派


更多内容,关注“程门问学”,在对话框选择菜单栏“治学经验—莫砺锋”,查看《莫砺锋先生治学经验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