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生群:古籍整理工作要有奉献精神

赵生群 程门问学 2022-01-08

10月20日,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海宁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生群先生作为评委代表,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本文系赵生群先生应“程门问学”之约,根据发言内容整理而成,经授权发布。标题为编者所加。


赵生群先生


各位来宾:


上午好!感谢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董事会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参加盛会,与各位同仁交流从事古籍整理的一些想法。首先,我要向两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01

使命感


当年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或者出版工作,都算是很好的职业。现在社会发展了,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愿意坐冷板凳的人越来越少。两位能在古籍整理和出版方面做出成绩,可喜可贺。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不仅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同时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做好这项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各种专业技能和知识,具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更需要有奉献精神。因此,从事此项工作需要有足够的动力。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动力。动力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为了达成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说读硕士、博士拿学位,是一种动力;为了生计,为稻梁谋也是一种动力;由于兴趣爱好,可以产生动力。爱好的程度更深一点,可能动力也会更加强大一些。这就是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我认为,最高层次的动力,应该源于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都是无可替代的;其当代价值,也不容低估。恢复文化自信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名列前茅。1953年,世界文化理事会纪念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但丁、哥白尼、莎士比亚並列。令人遗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与其目前享有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而古籍整理工作沟通古今,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籍整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赵生群先生在致辞中


02

责任心


古籍整理工作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政治、军事、经济、礼乐、律历、天文、地理、术数等各种知识都需要有所了解,而这些东西,每一种都是专门之学,自成体系,很难要求作者等知识储备足够了、完善了,才开始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内容无所不包,有时候即使一部书,涉及面也非常之广。从事古籍整理的人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在整理《史记》的时候,对此也深有体会。《史记》号称百科全书,整理起来难度就很大。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遇到了具体问题,来找相关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进行恶补。恶补是工作中的常态。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的领域,最熟悉的典籍,甚至终身研究的典籍,其实情况都是如此。面对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内容,需要追根究底,不能轻易放过。还有一些问题,整理者难以独立解决,需要向专家请教,或者一起讨论研究。责任心对整理者和编辑者都很重要。

修订本《史记》曾获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


03

一部好书需要作者编辑通力合作


一部好书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选题确定后,要找到合适的作者,还要有好的编辑。作者和编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不仅有图书奖,还有编辑奖,把作者和编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正是该奖的特别之处和价值所在。古籍整理需要有继承,有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薪火相传,不断努力,宋奖的图书奖和编辑奖都设有青年奖,这也是很好的创意。感谢宋云彬先生后人和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会设立这一奖项。我们相信,它的社会效益将会与日俱增,为古籍整理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Tips

宋云彬 &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1958年调入北京中华书局,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和责任编辑,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点校,参与了《晋书》和《南齐书》、《梁书》、《陈书》的编辑工作,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是国内第一个民间筹资创立的古籍整理出版基金奖项,为宋云彬后人将宋云彬毕生收藏书画拍卖所得设立“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颁发。该奖项每两年一届,旨在纪念宋云彬先生,继承和发扬其精神,对古籍整理出版优秀成果和编辑人员进行奖励。

【相关阅读】

程千帆:读先秦两汉著作是搞古籍整理的“入德之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