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这些历史的内幕,实在是相当有趣

冯学荣 冯学荣奇谈研究所 2021-09-12


这些历史的内幕,实在是相当有趣




01


有历史爱好者问:


《三国志》人物的名字,例如说什么董卓、刘备、孙权、曹操、吕布、关羽、赵云、张飞……整部《三国志》可以说,除了姓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字的人名,这种现象,叫做“单名”,极少看到两个字的人名,即使“司马懿”这种,因为“司马”是姓,只有“懿”一个字是名,所以其实也是属于“单名”。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三国志》的作者懒惰、起名的时候都起单个字的名字,图省事呢?


非也。


今天,老冯告诉你答案。


是的,你猜对了,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名字,一个字是最普遍的。换句话说,《三国志》的作者没有骗你,也没有偷懒,而是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确实中国人的名字,是以一个字的人名最为普遍。


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们不妨反过来问。假设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你问当时的中国人:为什么你们的人名都是一个字?那么,当时的中国人会告诉你:“姓”证明我是谁的儿子,“名”说明我是谁,一个姓一个名,两个字,足矣,为什么要三个字?你不觉得麻烦吗?


是的。我们的老祖宗,其实他们是讲逻辑的、是聪明的,从远古时代以来,在当时人口规模还没太大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取名,确实两个字是足够的,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是经济的,也是明智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老祖宗取名只用两个字,一个字是姓,一个字是名,他们其实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没有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厚厚的一本《三国志》,里面绝大多数的人名,都是一个字的人名,因为这确实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很古早的时候,名字是两个字居多,为什么到了后来一直到现在,演变成三个字的名字呢?


这个现象有多个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字辈”的出现。


是的,中国到了南北朝之后,逐渐出现了“字辈”这个东西。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原本的氏族村子,同一个祖宗的,有的叫张伟,有的叫张鹏,有的叫张飞,很难有同名的,但是呢,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后来同一个祖宗的人群里,出现了同名,例如同村出现了两个或者三个张伟,给社交带来许多误会和麻烦,如何区分呢?


于是我们的祖宗发明了“字辈”,举个例子说,浙江奉化溪口蒋家的字辈是这样的:


祁斯肇周国

孝友得成章

秀明启贤达

奕世庆吉昌


蒋介石的字辈是“周”字,所以,蒋介石在祠堂族谱里的正式名字叫做“蒋周泰”。


“周”的下一辈是“国”,所以,蒋介石的两个儿子,原本应该叫“蒋国经”、“蒋国纬”,不过蒋介石有点调皮,他调换了一下,所以成了“蒋经国”、“蒋纬国”。


再下一辈,字辈就是“友”字,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的孙子们叫蒋孝文、蒋孝勇等等。


字辈出现之后,发挥了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避免同名混淆,第二个功能,是区分辈分,例如蒋周泰在同族人里结识一个名叫“蒋肇光”的,那么他凭这个“肇”字,就知道此人的辈分,被自己要高。


字辈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的名字从“姓+名”模式向“姓+辈+名”模式转变,中国人的姓名由两个字进化到三个字,“字辈”从中发挥的历史作用,非常重要。


在《三国志》里,99%的人物的姓名,都是“姓+名”模式,而在《清史稿》里,75%的人物的姓名,都是“姓+辈+名”模式,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人的宗族文化,在清朝268年里,有很大的发展。


大家记得添加老冯的微信号防止失联(长按扫码即可)




02


我们从无数的影视剧中,看到大臣向皇帝下跪,因此,许多朋友会有这么一个印象,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朝历代,大臣见了皇帝,都是需要下跪的。


请问,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答案是:不是的。


你没有看错,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个朝代,臣子都需要向皇帝下跪的。


在历史上,臣子见了皇帝必须下跪,这个规定执行得不折不扣的、执行得最严格的、最一丝不苟的,是元朝、明朝、清朝这三个朝代,但在一些别的朝代,臣子见了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


举个例子,宋朝。


是的,鲜为人知的是,在宋朝,臣子见了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


如图,宋代,臣子上朝,不下跪


在宋朝,臣子进了殿堂,见了皇帝,需要拱手、作揖、鞠躬,但是,不需要下跪。拱手、作揖、鞠躬动作做完了之后,臣子就站在原地,就这样,站着向皇帝汇报事情,讨论问题。


是的,在宋朝时期,臣子见皇帝汇报工作,是不需要跪着说的,只需要站着说话,就可以了。


而在宋朝以前的多数朝代,虽然说臣子见了皇帝需要下跪,可是皇帝会马上赐座,所以,臣子一般是坐在椅子上,和皇帝说事的,最典型的是大唐。在唐朝,臣子坐着和皇帝说事。


宋太祖赵匡胤,悄悄撤走了椅子,君臣礼仪变成了臣子站着说事,而皇帝则是一直坐在龙椅上。不过,毕竟臣子不需要下跪,仍然可算是开明。


真正规定臣子要一直跪着对皇帝说事的,是元朝。而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创立明朝,并在《大明会典》中颁布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即起”。


也就是说,朱元璋非常看重自己当皇帝的威严,他规定:文武百官,见了我这个皇帝说事,都要下跪,皇帝什么时候心情好,叫你平身,你才可以站起来。


而明朝灭亡之后,清朝更残酷,基本上臣子见皇帝说事,都要一直跪着,只有这样才彰显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03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古代,为什么丝绸是从中国卖到欧洲和中东呢?为什么不是欧洲人和中东人把丝绸卖到中国来呢?


答案其实很有趣:因为古代欧洲人、阿拉伯人,他们不会制造丝绸。


“不会做丝绸”听起来有点荒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


在古代的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技术、并且最早知道将蚕丝编织成丝绸的,是中国人。


所以我们中国有《蚕妇》之类的古诗,这类古诗在欧洲、在阿拉伯,都是没有的,因为在古代,他们是不会制造丝绸的。


甚至其实从一开始,欧洲人不知道丝绸是蚕丝做成的,他们当时还瞎猜,说中国人用树木制造的丝绸,只是在后来,古罗马有一个名叫“大普林尼”的博物学家才搞清楚,并向欧洲人宣布他的大发现:中国人的丝绸,原来是用蚕丝做的。


古代西方人不会做丝绸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养蚕。


为什么欧洲人不会养蚕呢?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直接:因为西方没有蚕。


你没有看错,古代的欧洲,根本就没有“蚕”这种动物。


家蚕原产于中国。


家蚕原产于中国,西方没有家蚕这个物种,所以,丝绸最先产生于中国


家蚕这种动物,是源自于中国这片土地的。


换句话说,在古代,欧洲、阿拉伯等地区,都是没有家蚕的。


家蚕是后来逐渐才从中国传到西方的,这种生物最初只生活在中国。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人最早生产出丝绸。


西方人古时候没有家蚕,原料都拿不到,人再聪明,也造不出丝绸。


后来,拜占庭帝国的人,从中国偷出了蚕蛹,再后来养蚕技术,才慢慢传到了中东、欧洲。


世上没有学不会的手艺,逐渐地,阿拉伯人和古罗马人,也开始学习养蚕、纺丝、织造丝绸,但是,他们虽然学会了,但是做来做去,丝绸的质量,仍然比不上中国的丝绸好。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阿拉伯的本土丝绸与中国丝绸并存,但是中国丝绸,则一直处于质优价高的地位。


04


可能有的历史爱好者会说这种话: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请问,这句话对吗?


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并不是中华文明,而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也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概位于今天的哪里呢?


答案是:伊拉克。




换句话说,这个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文明,产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而不是中国。


注意,这里说的是“最早的人类文明”,而不是“最早的人类”。


最早的人类,产生在非洲大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为“两河文明”,它存在的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2000年。


换句话说,人家美索不达米亚人会使用文字的时候,中国人的祖宗,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野蛮人状态。


这个历史事实,其实和生物学上的发现,也是相符的。智人(原始人)从非洲出走,首先是到达中东,也就是伊拉克这一片,很久之后才走到中国的,所以,俗话说,先到先得,人类的文明最早发生在中东地区,而不是中国,其实也是很合理的。



近期精彩回顾:康熙,鳌拜,高山族,王昭君,天花病
石达开,唐太宗,胡雪岩,日本人与西医
一夫多妻,后宫三千,科举黑幕,草船借箭
黄河决堤,河南饥荒,衣冠禽兽,碎银子,蒙古鞑子兵
诛九族,倭寇,黄帝内经,请安,留发不留头
汪精卫,马步芳,肥皂剧,乒乓球,皇上万岁
母系氏族、梁山泊、蒙古大军、黄花岗审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