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历经沧桑的平和寨仔墘
历经沧桑的平和寨仔墘
黄 武 疆
寨仔墘,名不见传,就连霞寨本地也没几个人知晓。这个“墘”字,属于闽粤边区特殊的地名用字,有两个意思,一表示旁边或附近,本地话读音为“gin5”如田墘、海墘、溪墘;二表示地势较平的山坡(犹似案山),读音为“ gian5”,“寨仔墘”地名读音为“zê7-a1-gian5”。“寨仔墘”就是围寨建在山坡上。
解放后,寨仔墘、北坑、百丈漈三个自然村(社)各取首字组成新的行政村,名曰“寨北”,今隶属霞寨镇管辖。霞寨是漳州地区唯一以“寨”为名的镇,自然离不开分布于乡野山间的“寨”。穿越千年时空,新寨、旧寨、安抚寨、后塘寨、东山寨、埔坪寨、下寨、顶寨、高寨、温厝寨、圆寨、四脚寨……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围寨浮现在眼前。对于闽粤边区的“寨”,笔者曾做调查研究,发现平和境内的“寨”比“楼”的历史更早;有些地方的“寨”比“楼”的规模更大,围寨中有圆楼、方楼、宗祠、大厝等;建于山坡上的围寨其军事防御功能更加突出,进可攻、退可守,霞寨镇有多座这样的围寨(楼),如彭林村叶楼、群英村庵边楼。因此,“中国首席土楼专家”黄汉民教授认为,土楼尤其是圆楼很可能由平和围寨演变而来。 辛丑岁末,在寨北村党支部书记周跃清的陪同下,笔者与榜眼府秘书长黄坤华,周氏宗贤周育章、周胜平一行人走进“寨仔墘”,调研其创寨历史与宗族渊源。 据了解,大约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中期,周氏先祖来此开基创寨,为纪念寨里祖地,起名为“寨里乾”,后改名为“寨仔墘”,现已蕃衍后裔三百多人。围寨地处大岽山脉东麓的山坡上,为震山兑向(坐东朝西),西向的大门拥迎山道来龙,北、东、南三面低悬,地形特殊,位置险要,本地人称之为“倒地琴”的风水宝地。以公厅为中心,根据半圆的地形建成围寨,后代在外围再建一圈,内外圈地面落差近3米,山下仰看像一把伞。围寨以石头垒基生土夯墙,并大量采用青砖装饰墙面,足见其家族实力雄厚,据说其祖上曾任过“七省巡按”(相当于今中纪委巡视组),有待核实。围寨二楼外墙建有木头阳台,既可晾晒衣物,也能瞭望风景。远处看寨仔墘,形如金龟屹立于山顶,气势宏伟。 九十年代开始,寨中居民陆续外迁,剩下的空房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倒塌,残墙破瓦被狂长的杂木荒草淹没。笔者对周氏宗亲提出建议:尽早清除围寨内外的杂木荒草,修葺破漏的屋顶,巩固现存的墙体,围寨内的空地不宜种植蜜柚、树粉等高大作物;公厅祠堂应保持每天点灯看管;应尽快退果还林、恢复周边原有的风水林,保持生态平衡。谨记“祖业倒塌,子孙难发”,修缮祖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多修多福。 希望寨仔墘能早日保护修复,将来可与“平和第一瀑”百丈漈连点成片,作为文旅项目加以开发与利用。寨仔墘卫星图
寨仔墘南面(黄坤华 摄)
寨仔墘东面(黄坤华 摄)
乡愁地标(黄坤华 摄)
大地音符(黄坤华 摄)
寨仔墘公厅(黄坤华 摄)
古寨墙体
青砖装饰
杂草穿墙
岁月之门
青红相间
丛中访客
守望祖业
筆者題記
半圍古寨留記憶幾堵殘牆載傳奇曾問世間多少事昨夜冽風吹向西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平和政协优秀提案《关于加大街区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政协优秀提案《保护平和传统村落,恢复本土文化生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庆祝厦门大学中文系百年华诞,平和榜眼府与1965级全体同学赠匾
景區規劃設計、農莊設計運營
區域發展策略、政策資源對接
文旅項目招商、地方形象包裝
民俗活動策劃、鄉土文化挖掘
歡迎合作。郵箱:626456114@qq.com
高度決定視野 文化指引規劃
聯系電話:18760165993
長按此二維碼,闗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