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背古诗】094.刘禹锡《乌衣巷》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着花,乌衣巷口只有夕阳斜挂着,当年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经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同学们,你们去过南京吗?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天我们讲的这首乌衣巷(乌衣巷是个地名)就在南京秦淮河的南岸。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乌衣巷呢,
乌衣巷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往今来名气最大的巷子了。一种说法是:乌衣巷最早是一个兵营,中国古代的军人都穿黑衣服,黑色的衣服又叫乌衣,所以,这条巷子就叫了乌衣巷。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的宅院坐落在乌衣巷,两个家族的子弟都喜欢穿黑衣服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
哦,我知道啦,那刘禹锡为什么要写乌衣巷呢?
当时诗人还没到过金陵呢,他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公元826年他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就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称《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乌衣巷。
好我们先来看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和乌衣巷都是地名,那除了地名对仗以外啊,一个红一个黑,颜色还能对的上,所以可谓是对偶天成啊。东晋的时候,乌衣巷聚居着很多高官士族、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所以当时肯定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是如今这桥边丛生着野花野草。你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野花野草呢?
因为没人管了吧。
对,是这样的。有人打理的花草不会叫野花野草,很少有人活动的地方才会杂草丛生。原来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现在长满了野草野花,说明这里现在很少有人来。那“乌衣巷口夕阳斜呢?所谓”夕阳”是已经日落西山了,斜挂的夕阳更显的光景惨淡吧。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为了押韵”斜“可以读作(xia一声)。当年车马喧闹的乌衣巷早已不见了行人,只见那荒凉冷清的古桥和惨淡寂寥的斜阳。这是多么惊人的对照啊,多么巨大的落差呀。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对,这就是我们说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我们再看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之前也说了,王导谢安在晋朝的时候都是朝廷重臣,他们的家族都是显赫的贵族,但是到了隋唐时代,随着整个金陵的没落,贵族时代的结束,王谢两大家族也都渐渐衰落下去,再也没出什么重量级的人物。当初富丽堂皇的官邸也变成了平头百姓的家,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只有年年春天,照旧飞来的燕子还是在这里筑巢,燕子成了乌衣巷的见证者,他们眼见这宅院的主人,从达官贵人变成了市井小民。
妈妈这小燕子还能当证人呀,小鸟可以看懂什么呀。
有一首歌你不是会唱么: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燕子是候鸟,秋去春回,不忘旧巢。所以诗人就抓住这个特点,赋予了小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它见证了世事的变迁,这真是独具匠心呀。
好了同学们,听了讲解,下面咱们一起把这首诗复习一下吧。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学们读完乌衣巷这首诗,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其实人间的盛衰就是这样的,有起必有落。那我们回头再看一下这首诗,四句28个字,不过就是桥边、巷口、野草、斜阳、飞燕这些平常的景物,所用的语言也都是浅显易懂的口语,那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流传不衰的经典呢?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呢?其实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诗人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景物的后面。这种写法也可以用在我们现代文的写作里。比如我们表现难过伤心的情绪,我们不用直白的喊我太伤心了;我好难过呀;我要哭啊。是不是我们可以用灰色的天空,倾盆的大雨来衬托、暗示不太好的心情呢?相信同学们有更好的答案。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儿童背古诗)
—— 扫码关注 ——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