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 | 这几个问题不解决,移植剧目永远备受质疑!
关于秦腔移植的问题,上次我们讨论过“有没有必要”,读者留言还是比较认可移植这种方式的,但对于剧目选择、以谁为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总的来说,移植没有问题,因为在当下“秦腔经典剧目”中有不少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秦腔自有的剧目也被多个剧种移植,滋养了兄弟剧种的生存发展。泗州戏《三卷寒桥》被移植成商洛花鼓《屠夫状元》,在西安演出三个月,随后被移植成眉户并拍摄了电影,这才有了后来的河南曲剧、评剧版本。由此可见,只要改得好,就会迎来更广阔的的空间。
观众对当下秦腔舞台上移植剧目的某些案例仍有争议,主要角度是对该移植什么剧目、怎样进行移植的争议。就像是有饭吃当然好,食客既然付了饭费,自然希望食材安全、手艺精湛、饭菜可口、营养卫生,这就要求厨师有品位、有手艺、有本事,能满足食客的需求。
烂菜叶叶做不出满汉全席
选择剧目是移植的前提。一般来说,能在一个剧种的舞台上挺立多年的,都是该剧种比较经典的剧目,当地观众也相对认可,即便是新编剧目,往往也是影响巨大、屡获大奖,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移植过来往往也会受到欢迎。前者如《火焰驹》,从秦腔到京剧,京剧先后产生了《火焰驹》《玉莲盟》《宝马圆情》三个版本;后者如歌剧《图兰朵》,从川剧到京剧到豫剧,每个剧种的演出都引一时风骚。
正如厨师做饭,要想让食客吃的健康,前提就是购买新鲜的蔬菜,指望着从打烊菜市场捡来些烂菜叶叶、碎菜渣渣,就想着能做出满汉全席,还想让顾客吃得满意甚至另给小费,从根本上就是痴心妄想。
糖醋鱼好吃,糖醋驴就不是滋味
移植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旋律改变,这自然不用多说,但仅有旋律改变,就让一部京剧变成豫剧或者秦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剧目移植,都只是“换个调调”,对剧本、唱词、服装甚至灯光全盘继承,连表演的动作都照猫画虎照搬下来,难怪有的业内人士说“就忙了作曲一个人”,这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糖醋鱼好吃,但不是所有食材都适合糖醋做法,糖醋驴只怕就不是滋味。
我在粤剧里听到过“敖包相会”、“十送红军”、“达坂城的姑娘”,作曲化用得好,就把这些歌曲原先的旋律化为己用,变成了粤剧的风格。秦腔的音乐包容能力也相当惊人,京剧《锁麟囊》里“三让椅”里面有好几句相当复杂的唱词,然而秦腔移植的时候用半句就能唱完,甚至还能再重复半句。这么好的包容性,在移植中就有更强的优势。
有了好食材,还需有新做法、新手艺
就剧情来说,且不说移植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同一个剧目也会随社时代演进不断改变。比如《三滴血》,一百年里变化了很多,谢迈千曾经写到“这个剧本……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不健康情节。如贾连城私通马氏,阮自用与其妹成亲等”,如今这些情节都已经被删减,时间也根据观众习惯做了调整,这才出现了如今舞台上常见的版本。所以,把其他剧种的剧本拿过来,丝毫不修改就使用,更是不尊重时代需求。
至于唱词的改编就更有必要了。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各剧种依托方言演唱而形成了不同辙口,要是不改词就不能在移植时候继续押韵,演员唱着不习惯、观众听了不舒服。同样,因为剧种音乐差异,同一段唱的节奏就起了变化,一模一样把动作套进去,时间就很难卡在一起,难免会有脱节。
比如说梨园戏和京剧的表演就完全不是同一套路,梨园戏要想移植京剧剧目,就要彻底改变身段,套用“十八步科母”,不然就算把唱腔变成梨园戏的调调,观众也不会买账。有了好食材,还需要厨师动动脑筋发明一些新做法、新手艺。给不吃辣的人做火锅,厨师还知道弄个三鲜锅底呢。
历史上的秦腔一直是海纳百川的剧种,其他剧种的好技巧、好乐器,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拿过来大胆使用、巧妙改造,这才有了《哑女告状》里的“哑背疯”,才有了乐队里的单簧管和大提琴,才有了如此丰富的剧目。也正是因为有包容和贯通的能力,秦腔才没有闭门造车,而成为影响广泛的大剧种。
越剧名家袁雪芬曾经说,“其实借鉴和移植也是再创作,是站在一定艺术高度之上对自身的挑战”。继承发展是两大主题,继承既包括对本剧种传统剧目的继承,也包括对兄弟剧种优秀剧目的借鉴,而发展既包括对现有表演形式的发展,也包括原创和移植等对内容的发展。
温馨提示
为秦腔聚力 为传统加油
2019“新·十大民间唱将融媒体评选”
网络投票
正在进行中
点击链接进入投票页面
为您喜爱的候选人投票吧
↓↓↓
投票是一种支持!
留言是一种鼓励!
他们的秦腔梦想需要大家的聚力!
▲“戏曲也较真儿”之对于《二进宫》中的两处漏洞,名丑张武宏竟说对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