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皆有意,“敏腔”芳华情韵深
秦腔《五典坡》饰演王宝钏(1963年)
1979年,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编辑们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整理,编辑了一套《百名秦腔演员唱腔欣赏》的栏目,播出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后来在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迷爱好者的支持下,编辑们又深入采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中国唱片社的支持下,盒式录音带《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于1982年出版发行。
“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首段就是李正敏先生的《探窑》“母亲请坐容儿禀”一段,出自秦腔传统剧目《五典坡》,这也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与出自同一出剧目的“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唱相比,这段唱的传唱度远不能及。
上世纪五十年代,剧作家袁允中对《五典坡》进行改编,伴随秦腔名家肖玉玲演唱的“老娘请坐听儿言”一段的流行,民间被称为“老探窑”的敏腔版本几乎无人问津,但这丝毫没有减退它的魅力,只是暂时被掩埋。
在这段长达四十八句的唱段中,从第二句慢板开始到“曾不记娘啊你身染疾病”的板式转换,不到六句唱词,占用了整个唱段时长的三分之一,拿捏、把控尤为重要。染病寒窑的王宝钏一见母亲,心中多年的愁肠自然要对母亲娓娓道来,详尽的叙述中,加之母女间真挚的情感,这种来之不易的倾诉来自王宝钏内心深处多重的情意,此时此刻,无论是王宝钏还是演唱者,这份韵律要情真意切。
对母亲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更是她对自己过往的又一次回顾,唱词中的一切仿佛都在腔调里重现。拖腔时而悠长婉转,有时则戛然而止,对平郎跨越身份、深情的爱意,对父亲、魏虎嫌贫爱富、嫉妒贤能的愤恨,每个字,如珍珠落盘,掷地有声。
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李正敏《探窑》
《祭亲杀仇》饰演田赛花(1933年)
1958年北京天安门留影
《三击掌》《别窑》《赶坡》等其他重点场次,虽然资料的录制时间不尽相同,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录制的唱段、五六十年代电台的全折录音嗓音条件虽然有所改变,但先生的王宝钏,柔情处细腻,坚定处刚毅,病态却不失优雅,真情却依然坚贞。先生的王宝钏,身份感在演唱细节中一下子就都有了。王宝钏的身份感和艺术形象绝不是自我的标榜,而是让观众在谈笑中感知。
在此,且不说王宝钏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少,但流传至今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部戏的“平民性”,先生的王宝钏源自民间视角,却气质高贵难以逾越。
李正敏、苏育民《别窑》,1954年录制
与苏育民
左起王东生、李正敏、荆生彦
区别于王宝钏的高贵,《河湾洗衣》经先生的演绎更具悲情。《河湾洗衣》又叫《女祭灵》,在西北地区民间极为流行,更是一些纪念演出的必演曲目。逝去母亲的民女田赛花在周期之日祭拜高堂,想起母亲离世后自己的种种境况,如泣如诉。
在整个演唱中,苦音尖板、苦音二六、苦音二导板、滚白、苦音塌板等多种秦腔板式的运用,加之先生的独特处理,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特别是唱至“老娘赴幽台,丢下了女裙钗,父打柴未回来,娘啊娘啊,实可怜……”一改正常的演唱速度和方式,打破秦腔词句的规矩与格律,吸纳其他剧种的演唱风格,词句与音乐的完美配合,“娘啊娘啊”伴随旋律的起伏一唱三叹,更加突出主人公对亲人的哀思与痛悼。
主人公行到田间,当看到远处的渔翁,主人公唱着看着,看着说着,音乐上又是突破常规,近乎说唱,“转回还”的拖音中两个虚字的反复更是点睛之腔,缠绵悱恻,尤为动人。词中的一切舞台上虽未出现,但通过田赛花的唱,通过先生的腔,整个景致便仿佛灵动的活跃在舞台上。这种灵动,自然少不了演奏者的魅力。
板胡作为秦腔的主奏乐器,在演唱中至关重要,秦腔板胡演奏家荆生彦与李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合作,二人的合作相得益彰,板胡与唱腔配合极为默契。加之二位大家共有的开拓精神,广泛吸收其他艺术的优长,对秦腔音乐大幅度改革,不断优化,使秦腔的唱腔艺术有了极大飞跃,也互相铸造了二人的艺术成就。
李正敏先生追悼大会
细数先生的演出剧目、留下的演出资料,大多是苦情戏。这与地域文化有很大关系,秦腔诞生于西北,古时,自然环境恶劣,战争苦难不断,因此,西北人刚毅坚韧,奋起抗争;当然,内心也蕴藏凄凉和悲苦。发源于民间的秦腔,“苦音”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腔调。
与民间的诸多艺人一样,先生出身贫寒,难以度日才入城学艺。解放前,虽成名甚早,学艺时的艰辛、成名后的漂泊,无不印刻着先生的悲苦。解放后,进入戏曲剧院,舞台已成过往,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后辈人才的提携以及秦腔的发展。后来秦腔舞台的多位旦角名流都曾受到先生的悉心指教,日后伴随秦腔红极大江南北的《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剧目无不含有先生的心血。
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像先生这样纯粹的艺术家肯定是不能幸免的,肉体的摧残、精神的打击终究让先生过早离去了,一九七三年辞世,终年五十八岁。先生的身后事,与他的艺术地位和贡献是不相般配的,风格传承、追忆纪念,似乎与先生的腔调一样,也有些许悲情。秦腔包括很多行业都有一种趋向,要塑造新的领军,这自然要淡化先辈的光芒,最终却是,想要塑造的个体并没有得以支撑的实力,不该淡化的却化为永远的印记。
2015年李正敏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17年李正敏塑像揭幕仪式
2017年《秦腔正宗李正敏》新书发布会
幸运的是,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腔调光彩依旧。每逢节目中播出先生的唱段,老少戏迷自发回味秦声秦韵中的无尽魅力,作为一名与先生从未谋面却无比敬慕的晚辈,愿先生艺术光辉与敏腔情韵永存!
编辑:杨瑶
审核: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