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 | 做不到这三点,戏曲想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是难上加难!
上次咱们说了基层院团缺乏后继力量,只好到处借人来救场的事情。有朋友就感慨,现在基层院团都是这样,在缺乏重视、经济困顿、编制缩减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一方面老人手要么退休要么技术落伍,现有人才队伍不断萎缩,吸引不来年轻演职人员,好容易培养出来个差不多的苗子吧,“良禽择木而栖”,人家奔着生活条件更好、待遇更高的大院团去了,基层院团再也没有八十年代那么红火。
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总的来说最迫切的是需要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撑。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和省上都出台了振兴戏曲的相关文件,这是好的风向标,只不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必然都有滞后性,短期内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而经济支撑则是更大的问题,莫说是排练新戏耗费巨大,就是想恢复一些老戏,请剧团离退休的老艺术家给年轻人说戏排戏,场地人工也都是不小的投入,对于已经举步维艰的基层院团,“再现辉煌”往往是有心无力。
对于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院团,其实还是有一些培养人才的办法,大致有三点,可供院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第一就是对现有人才深度挖潜。把院团中比较有潜力,或者是有志于进一步提升的演职人员送出去学习。条件好的团体,送人去艺术院校参加几年学历教育,跟着全国知名的专业老师开阔视野;条件差一点的院团,也还能送人去专业院校的短训班,几个月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两出戏,回来就能上台。这类短训项目一般都有艺术基金支持,演员个人成本较低,能缓解院团的经济压力。
第二是请名师展开培训或者排练。基层院团可以找知名院团开展合作,请来名家排戏,演员也就能在排戏的过程中提高水平,“结对共建”是有政策依据的,所以成本也会比较低。请本单位老艺术家组成艺术传承小组,以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为突破口,练功排戏同时进行,不但提高了演员的水平,而且马上就能有成形的剧目登台演出。“名家传戏”也是有政策依据的。
名家传戏成果展示
第三是培养后续力量。要么院团按照戏曲行的老办法招一批跟团的学员边学边演,几个月就能登台演个宫女旗官,有心人在龙套生涯中时刻紧盯主演,见识的机会比较多,进步会比较快;要么跟艺术院校合作委培定向班,学校老师和院团演员同时开展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到毕业时既拿上了文凭又练好了功夫,短期打磨打磨就能上台。前者比较省钱,是部分县剧团和民营剧团当下仍在采取的方式,后者牵扯到多方面关系,往往是大型院团才能采取的办法。
把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只是培养人才的“节流”之策,从根本上看,在当下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的环境中,要想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地方文艺管理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在院团暂时还无法解决经济压力的时候,先给基层院团输输血,留时间留空间让他们培养人才。待遇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职称评定等等因素也在其中,“扩大职称评审范围”,让更多演职人员受益。
很多院团都有悠久的历史,剧团的金字招牌让从业者颇有自豪感,经过多年学习培养,演员对剧团的感情是“感情留人”的先决条件。易俗社的老艺术家在退休后愿意为母社继续培养人才,这就是因为有感情。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演员对单位的感情才能留住人才。
相比起感情和待遇,事业似乎更形而上一些。从事演员行业的绝大多数人,相较于经济待遇,其实更看重在舞台上的实践机会,愿意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愿意用自己的技艺与观众交流。所以,增加演出机会,让演员多在台上实践并提高,也是留住人才的办法。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