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说 | 为什么有人总看新编戏不顺眼?

李想 秦之声 2023-06-28

近期上演了一部新编现代戏,我询问过几类观众,却发现对于这出戏的评价差距相当大,几乎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好几位戏曲从业人士,其中包括演员、导演等等,还有些长期在戏曲相关领域工作的朋友,当然还有些资深戏迷,对该戏的评价是“看不下去”、“不好看”这类的言论。具体来说也有人能指出其中的问题,比如造型服装既不够传统也没有新意、剧情前半段略有拖沓、整体时间过长等等,至于对新编现代戏的其他负面评价,比如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脱节、演员对人物理解不够透彻,这些问题也是屡屡提及的。


另外我还专门寻找了一些“普通戏迷”来问同样的问题。因为在观剧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观众随着剧中情节落泪,我就找了十多个观众个别询问,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比如“非常感人”、“挺好看的”。我要求他们提提缺点和意见,却仍然是表扬又表扬。



于是我就想到了现在的一些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


“每成新声必挨骂”似乎是这几年新编戏的固定遭遇。多少现在被称为骨子老戏的剧目,也都是不断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调整、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升华的结果。


也有些剧目,在初创的时候确实是很不错、很符合当时社会氛围的,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剧情中有些情节已经不合时宜了,那么根据意见做出一些调整也是必须的。


然而“新编”不应该是挨骂的必要条件。不好的内容,无论是出在新编戏还是改编传统剧里,都是不好的,都是需要在评论家和观众的帮助下进行调整的。可是有些剧目,即便是新编现代戏,仍然大有可取之处,似乎并不应该遭遇如此之多的批评。


秦腔《赵氏孤儿》剧照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认为该新编现代戏中某个情节不对,提出“为了所谓的正义这样牺牲家人是不合理的”、“主人公让家人去牺牲就不符合人性”,因此他认为这部戏“实在是糟粕”。然而回顾一下经典剧目,《赵氏孤儿》里程婴舍弃亲生子、《周仁回府》中周仁舍弃结发妻,不都是主人公为了正义而牺牲家人么?


当我拿出这俩例子来对比时,他则认为“这个戏咋能和经典剧目对比呢”?


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剧中主人公为了当时公认的真理而做出无奈的选择,剧情因此而波折甚至波澜,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而可感,剧目也就好看起来了。


可又有什么不能对比的呢?所谓经典剧目,也并非宇宙真理而“一字不可更改”。不信的话,拿出范紫东先生的《三滴血》剧本,再拿出当下舞台上的定本剧本,详细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一字不改?《火焰驹》从碗碗腔变成秦腔,连剧种都变了,旋律必然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最初大不相同。


秦腔《火焰驹》剧照


这位朋友就属于“专职抬杠型”戏迷。我说“一”,他必然说“二”,有时候他说“一”,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就说“一”,他一定会说“你说的一和我说的一不是同样的一”,这确实让我无所适从。


诚然,评论家和观众对新编剧目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帮助演职人员不断提升剧目水准,是有益于剧目发展的。


不过,做评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是五花八门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观剧经验设计出“及格线”,再看戏的时候就能把剧目放在其中进行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最怕的其实是“及格线”的弹性太大。相似的情节,放在老戏里就是旷世经典,放在新编戏里就罪无可恕;同样的人物性格,放在老戏里就合情合理,放在新编戏里就滑稽荒唐。这个及格线弹性太大,其实也就是没有标准、没有原则,归根到底倒不是剧目本身咋样,而是“我就看新编戏不顺眼”。



所以,真的要是为了剧团好、为了剧目好、为了演员好,无论是面对新编戏还是经典戏,都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用同样的标准对待剧目。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公允的结论。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往期精彩…

秦声高唱,共克时艰!陕西省戏曲艺术家在行动!(附最全唱段+唱词)

陕西5位戏曲名家携最新唱段,为“抗疫”加油助威!(二)

陕西文艺汇聚力量为“抗疫”加油!(三)

用声音汇聚力量,用诗歌声援战“疫”第一线!(四)

陕西百位非遗人用艺术精品致敬“最美逆行者”!(五)

“有感情、有温度!”我省众多艺术家接力创作,用文艺精品“抗疫”!(六)

“艺”起抗疫—陕西文艺工作者在行动!(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