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不白白浪费一次危机:从智慧城市走向参与式城市

JZ 城市备忘录 2022-05-13

编者按:过去两个月发生在上海的疫情积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然而,当那些哀伤、愤怒、绝望的声音淡去,一些对城市组织逻辑的积极思考则显得更为弥足珍贵。本文作者现居上海,透过她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在萌芽。

劳动节的前一天,98岁的芒格和92岁的巴菲特在3年以来的首次线下全球股东会议上,主持了6小时的连续问答。两位如此高龄的老人仍坚持日常工作,令人敬佩。
令人有所感触的,是他们谈及目前全球形势时提到,对”完完全全错失了2020年3月份股市大跌的那个机会“的遗憾。当然,此处的语境是“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投资博弈,但其背后确实暗含一个更为普世的理念:千万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实际上是经历过至暗时刻的丘吉尔所说的,被巴菲特提炼为一项投资原则。而对于处于当下静默状态的你我,以及这个城市,是否也有一些启发?


/  退 化 与 进 步

上海静默进入第二个月,一时间,2500万人抱团取暖,千团兴起,社会面亲邻积极持续。
由于参与了社区的志愿者工作,我较为敏感地发现身边也不乏有类似经历的朋友,朋友圈里“大白”和“小蓝”的照片仿佛亲密的握手,变成很多共鸣的开端。当然,和微信联系人总数相比,成为志愿者的的确是少数。在居家办公/带娃以及全自助生存的压力下,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同时,是否也有这样一种可能:社区中的菜肉协调、劳力搬运、陌生人之间的长短吆喝,与日常生活的琐碎太过接近,与很多人得以维系自身认知的职业、专业、资历,又离得太远。当姓名都被淹没,替代为一串短短的房号时,搬蔬菜、发抗原,很多“笨办法”的门槛和技术含量都太低,让人怀疑这个时代是在进化还是退化,而身在其中又深感无力。
何为发挥自己有效的价值,尚且不论。民间参与的解决方案,果真只是对于危机的“退化”式反应,终将被疫情过去后的“先进”脚步抛弃吗?
或者,让我们稍微转换一下思路,这次危机中的家长里短,对于星辰大海的前沿探索,可否有一点帮助,甚至可以有一些联动呢?
  • 自组织的任务驱动社区志愿者群体,可否就是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线下实验?
  • 在团购中涌现的利己与利他的共享,可否就是数据共享、自动激励、价值赋能创作者经济的Web3初览?
  • 云蹦迪、云旅游、云展览、云听海、云健身、云婚礼,各类不得已中诞生的“云化生活”,可否就是“元宇宙“终于不再混沌的应用开端?

/  公 共 与 个 人 的 价 值 同 盟

当然,也许这只是我正向思维实验里的一厢情愿和概念混搭。
但恰巧,当下的城市+区块链技术=什么?,也是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年3月,Buterin荣登传统纸媒标杆《时代》杂志首个作为NFT发行月刊的封面,在专访中对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保持“向善”的初心表达关注。曾聚焦技术而不做太多价值判断的怪咖极客,开始更多的从幕后走到台前。
去年10月,Buterin在他的博客(https://vitalik.ca/,包罗万象,随时免费提供智商被碾压的快感)中剑走偏锋地发表了一篇非技术流文章,名为”Crypto Cities”,基于从2020年开始城市与区块链技术的加速交互,探讨更多未来的潜在联动 (地址请见"阅读原文")
首先,一部分初探阶段的项目开始涌现,比如:
  • CityCoins.co :作为一个社区项目,在迈阿密和纽约分别发行了”城市币“MIA和NYC,通过鼓励参与者投入资金铸造”城市币“,持有者保留70%铸造价值的同时将剩余30%贡献给城市政府以支持公共事务。持有者可以获得城市公共产品的相关权益,以及城市价值提升后的潜在”城市币”增值,形成公共与个人的双赢。迈阿密的CityCoin MIA最终获得了市长Francis Suarez的支持,且迈阿密市政府据称也已获得700万美金的回流,投入公共住宅项目。

       CityCoins社区价值回馈项目探索:给持币者优先提供城市里的共享办公空间。Source:官网

  • 韩国釜山组织会议探讨利用NFT支持当地的创作者生态;

  • 更雄心勃勃的一系列项目旨在从零开始创建一座城市: 比如CityDAO,描述为“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建设一座城市”,立志于通过DAO的方式筹集资金在美国怀俄明州购买土地后从无到有建立一座理想城市(不由让人想到建筑师Paolo Solari在亚利桑那建设起来的理想城邦,Acrosanti)

Acrosanti ,始建于1970年代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实验,大部分由学生和访客建造,现建成规划中的3%。Photograph: Alfonso Elia
虽然以上大多数的项目还处于PPT阶段,但Buterin认为城市的确可以作为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试验田,响应在公共产品、规划、交通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非常现实的挑战和机遇,并在更高级别政府管辖下保持可控的风险。
他的方向在于两点:

第一,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已有城市流程,使其更可靠、可验证、可追溯:比如税收、彩票、证件办理、资产证明等记账管理类流程;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探索已经在国际和国内开展。

第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关于土地以及其他城市特有稀缺资产的管理,以及城市治理的新实验。比如:从CityCoins的例子出发,找到一个建立个人与城市形成价值同盟的机制。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思维实验。城市作为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繁荣程度和个体收益不可脱离,比如城市所带来的教育、就业、社交等长期机会。更明显一点,税收和公共福利的供应是一种古老的个人与城邦的价值绑定;买房,也是现代用脚投票的体现,土地财政输送血液给城市的公共建设,反馈为房价的提升以及购房者的财富积累,房价将个人与城市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高企的房价和当今广泛的租赁一代的现实中,是否有另外的价值机制,可以建立居民和城市之间更直接的经济挂钩,鼓励居民参与城市事务,提供公共项目所需资金,激发更多的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并随着城市的繁荣,实现参与者个人的价值增长呢?

虽然听起来像一个童话,Buterin认为附带权益的”城市凭证“的确是一种潜在的模式。比如,如果你持有X市的至少Y价值的”城市凭证“,你可以获得在热闹地段免费停车的权益。当参与者增加、部分资金投入街道更新而城市变得更有吸引力时,商业和旅游更加发达,更多的人想要停车,停车权益的价值提升,随着“城市凭证”增值,平等地反馈至每个参与者个体,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价值的挂钩,激发个体的参与并让其变得可续。除了停车这个例子之外,还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如 何 坚 持 共 创 下 去

“Participatory Urbanism/参与式城市主义”向来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尤其被应用在规划和建筑领域,通过开放、参与式的流程将城市和公众绑定为“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成为广泛吸收意见、激励共创、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可持续运营等方面的重要理念和工具。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尤其是近些年的“微更新”中,我们也不断看到参与式的做法,广有建树。
2022年的春天里,公众的参与远远超越了建言献策,已渗透入民生的方方面面。当智慧城市的覆盖率、颗粒度、反馈性还尚未理想时,恰恰是本次所展现的参与式城市,在帮助危机软着陆的同时也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让人重拾选择这座城市的理由。即便疫情终将过去,希望这些分布式的社区节点,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生态中被珍惜被维护的一员。
某一天雨,小区里陌生人拼出的花

是否我们正在追逐的前方的风口,也可以造福于偶尔略落后于我们期待的平凡周遭。

也许,在以微信群为主的信息组织上通过“可检索可关联” (参见Discord),优化任务分发和技能适配,可以更加鼓励这些分布式的共创与互助。也许,寻找“善意”之外的价值绑定和回馈路线,也能让参与形成闭环,生生不息。

紧急上场的候补球员,一同发挥了MVP的作用,在其他队员恢复精力返场的同时,不要浪费这次危机,不要再坐回冷板凳。

毕竟,当血液贯穿智慧的大脑和蓬勃的末梢时,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


本文转载自



JZ, 现居上海的设计人/建筑狮/未来探索家

藤校与贫民窟都走过一遍,技术与艺术也同样热爱

在此记录一些思维火花,愿永葆想象力的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