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论坛主题Ⅰ:点赞非虚构,为何?

2016-03-22 地平线NONFICTION 地平线NONFICTION


3月19日下午,地平线举行了主题为“非虚构价值发掘”的论坛,以下为论坛开场部分,嘉宾们探讨了什么是好的非虚构作品。


现场嘉宾

李海鹏   《时尚先生》出品人、总编辑

南香红    非虚构作家、《中国财富》杂志主编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丁       非虚构作家、界面正午故事主编陈徒手    非虚构作家、北京青年报副刊部副主任林天宏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  宣传总经理申少峰    乐视影业公共事务 总监周兴       嘉映影业有限公司 编剧王旭       北京鱼乐影业 导演




南香红:好的写作如同炖一锅好羊肉


我读了这个作品以后,第一印象可能跟很多人一样,它是一个好故事,这个感受非常地强烈。我想很多影视公司看上这个东西,可能也是因为它的这种非常强烈的故事性。


这个故事,它其实有两个元素,一个是本身故事很好,另外一个就是你的还原能力,我觉得这个是对非虚构写作的一个要求。杜强他没有在太平洋上,他也没有当渔民的经验,对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他不可能想象在太平洋上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渔船出去那么长的时间,一些人在渔船上作业,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比如说风暴、孤独感、人性,因为长时间的特殊环境造成的一种应激的反应。我想这些东西可能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虽然它的题材是一个天然的好故事,更重要的是杜强还原得非常好,能够让大家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有身临太平洋的感觉,我觉得他做到了。


刚才杜强在台上说,这篇作品的写作没那么多好说的,它就像一只养了180天的羊,清炖了以后,因为它材料好,所以它就好吃。我在台下心里想,才不这样呢!


我也会炖羊肉,我知道羊肉就算是180天,甚至再好,你要是不掌握它的方法,你会把它炖得很烂,很难吃。这个炖羊肉的时候,比如说放料,你不能放大料,炖羊肉绝对不能放大料,放了大料你就完了;你也不能放很多的花椒,然后你不能开了水下羊肉,那就麻烦了。


羊肉要配什么东西?是胡萝卜。羊肉要炖到几成熟?你要用什么样的火来炖?其实这都是写作和采访当中的一种技巧。


还原一个场景?


我刚听杜强说他自己在那儿采访,跟这个人大概谈了十多天,然后又去海边等等。我心里还是有点佩服他的,这个材料最后弄出来是10万多字的录音。在我以前的采访也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一般来说,像这类故事性比较强,或者是比较好记的,我都是靠笔记,除非是数字,或者是要一些非常准确的东西,我才再回去听录音。因为你要是用录音的话会非常麻烦,10万字的录音下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他们把这个材料做得很好。


在采访的现场,他试图去还原一个场景,这个采访对象又很木讷,他就不停地要让这个采访对象来填满他的这个场景,直到可能他自己心里头觉得已经回到了那条船上,我已经回到了杀人的那一刻,他才觉得差不多了。他们编辑和整个采编团队合作改了五稿,我觉得这里都是有非常大量的工作的。


非虚构写作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难,就是你要去真正还原一个场景,把当时的故事写出来,能够真实地带入的话,我觉得比较困难。


这个故事有非常庞大的内涵


我觉得“太平洋大逃杀”的故事其实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内涵,里面的东西我看了以后,觉得因为采访的限制,或者接触采访对象、卷宗限制,只是揭开了一角。


这里面其实它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进一步地开掘。在看到这篇稿子之前,我知道有一个人已经广泛地接触了公安的案件,然后看到了当时他们审讯的这些情况,但是后来因为阅卷太多,他自己就搞不清楚这个事件到底是什么,真实的情景到底怎么样。


A说B说,他对不上号,后来那个稿子他没有做出来。再后来我一看这个稿子出来了,等于是把这个故事至少从这个人的角度呈现了,我觉得非常好,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或者研究他们这个创作的过程。 



李海鹏:什么是“大型”的报道?


我们评价一篇非虚构好不好,我们说它优秀、有锐度、漂亮,这是一回事。如果这篇报道真好,我们认为它是最顶级的,在我们内部通常会说:“它给人一种大型的感觉。”


这个报道是大型的,它不是一个小型的。有很多小稿很漂亮,但是它不具备这样的一个水准。大型来自于哪儿?我们都知道一个作品,一个文本,不管它是一个非虚构报道、一篇小说、散文、舞台剧,任何我们泛指这样的文本,它的大型都来自于它的完整度和它的多义性,这非常重要的。


大型一定是多义的,多义是由故事来完成的。我们的评价标准大概是三个层次:简单说,第一,是不是故事;第二,它的故事线怎么样;第三,就是它的实验性怎么样。这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你这篇报道越好,后面的要素就越重要。但是第一步,它是不是故事,这个决定了它的基本的成败。这篇报道,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们在中国现阶段,非虚构现在的生产模式,比如我们是一本纸刊,是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当然我们主要是纸刊。在这种生产和盈利的模式之下,这篇稿子完成到这个程度,对于我来说就是100分,不需要更高了。但是有没有可能更高?我们只要说把一切都放到一个理论的环境当中,当然是可以的。


No,这才是故事


它是不是故事?


在五年前,媒体一篇报道,它是依据卷宗来写的,非常详细,从头到尾,事全是这些事,都有。但是它不是故事,它是一个事情经过。


第一,有一个理解点。比如说你如何把这个事情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路西法效应”。就是人性在一个封闭的法外之地,它黑暗地爆发,这个太巧了。我们类比另一个故事。比方说《水浒传》的前三分之一,我们理解为是一个侠义的故事,起义成立叛军,起义回程就是这艘船,这就是梁山,然后最后要有一个出路,要去日本。我们前后两个故事讲的,一个“路西法效应”或者是《水浒传》的故事,它有人性在里面,强烈的一个呈现。人性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你化学反应就可以了。


第二,我们的报道跟其他版本不同的是,人物非常突出,比如里面的次要人物——崔勇,那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崔勇,就不可能有最大规模的那场屠杀。他是关键人物,他是诱饵,也是凶手,他是暗中投诚,然后成为一个关键人物。刘贵夺这个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他在危急时刻的决断。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事件经过。


一条故事线or多条故事线


第二点就特别简单了,就是你的故事线怎么样。


你的故事线决定你是一篇好的非虚构报道,还是说你就是一摊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这个稿子它是简单的故事线,这是非常简单的技术,但是能否拎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故事线的把握,这是一个技能,像这种技能,它不是说你看几本书就会的,而是完全来自于你的阅读量。


至于这个报道,如果需要更好,第一点就是故事线更复杂。假如我们的盈利模式是另外一种,操作时间更长,给作者的薪水更高,那我就可以提一个更高要求。因为这是简单的一件事,你采访了一个关键人,然后有22个人死了,10个还在监狱里,还有33个家庭在外边。刘贵夺还有他的朋友,这里面还有非常丰厚的内容,有一个更大型的故事。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采用多线的叙述。


多线和一个复杂故事线都是一个高级技术,但是这个高级技术会给这个报道带来巨大的价值。这个报道出来之后,我看好多评论说,这个应该是让王千源去演个刘贵夺。其实我想,这个故事假设按照我刚才说从一条故事线变成一个复杂的高级故事线,特别好的导演是杨德昌。杨德昌会非常漂亮地把这个复杂的线放到里边。


毛姆小说写法的实验

    

杜强自己提出来,他说我想写一个毛姆小说中类似方法,最终就形成了这个故事的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交杂的方式。这个我们叫实验性,就是说,以前大家通常不这么做。这个声音是一个记者温文尔雅、有文化的声音,那个是一个参与者的声音,这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对比。


问题在于说,我们要了解读者的反应是什么。我前两天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聊,他其实在非虚构方面还真是一个专家,他就会说,我看杜强那篇文章真是太好了,但是,它里面自己的叙述,哪些写得好或者不好好等等。我想也许他说得是对的,我不知道。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发现这个差别在哪儿?他关注的是哪一句话写得好不好,我关注的是说你这种新鲜感和实验性给读者带来什么?在中国以及其他读者市场,读者一定都有一个基本公式,叫“新鲜大约等于好”,你给他新的东西,他一定会捧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这三点我们衡量的话,杜强的稿子可不可以更好?可不可以更大型?理论上来讲,这个材料可以做得超级好,但是只不过是我们现在的这样的一个模式暂时是不支持的,希望以后有机会。




张鸣:非虚构在于实际操作


我是好多天之前看过,的确是很震撼的。当然这个事本身就是挺震撼的,但是他能够把它弄出来,这个其实很不容易。但是我其实看完之后还是有一点遗憾。我觉得它如果要不是一个人的自述(我这人就是太挑剔,其实已经够好了),而是一个深度报道,就可能更好了。后来我想这可能不对,因为这个时机错过了,如果那个被执行死刑的人还活着,采访到他多解气;公安人员、渔政管理人员以及这个公司,如果都能访到,那这个事可能就更丰满了。


重点是你要把你真要说的,或者读者想知道的弄出来。其实,任何一个专业都差不多,关键是我们当老师的没有把这个东西教给大家,纸上谈兵,没有教人家去怎么做事。我们的大学生即使是博士,真正去做理论研究的人其实很少,多数人都是在做一个个的事,包括我们的新闻采访,就做一个事儿。


摄影:叶丹艳

责任编辑:周晓叶

排版:韩柯




地平线理事招募详情,点击蓝色字体查看——“地平线理事招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