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鱼长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死亡一直在虎视眈眈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评作者:范达达# 简介: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书评:
作为一本无论是从声誉还是畅销角度都成绩不菲、获得巨大成功的非虚构作品,理查德•普雷斯顿于2016年出版的《血疫》再次在国内掀起热度,却是因为新冠。在全球抗疫至今的第三年,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也曾有一种如此凶险的传染疫病,曾距离人类如此之近,甚至在新冠出现以前的繁华平和之下,死亡收割的镰刀一直在人类所不知名处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无情又快速地来袭。
本书采取非虚构写作方式,并且按照时间正序方式描述,因此开篇从人类病毒学史上第一个确认为埃博拉感染者的患者开始讲起。而开篇正是本书写得最惊心动魄的地方,借用斯蒂芬金的评价,本书第一章是他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确实如此,作者在开篇,以略带疏离的语气描述了一位生活在东非的法国人,那种疏离、客观,又有着略显多余细节的描述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既视感呢?——一双来自后来的眼睛,穿过时间,透过资料和口耳相传的描述,凝视这个已经死亡了的人。后者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的客体,不再具有一切反馈和交流的机会,只留下一些类似物证一样的生活痕迹,来作为当年事情的描述佐证。就在这种堪称冰冷的语气描述下,这个法国人突然性地病倒了,病情很快加重,他的神经机能不断降低,但依然凭借本能去往医院就诊,甚至按照当地医院的建议,乘飞机前往东非最好的一家私立医院,他跌跌撞撞、又僵硬地搭乘飞机,从飞机场出来又坐上一辆出租车前往医院,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他此刻已经全身蓄满了埃博拉这种烈性传染病病毒,整个人就像到处漏气的病毒容器在城市间移动,这种场景对于已经经历过新冠的我们可想而知多么可怕。然后他终于艰难地到达医院,在医院急诊的候诊室里猝然倒地,终于在抢救中迅速不治身亡,而死状可怖,如同已经僵化了许多日的尸体,血液和融化内脏奔溃四流。伴随着这种可怕又冰冷的死亡,病毒攀上了第二例感染者,主持抢救的一位性格热情开朗的主治大夫,而死亡亦紧紧随行。
这个开篇就是整本书对于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那种冰冷、无情、不为任何所动的死亡追绞深深攥住了我的心。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却是从这里开始,继续沿着时间线向前推进,在一个又一个的更新的死亡病例之后,讲述“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当潜伏在东非密林、河畔的埃博拉病毒,人人都知道它的可怕,但人人似乎都觉得它离自己生活很远,某一天突然降临华盛顿繁盛街区,发现这一现实的专业人士要如何稳定人心,克服恐惧,然后解决危机,保护近在咫尺的人群。
这本非虚构写作的书里并没有刻意赞颂过任何人的美德,但是人类的努力和力量却还是在这种恐怖的传染病前自然显现了,不需要任何的煽情,这种努力和力量本身可以打动人心,虽然这一切都是在近乎冰冷、没有高潮的紧张故事中发生的。这本经过翻译后的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达到了一种类似默片的观感,虽然其中有很多对话和交流,但非常安静,安静里充满着无声却汹涌的力量。
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一方面这本书可读性很好,绝不枯燥,另一方面是在新冠抗疫的大时代背景下,这本书的内容固然惊心动魄,有极可怖之处,但人类往往在正视大恐怖之时才会真的诞生勇气,尤其是仅仅通过身临其境的阅读,而并非真的置身险境,就能获得这样的体验,未免再划算不过,而即使是这样获得的勇气,也可以在具体的生活中支撑我们,而这也许正是阅读最大的价值所在。
往期推荐
公众号 : 书海鱼人
新浪微博:@安迪斯晨风
新浪微博:@推书少女西米荞
● 扫码加入我们,一起读书
一起读书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