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鱼长评】前后风格迥异的《寄生之子》

安迪斯晨风 书海鱼人 2023-02-09












寄生之子


















作者:群星观测驻站:晋江字数:179万(完结)书评作者:丁丁虫



文案

伪装成男孩的外星怪物收拾各种烂摊子的人间日常+


它是一只靠寄生生存的外星怪物,经历惨痛。在被强制驱逐后,它意外寄生在了一个脑死亡的男孩颜真身上。


这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宿体,关键是:是活的!


为了完成这个男孩的心愿,颜真从此开始了遵纪守法的装人生涯。+


食用指南:人外男主带着一只猫一只鸡的欢乐向文。本文是平静日常与奇妙异常之间的来回横跳。

书评

《寄生之子》是一部前后风格迥异的作品,相对于平淡中精彩的前半部,主要打BOSS的后半部相对来说有些乏力,因此以下主要围绕前半部展开讨论。

《寄生之子》前半部的故事重心显然放在家庭关系上。几条重量级的故事线都是围绕家庭关系做文章,所以文中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放在时下资本主义衰退危机大背景下,这样的精神可能会被评价为中产阶级不谙世事的盲目乐观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傻白甜),或者如珀西·雪莱在评价《弗兰肯斯坦》时所分类的,是能够取悦那种“只对恋爱小说起反应的低级读者”的故事。

我当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但同时也想指出,从网络文学动辄几百万字的体量来说,浮于表面的家庭关系主题支撑不了这么长的篇幅。

小说后半部的重心迁移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即使在前半部分,盛诗华等支线也已经表现出了这个问题。


家庭关系强度不足的问题在此后的颜岸支线中更为明显,而且这条支线还暴露出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悬疑性维系读者兴趣的类型文学,故事没有找到强有力的终局方案。

古典式的时空概念在今天已经不再是足够新奇的点子了(参考特德姜是怎么处理时间的)——它可以支撑狐人洛萨的体量,但支撑不了整部书的体量。一个对比是一十四洲的《小蘑菇》,它在其篇幅上提出了弦论这种相对不太熟悉的概念,因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收尾。

相比之下,本书尽管花费了很大心力回收了诸多伏线,但遗憾的是并没能探索出一个足够精彩的结局。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主打亲情和轻松,作者不能设定人物的阴暗面,于是故事就缺乏内在的驱动力,

因此作者只能抛出天生作恶的种族来充当反面推动力,这实际上相当于作者放弃了更为严肃的尝试,转而采纳更为大众化的解决方式:

为什么要打坏人?因为他们就是坏人。

对照作者写的几个多样性视角的支线,故事主线的这种简化处理,实在有些遗憾。

简而言之,幽默小品可以引来读者,但不能永远吸住读者。归根结底还是故事篇幅太长了。


再说说几条个人很喜欢的支线。


狐人洛萨支线。

网文的体量使得这样的支线成为可能,可以在支线中构建一个反乌托邦舞台下的英雄故事。

大宇宙背景下的支线故事可以看做无限流的变种,而无限流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能以相对统一的基础设定保持阅读的低难度,又能以具体世界的设定保持新鲜感。

而且作者对于保证各支线的回收下了很大工夫,这更增添了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此外,虽然跨越时间的因果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题材,不过很多时候都集中在个体感情上,而将宏观局势牵系在时间上的写法,至少近年来不是很常见。

这也许是当代文学回归个体的大趋势下的小小体现,也可能是刘慈欣所说的古典科幻的式微之体现。而洛萨支线逆向于这股趋势,做出了相当成功的尝试。


沙虫支线。

这条非常短的支线背后隐藏了猿猴与沙虫的进化竞争,同时也提供了生命的多样性视角。前面说到故事主线的遗憾,有一半就是针对这条支线来说的。


约迪星人支线。

这条更短的支线描写了外星种族眼中的怪物。和沙地虫支线一样,都是从多样性的视角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单独拿出来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短篇。


还有一些小品级的调节气氛的支线,带有谢克里(周星驰?)般的幽默感。

比如小学生的中队长选举成为宇宙两大阵营对决的竞技场,主人公的四个替身的无厘头冲突,毫无存在感的三号主人公(?)鸡获得宠物大赛冠军等等,这些轻松的桥段写来得心应手,显示出作者非同寻常的幽默感。


在结束这篇书评之前,我还想说一点近于题外话的东西。

客观来说,这篇书评并不是全盘赞美寄生之子的书评,这一点肯定会与许多本书的拥护者相左。

不过我并不是要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也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有任何高于其他观点的地方。

实际上,我认为的不足之处,可能正是本书世界的缔造者引以为傲的精心设计,而且事实上也已经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我既没有作者的创造力,也不认为具有凌驾于其他读者的鉴赏力。

所以问题在于:写这样的书评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说,书评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构思这篇书评之前,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来在《批评理论入门》中读到日本评论家广野由美子的话:“批评的意义只在于丰富文学作品的解释”(「批評の意義とは、文学作品の解釈を豊かなのものにすることにほかならず」),

这让我联想到吴岩老师曾在《科幻文学论纲》中说过类似的话:“文学研究就是让文学产品创造更多启迪,让思想观念和思考空间加倍增值的过程。”

于是我的理解是,恰如小说的读者会对小说文本产生不同的反应,评论的读者也会对评论的文本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连锁便会扩大文本的疆域,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

反之,如果小说只有一种评价,一种解释,所有人只有一种声音,那么就连这声音便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我想,写下自己的想法,不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只为给人类的文化之库增加一点微不足道但又是弥足珍贵的多样性。

与各位共勉。


本文作者 | 丁丁虫‍

本文编辑 | 书鱼君


你想看的故事,我们都在推 👇【书鱼长评·安总专栏】起点连载的玄幻版隋唐英雄传——《黜龙》
【书鱼测评·收费评文】《借势——武术之秘》【书鱼长评】当食欲与爱欲交织,真实的相爱相杀结局只有一个——《血族反派今天也想咬我》



扫码加入小说讨论群
探讨交流你爱的故事



如果喜欢本期内容,转发/在看/评论,都很感激!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观看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