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如稗草:网络文学导读》:安总新书,草根写手的逆袭

书海鱼人 2023-02-09



如你所见,这是看起来像是一本书的网文书单。

给人开书单,算是我特别爱干的事儿,因为分享欲特别强,所以在我微博置顶里面,做了一大堆书单。

但是只列出来书名,对于想要推荐给的受众来说没什么用,想把自己喜欢的书安利出去,就要认真写一点推荐语。我从2002年开始阅读网文,并从2009年开始尝试写推荐给人看。但是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必须要认真读过一本书,并且有真切的感受,写出推荐语才能打动别人。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读书这种爱好是非常奢侈的。

从我小学到整个初中时代,找到“闲书”来读都非常难,周边不但没有图书馆,连书店都要费好大力气去县城,所以我对任何能读到的文字都是非常珍惜的,到了每个亲戚家里,都会躲到里屋把能看的书看一遍。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读书不挑食的习惯,长大以后我读书也是这种野路子,没有任何一种书是我在读之前就说我绝对不会看的。特别是小说,无论古典名著还是现代作家的作品,无论是科幻、推理还是玄幻、仙侠小说,我都可以读出乐趣。

直到2002年上大学以后,我才从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个宏大壮丽的新世界,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

当时正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我作为第一代网文读者群体的一员,有幸接触到了它最初绽放时的样子。《新宋》《无限恐怖》《佛本是道》等后来开宗立派的小说,都是读的连载。当然,让人不无遗憾的是,我自己缺少创作小说的天赋,所以没能跻身第一代网络小说作者行列,错过了扬名立万的大好良机(笑)。

大学毕业以后,我经常会上大夜班,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为了熬过漫长的时间,我从租书店租了好多本又厚又大,字却奇小无比的盗版网络小说(读盗版不对,但那时候还不懂)。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经典网文都是那时候看的,那时读得可谓如痴如醉,有时候一晚上能干完一两百万字的一大本。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网络阅读量积累,就是那时候存下来的,就跟连吃七八个大肉包子似的,属于典型的暴饮暴食,仗着年轻能扛住。现在就不行了,除了那种特别吸引人的小说以外,别说一两百万字,一天读十万字都难。

跟很多朋友相比,我的阅读量其实并不大,能够认真读完并写出感想的,一个月平均也就4-5本,一年下来40本就顶天了。另一方面,我在阅读中的兴趣过于分散,很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阅读范围,也很少有门户之见,看到有人推荐某本书,我又挺感兴趣,就去看了。

也可以说,我这种人属于“信息输入焦虑症”患者,无时无刻离不开往脑子里输入新信息,尤其离不开文字。所以只能采用随缘读书法,就是拿起来一本书随便翻着看几眼,喜欢的就一口气读完,不喜欢就放回去,所以我每年都会有好多书只看了开头没有深入读下去。

我一向觉得,能够从阅读中获得趣味的,才是真正的阅读。读书本身不是为了能帮助你获得什么,而是作为一种羁绊,陪伴你度过漫长的人生。所以对我来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跟别人吸烟喝酒差不多,有一定的成瘾性,小时候街上看见块破报纸也要捡起来看,到亲戚家躲屋里看半天书,上个厕所没东西看就看洗发水说明书,一会儿不看到字就感觉不舒服。现在有了手机以后,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点开各种阅读软件去读文字。

大概十年前,我突然发现,很多书明明读过了,但是一两年以后让我复述书中内容就完全说不上来。我开始习惯于读完一本书后立刻写书评或是读后感,因为这个时候还保留着读书时候最原始的感受,然后到年底再总结成文,就相当于把这本书归入自己的档案中了。如果当时不写,过了一段再想起的时候,当时的感觉就都忘掉了。

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提到的小说,质量比我没提到的作品更高,也并不意味着它们有多高的历史地位——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选了这本,为什么没有选另外一本,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评论也充满了个人的主观感受,既不严肃又无远见,非常随意。

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在看到我发的书评之后,邀请我整理出版。我内心颇为矛盾,一方面自感才疏学浅,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够付梓出版,为更多人所知,所以强忍着读自己书评时的尴尬,将其中35篇整理了出来。又邀请朋友菜籽帮我做了大量修改、订正工作,最后她还贡献出5篇女频小说书评,放到了附录中。

这不是一本很正经的评论集,但我觉得,它足够真诚。

点击这里,半价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