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穿越时空的相遇

人民武警 2021-09-21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穿越时空的相遇

——武警辽宁总队沈阳支队执勤六中队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投身强军实践印象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一个向上的国家与民族,从不会忘记捍卫国家尊严、保护人民利益的革命先烈,更不会忘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背书的革命精神。
历史钩沉,精神不朽。
 

 ——题记


  9月的沈阳,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27日11时18分,搭载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运输机,平稳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时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17位烈士忠骨终于重归故土。

  

  当所有人将目光投向正在滑行的飞机时,远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担负机场守卫勤务的辽宁总队沈阳支队执勤六中队哨兵刘睿密切地注视着执勤区域,飞机从他眼前闪过,这名入伍刚满一年的士兵眼里噙满泪水。“老兵,等你太久了,欢迎回家!”他心里默念着,致以崇高的军礼。

  

  从2014年3月28日至今,这个中队的官兵已经七次在战位上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使命光荣,无比自豪。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中队也曾有过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史。该中队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3师607团7连,1951年1月入朝作战,10月参加金城阻击战,被上级授予“团结进步优胜连队”。

  


姿态

  

  得知自己是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到达桃仙国际机场那一刻的当班哨兵时,刘睿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

  

  刘睿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太姥爷——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的身影。“太姥爷身材虽不高大,但很壮实,穿上一身洗得发白的老式军服显得十分精神。”刘睿回忆说,他从小喜欢在太姥爷身后转悠,听他讲当年跨过鸭绿江战斗的故事。“当时年幼无知,不知道他们付出了什么,可太姥爷的神情姿态成了我儿时最深刻的印记。”刘睿8岁那年,太姥爷病逝,那身军服送给了同样当过兵的舅舅,与之前不一样的是,军服上多了三枚军功章。

  

  小时候追随的影子,成了长大以后的样子。刘睿高中毕业后,考上吉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念完,部队到学校征兵,他第一个报了名。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家里人视频聊天,请舅舅拿出那身军服,隔着屏幕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夜渐深,无睡意。刘睿看到班长张中懋被叫哨后,动作麻利地整理好个人着装,还不忘帮战士掖掖被子。他感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又想起刚下队时的情景:还没来得及看看周围的环境,新兵就被带进不足十平方米的中队荣誉室里。在那里,一面面旗帜诉说着英雄的故事,一块块奖牌闪耀着中队的荣光。经时任指导员吴佩达介绍,刘睿了解了中队南征北战的历史: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1951年1月,入朝作战,粉碎敌人“秋季攻势”和“坦克劈入战”;参加金城阻击战消灭大量敌人,被志愿军203师授予“团结进步优胜连队”。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下队后,刘睿告诫自己,绝不能给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老前辈丢脸。下队一年多,他常听班长讲起中队的战史。班长曾参加过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刘睿学着班长的样子当好兵、站好岗,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这一年他的变化很大,站哨如松,行进带风,做什么事都讲作风和标准。他说,中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岗一哨、一言一行都是有魂魄的,回忆起来如同一本红色经典着作。往事已成过去,能够站在这个哨位上担负光荣的任务,自己深感荣幸,迎接老兵回家,必须有个姿态。

  

  任务前,刘睿把自己的军装洗了又洗,站哨的动作练了又练,军姿、眼神、手形,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松骨峰、长津湖、清川江、上甘岭……那些遥远而清晰的战斗场景,反复在脑海中闪现。

  

  一次任务,一生光荣。那一天,《思念曲》婉转低回,传递深切哀思。刘睿以昂扬的姿态站在哨位上,目光紧盯礼兵托举的棺椁,向先烈英灵致以崇高敬意。

  

  2014年第一批437位;2015年第二批68位;2016年第三批36位;2017年第四批28位;2018年第五批20位;2019年第六批10位;2020年第七批117位。在祖国和人民的迎接下,先后有七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踏上回家的路。这些数字牢牢地铭记在中队官兵心里。“以忠诚的姿态迎接英雄魂归故土”也成为中队常议常新的话题。

  

  不久前,刚刚接任中队指导员的陈健英说,这几年,每当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大街小巷总是站满迎接的市民,市区各处的电子屏上都写满“向最可爱的人致敬”标语,我们在哨位上迎接英雄回家,心底迸发出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时作为一支有着志愿军血脉的部队,必须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

  

  穿越时光的隧道,探寻光荣的队史,以忠诚的姿态去面对流血牺牲、艰难困苦、利益诱惑、抉择发展,是这个中队勠力前行的动力源泉。

  

  战火中,英雄先辈交出了优异答卷,留下了精神财富。进入和平时期,一代代官兵沿着英雄的足迹砥砺前行。

  

  1955年,连队从朝鲜回国,驻防江苏徐州,先后转战江苏连云港、安徽淮北、山东莒南担负任务。1975年,部队调防吉林蛟河,千里移防,不亚于一次精神上的长征,收拢人员、移交物资、告别亲人,官兵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用军人的步伐丈量着祖国的大地。1983年12月,连队正在冰天雪地里搞野外生存训练,一个惊雷般的消息传来。

  

  根据命令,连队转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编入辽宁总队。面对改革调整,部分官兵想不开……为此,时任中队指导员陈家华教育引导大家:换装不换色,改制不改心。党支部“一班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官兵们深受鼓舞、奋发有为,做到该坚持的制度一项未少,该落实的训练一个不差,该保持的作风一点没丢。

  

  1984年6月14日晚上,中队百余名官兵携带除弹药外的全部家当到达沈阳皇姑屯火车站,随后被带到近郊的一处老营房。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几名战士就敲开了陈家华的房门:“指导员,你快看看吧!”陈家华心里咯噔一下,只见房前屋后的野草一尺多高,坑洼不平的泥路全是积水,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四面周围全是水稻田。

  

  承前启后的担子不是那么好挑的,继往开来的步子也不是那么好迈的。陈家华先做通自己的工作,而后把官兵集合起来动情地说:“想想连队的老前辈,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军人有忠诚的姿态、有战斗的姿态,当然也要有面临困难的姿态!我们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接受新的领导机关的检验。”

  

  “转隶到武警、迎接新挑战”“整洁的环境、严格的纪律、过硬的素质、全新的任务”……陈家华亲自出板报、拉条幅、鼓士气。中队第一次召开党支部会议就研究如何保持旺盛战斗力,适应武警部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班排纷纷写下决心书:学习老前辈、立足新岗位。除杂草、填水沟、修营房、整内务,没出三天,营区环境和官兵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已经66岁的陈家华回忆说,那时中队在等待上级机关,上级也在考验中队。每周三趟五公里、坚持练器械、找来武警的训练书籍熟悉新课目,官兵默默地积蓄力量。

  

  半个多月后,三台越野吉普车飞驰而至,上级机关工作组看营房、进班排、下食堂。带队的领导握着陈家华的手说:“7连有个好支部、有群好骨干,不愧是英雄的部队。”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985年3月,中队进驻东塔机场,担负警卫任务。总队领导对陈家华说:“这是总队对这支光荣部队的信任和肯定。”与担负守桥、“两看”等任务相比,机场的执勤环境和生活条件优越不少,但总队领导的那番话绝不是客套话,而是对他们的期望和重托。

  

  考验接踵而至。进驻机场第二天,陈家华的房门再次被突然敲开:“指导员,你快看看对面。”原来,与营房相邻的就是目标单位空乘人员办公的地方,女同志都很漂亮。许多战士从农村来,没见过这架式。陈家华随机搞起了教育:“漂亮姑娘谁都愿意看,可我们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几句大白话,逗得战士哈哈笑,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走了心。官兵不被外部环境所扰,大力开展“练技能、比业务、促提升”活动,当年就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中取得多项第一,让人眼前一亮。

  

  改革开放之初,物资一度紧俏。在机场执勤,凤凰、大重九、石林等当时市面上稀有的名牌香烟时常见到,官兵回家探亲时想带两条是人之常情。可在铁的纪律面前,官兵始终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没在执勤中利用“便利条件”,购买名牌香烟。1989年,根据任务需要,中队进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不久后,改编到沈阳支队,官兵在营门前栽种了两棵垂杨柳,取名“同心柳”,如今已是根深叶茂,葱郁蔽日,象征着官兵安下心、扎下根、站好岗。

  

  时代在变,战场在变,军装在变、任务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队组建以来,官兵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世博会、奥运会、全运会安全保卫和武装巡逻任务。中队被评为一级执勤单位、十余次荣获“基层建设先进中队”,50余名战士考学提干、70人荣立三等功。

  

捍卫

  

  下哨归队后,刘睿意犹未尽,思潮涌动,他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此时远在吉林松原的母亲,正在观看志愿军烈士遗骸被护送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电视直播。听到儿子声情并茂地讲述所见所感,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迎接太姥爷的战友回家,妈妈为你骄傲。”

  

  偶然听到刘睿母子俩的电话,班长张家钢感慨万分。当天担负联勤武装巡逻任务的张家钢,虽然没有近距离感受迎接仪式的现场气氛,但他在机场外,目睹了运送烈士遗骸专机的缓缓降落,也目睹了临近黄金周的机场繁华。“正是先辈的流血牺牲换来现在的幸福生活。”巡逻途中,他看到一面“欢迎老兵回家”的条幅飘落路边,便下意识地弯腰捡起,抖落灰尘重新系紧。旁边群众看到后,纷纷投来赞许目光,一股自豪感在张家钢的内心油然而生。

  

  同样思绪万千的还有班长杨明。回想起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时,他和刘睿一样,也是站当班哨,既激动又紧张。尤其看到飞机降落后,一个个棺椁缓缓抬出,他暗下决心:练兵备战,吾辈自强,用实际行动扞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如今,已有16年兵龄的杨明是中队最老的兵,但他每天和新兵一样,从不偷懒、从不懈怠,就连他串休回家,每次都是跑步往返,一点不输20多岁的年轻官兵。

  

  一通电话,引发三人共鸣。无论是刘睿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还是张家钢下意识的肌肉记忆,抑或是杨明受到感染后的自觉行动,他们以不同形式捍卫英雄、守望和平,既是当代军人的忠诚宣言,也让人看到了抗美援朝精神在中队的传承赓续。

  

  现实有行动,网上有声音。70年前的朝鲜战场,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与尊严。70年后的和平年代,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上甘岭”战役已在网上打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腐蚀、步步紧逼,如何捍卫心中的精神高地,是中队官兵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

  

  正当举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名为“防弹少年”的韩国男团上了热搜,其关于朝鲜战争的不当言论,引起媒体关注,甚至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都严肃发声,更令人愤慨的是有些国内网友表示支持并发表错误言论。此事在中队官兵中产生强烈反响:“这是有人用歪曲历史的方式搞所谓‘在线科普’,试图颠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官兵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观看《为了和平》、组织集中讨论等方式,回顾战争细节,揭示历史真相,有理有据地驳斥错误言论。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精神高地,崇尚英雄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对抗美援朝历史颇有研究的支队政委庞鲁豪感慨地说,当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英国着名军事家蒙哥马利称,解读中国军队“东方之谜”只有两个字:信仰。中队官兵坚信,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内心的信仰,我们就永远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捍卫英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寻找真相”的幌子,丑化英雄,歪曲历史、抹黑先烈、解构崇高,质疑的声音蛊惑人心、让人迷茫。迷雾不廓不清,道理不辩不明。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捍卫英雄?中队官兵的回答掷地有声:“以真相还原历史,以证据消除质疑。”中队开展“我们和英雄在一起”活动,有力地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给官兵以真相,还英雄真实形象,守护好革命军人的精神家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穿越时空,英雄精神像一束澄明之光,照亮后人心灵,带来深刻启示。当年,7连官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只为一个信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战火的洗礼和任务的考验,中队发展底蕴愈加深厚,塑造了英勇果敢、永不言败的精气神。“做英雄连队传人,当英雄连队尖兵”,已成为和平年代官兵心中矢志不渝的信念。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980年,连队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时突发意外情况,在场负责记录的连部文书刘世军没有丝毫迟疑奋勇排险,避免了一场事故,荣立三等功。1993年2月,官兵警戒的重要目标发生火灾,中队文书任宏勇挺身而出,冒着被大火吞噬的危险冲入火海,成功把火扑灭,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荣立三等功。2014年12月,中队士官李宏伟在带领哨兵下哨期间,发现一架离开廊桥正在滑行准备起飞的飞机出现险情。他快速跑到飞机前侧,冒着生命危险拦停飞机,成功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荣立个人三等功。后来,李宏伟的英勇事迹和顽强果敢的精神成为支队教育官兵的活教材,一直影响并激励着一茬又一茬官兵。

  

  风中雨里不低头,任务面前不退缩。中队除了担负日常的固定哨位执勤任务外,还经常担负专机警卫任务,两者相比,专机警卫比固定勤务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同时也更辛苦。即便是这样,中队官兵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临阵退缩。“那次担负专机警卫任务时,风吹得人都站不住,我们就身体前倾顶着风站哨。下哨的时候,两条腿硬邦邦地僵着,都不会走路了。”班长杨明回忆起当时场景仍记忆犹新。

  

  人民军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007年元宵节,本是一个团圆、欢乐、祥和的日子。沈阳迎来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风雪,成千上万的人被阻隔在车站、机场、单位和抛锚的汽车里。全市交通瘫痪,部分地区停电,中小学生停课,机场滞留大量旅客,进入紧急状态。

  

  执勤、巡逻、除雪,中队官兵三班轮换。先是雨,后是雪,给除雪带来一定的难度,飞机跑道可以用除雪车处理,可是远机位的飞机停靠位置除雪车辆和装备不能靠近,只能靠人力。除雪官兵日夜奋战,每当他们感到快坚持不下去时,抬起头看到航站楼里透过玻璃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又俯下身子用力地干了起来,身上的衣衫干了湿、湿了又干。

  

  担负巡逻的官兵在航站楼看到滞留的旅客到处都是,有的直接躺坐在地上,有的仿佛有疾病在身,有的焦躁不安,急盼着尽快踏上旅程。夜里,官兵把自己的被褥撤下一层,送给老弱病残的旅客用,他们还送去热水和药品,用朴素的行动温暖旅客的回家之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当人民有需要、有危险的时候,中队官兵都会挺身而出,那样子就像老7连的前辈们一样,当祖国和人民受到威胁时,雄赳赳、气昂昂,一往无前、一无所惜。

  

战斗

  

  “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10月23日上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官兵备受鼓舞。正带队在机场担负联勤武装巡逻任务的排长徐玮彬热血澎湃,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进行伟大斗争,必须锻造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多、割地赔款数量之巨、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之深,史所罕见。历史证明: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不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和平就是奢望。

  

  人民军队是从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悍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1951年年初,老7连响应号召转移到天津一带进行训练,做好赴朝准备,官兵决心誓死保卫祖国。而后,他们直奔长甸河口,仅经过一天的整顿就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奔向朝鲜战场。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敌人,可是官兵信念更坚定、意志更顽强。特别是在金城阻击战中,敌人美二十二师两个团和南朝鲜伪首都一师在敌机12架、坦克80余辆的配合下发动猛烈进攻。7连官兵发扬善打近战打恶战的传统优势,消灭了大量敌人。随后,他们转战东线,开展防御,连队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守就是一年。

  

  军人的职责是坚守,军人的担当是冲锋,哪里最需要就往哪里去,哪里最危险就往哪里冲,中队官兵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作为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时间成了十分危险的地方,3月份又成为全国12个接收境外人员入境点之一,中队执勤任务空前繁重,官兵面对危险的压力剧增。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在机场担负执勤任务的中队官兵统一实行隔离居住。“咱们给领导说一说,可不可以不去机场执勤啊?在哪工作都可以作贡献嘛!”上等兵张弛与家里打电话时,家人这样问他。“我是军人,在这关键的时候就应该冲上一线。”张弛本想着向家里报平安,没想到父母担心起他来。“我如果不去的话,不仅不是一个好兵,也不是一个好儿子。”张弛的这番话打动了父母,他们为儿子的回答感到骄傲。父亲感叹地说,儿子已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当初送他到部队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精神,不同的战斗同样的坚守,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军人的战斗作风。谁都没有想到,两代人时隔70年,所处场景却惊人的相似:曾经,老7连前辈奋不顾身冲向战场一线。如今,执勤六中队官兵毫不犹豫奔向防疫一线。

  

  机场的备勤点所在位置正是旅客进出航站楼的主要通道,空间大小不足6平方米。为了确保绝对安全,执勤的官兵自觉控制饮水量,每天只喝两杯水,总量不过400ml。他们最大限度减少与外界人员接触和流动,连上厕所的次数都一再压缩。“我们出去一次,就会多一分风险,我们不仅是为自己,更重要是为了集体。”班长张家钢与大家一起坚守在机场执勤一线将近4个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深有感触,一个苹果,一座丰碑,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们攻坚克难,战斗到底。

  

  “绝不让病毒从我的战位传入!”每名官兵都立下军令状。他们把机场当战场,浴血奋战;把哨位当阵地,誓死坚守,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隆隆声鸣砺铁骨,疫情防控不叫苦。牢记使命斗志坚,机场卫士奋争先。”这是官兵写的一首打油诗,也是今年疫情笼罩下官兵执勤战备的真实写照。执勤官兵佩戴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执勤,虽然时值寒冷的冬天,但一班岗下来,哨兵浑身湿透。在不足6平方米的备勤室内,他们边担负备勤任务,边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及时了解疫情的最新动态,学习防疫常识,彼此鼓励加油。他们还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室内训练,不断增强身体素质,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中队驾驶员马龙是一名服役15年的老兵,虽然他是后调到中队的,但在与战友的朝夕相处中,他对这个薪火相传的中队有了更深的感情。

  

  春节前,马龙考虑同一班组的战友刘臣结婚至今还没有孩子,就主动把休假的机会让给了刘臣。其实,马龙与爱人也是过着同城分居的生活,而且爱人当时已经有了身孕,更需要人照顾,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把回家的机会留给了战友。

  

  马龙每天早起半个小时,提前对车辆进行安检和消毒。他说:“战友坐我的车,我得对战友负责。”中队长刘佳在军人大会上对马龙的担当精神给予表扬,马龙却说,驾驶员也是战斗员,作为英雄连队的传人,我不能拖后腿,关键时候必须冲上去。

  

  马龙的话让官兵想起连队的老前辈在朝鲜战场“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在隆冬中坚持战斗的故事。常讲常新的英雄故事,已化作一代代官兵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他们传承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军人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

  

  追寻着英雄的足迹,流淌着英雄的血脉,在这个中队,官兵的意志、情怀和战斗作风都是有传承的,是会感染的。革命战争年代是生与死、血与火的较量;进入和平时期、阔步新时代,无时无刻不在面对任务压力的考验、生活变故的冲击、自然灾害的侵袭。能否像当年的革命先辈那样打起背包就出发,战斗在一线,是对中队官兵意志和战斗精神的考验。

  

  在机场执勤时,他们目送辽宁援鄂医疗队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出发的壮举,又在哨位上迎接他们凯旋,队员们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精神再一次触动了官兵们的内心。

  

  后来,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中队组织执勤调换,排长金昊泽征求大家意见:“有想回中队执勤的吗?”“没有!”金昊泽的话音刚落,一声整齐响亮的回答响彻大厅。第二天,官兵们穿戴好着装继续向哨位出发,与之前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坚定与从容。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杀!杀!杀!”在执勤六中队训练场上,官兵们呼声震天、气势如虹,眼神里流露着杀气,个个都像嗷嗷叫的小老虎,虽然是在深秋季节,但是官兵们早已汗流浃背,训练热情高涨。他们心中始终牢记,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祖国。




短评:  

在团结奋进中传承血脉

庞鲁豪

   习主席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靠“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少”的敌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团结,历来是一支部队无往不胜的法宝、战之必胜的秘诀,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一定是一支有着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部队。团结就是力量。执勤六中队作为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面对新情况新任务,中队官兵在本职岗位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在新的挑战面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业绩。    无论任务如何变化,无论抉择多么艰难,中队官兵始终以“舍我其谁”的胆气、“誓死坚守阵地”的忠诚,铆在战位上守护着驻地的祥和与安宁。人心齐,泰山移。如今,“做英雄连队传人、当英雄连队尖兵”,已经成为广大官兵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革命先辈的英雄足迹、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经成为广大官兵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忠诚、团结、坚韧、荣誉”已经成为中队凝聚力量、敢打必胜的队魂,一茬茬官兵的心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一起见证着、践行着“团结就是力量”,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广大官兵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以铿锵步伐,奋进在强军强国的新征程。



文字:邹新江、茅欣鹏、陈   宇

供图:程子健、邹新江、张治华、陈健英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艰巨的使命

2、星期特刊丨艰苦的战斗

3、星期特刊丨艰难的抉择

4、星期特刊丨一生坚守英雄的阵地

5、星期特刊丨拔节之路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温东琪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