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明唯一文史馆员的三立人生

廖开顺 澎湃三明 2019-08-29

刘善群先生是三明市唯一的一位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文史馆员不同于图书馆馆员或文化馆博物馆馆员,受聘者都是文史界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著名专家学者。著名的大学文科教授也很难入选文史馆员。中央文史馆员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授予聘书,省级文史馆员由省长授予聘书。


宁化客家研究会创会长、著名客家学、方志学学者刘善群先生于2017年6月2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8月2日,省长于伟国给刘善群等新聘文史馆员授予聘书。


↓于伟国省长(右》给刘善群颁发文史馆员聘书


刘善群先生以他的“三立”人生获得如此殊荣。人生有很多种活法,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体现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也是为人、处世、成业的朴素道理。客家赤子、石壁功勋刘善群先生就是这样追求人生的。 

人生三立,以德为先。德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需要一生的修为,体现在大事、大节和无数的细小行为中。刘善群,1935年出生,年逾八十,比我差不多年长一辈,我和同事们都尊称他刘老。不仅仅是他年长,更是崇敬他的道德文章。刘老读书之多,学识之富,特别是治史和客家研究,在大学做个教授足足有余,而他每次出版一部新著,赠与我们,都要亲笔而工整地写上“指正”、“敬赠”等语,谦谦君子之风足见。 

2011年10月,宁化县人民政府授予第五批石壁功勋荣誉称号,一共7人。石壁功勋,是海内外客家著名人士和研究专家中,对宁化石壁有卓著贡献者,我名忝其中意想不到,也感到很名不副实,因为其他功勋者都是大伽级。授予之时已不能谢辞,我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激励。我知道一定是刘老和宁化客家界的提携,而刘老本人,不但没有名列前四届,其实他和张恩庭先生等几位贤良早就应该的,而且刘老让自己屈居七人中的最后一名,张恩庭先生也仅仅居于刘老名前,这都是他们的一种心意、境界和风格。 


↓宁化县政府授予刘善群等七人石壁功勋荣誉称号,右三为本文作者


与刘善群先生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他那客家人的朴实,朋友的豪爽,长者的细致,以及文雅而不乏风趣的谈吐,很容易成为他的朋友,甚至挚友。其实珍惜生命也是一种美德,刘善群先生七老八十了,却总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穿着整洁,颇有时尚,追求事业和珍爱生命两德并重,很让人艳羡。

 

我和本校客家研究所的同事,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都是从向刘老学习开始的,不只是学术上的切磋,更是他的客家赤子之心感染了我们。刘善群,土生土长的宁化客家人,历史的原因,没有机会上大学,高中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宁化工作。先做基层的林业工作、社教工作队等。在普通的工作中,不忘客家立德立志传统。


1963年元旦,28岁的刘善群,在日记里写道:“回首往事寂寂,仰望前程壮丽,应昂首直进,莫当时间奴隶。征途坎坷,应慎重,莫任性。以德为重,以才辅之;以览为先,以钻辅之;以电影为主,以小说辅之,以实根基,兼并实习。” 

我前几年才读到刘善群青年时代的日记,不胜惊讶,其中的“任性”一词,40多年之后的现在,才广泛地流行在民间、官场和网络中,因为如今任性的人实在太多。读他这段日记,也解开了我在2011年产生的一个谜。2011年,已经75岁的刘老,居然在学术之外写出长篇电视小说《客家葛藤凹》。都知道,主要从事文字材料和论著写作的人,大多缺乏形象思维,对于文学创作,较难发挥才智。读了刘善群的1963年日记,才知道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爱好文学艺术,几十年坚持不懈,才有古稀之年创作的一挥而就。


他在日记中写的“以德为重,以才辅之”,也是他三立人生观的写照。他在宁化县的工作,一直做到县委办公室主任,这个职位特别需要仕才和文才,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在他的年龄不足五十的时候,突然转向慢车道,出任县志办主任。一般人处于这个职位,往往开始闲赋人生,可是,刘善群却在一个似乎清闲的位置上,开始了他大写宁化和客家历史的立言立功。

文人的“立功”,往往从著述立言开始。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刘善群先生的个人著述,以及主编、合编的书籍、刊物已达千万余字,还有论文数十篇。在我的书橱里,专门有两大层收藏他的各种书籍。有《宁化县志》、《客家与石壁史论》、《宁化史稿》这三部最重要的著作,其中2014年出版的《宁化史稿》就有60多万字。还有专著《客家礼俗》、长篇电视小说《客家葛藤凹》,以及《客家与宁化石壁》、《记忆》、、《宁化客家传统文化大观》、《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化与客家世界》、《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丛书》、《敬天穆祖》、《石壁与客家》、《石壁之光》、《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等书籍和刊物《客家魂》等。 


2015年获得三明市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专著《石壁客家述论》,近60万字,虽然是由我领衔,几位教授、博士合作,但是最重要的合作著述和策划者是刘善群先生,而他却从来不居功于我,在自己的著述目录中隐去此著,长者与君子之风可见。


有三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刘善群客家研究的整体思路,以及他的主要观点和全面论述。首先是1984年他主编的第六部《宁化县志》,第一次把客家写入宁化县志。做县志办主任,往往都要重修或修订一部县志,而很多新版的县志,往往只是续接、增补一般的常规性内容,难以有重大突破。 

宁化县有优良的修志传统,明嘉靖年间首纂《宁化县志》,万历、崇祯年间两度重修。清康熙年间由著名学者、宁化人李世熊编纂的《宁化县志》,是全国名志。民国初年宁化编纂了第五部县志。五修县志,到刘善群时期,只保存后三部,断修六十余载。刘善群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宁化县志》,集历史上宁化县志之大成,以志为主,述、记、图、表、录、照片并用,全志35卷,一百多万字,翔实地记述宁化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


刘善群在新县志编纂过程中发现,过去的宁化县志,即使在李世熊的《宁化县志》这样的全国名志中,也对客家只字未提。当然,这有时代的原因,客家曾经是一个隐性的族群,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或曰族群,它与汉族并没有实质上和外在上的明显区别,不同于少数民族。一直到清代末期广东发生土客械斗,罗香林先生给予客家以汉族民系的明确定位,发表客家论著,客家才广为人知。李世熊编纂《宁化县志》,或不便涉及客家。揭开宁化客家面纱的使命,历史地落在刘善群的笔下。 

他进行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广泛的田野调查,八年中,与同事走访了26个省市区,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在新的《宁化县志》中,把客家作为宁化人文的一大特色编入,为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作了初步定位,这对于宁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


1992年冬天,127万字的宁化县第六部县志正式出版,被专家誉为“当今志林中一部上乘之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省内外10多个县市的同行前来宁化取经,并邀请刘善群去担任评委,誉他为方志界的大家。


对宁化客家初步定位以后,在刘善群的“立言”人生中,就沿着石壁这一条线索,进行大量的长期的田野调查,广泛搜集、阅览族谱,考察姓氏来源、石壁客家方言、民俗事象等,赴外地参加客家学术研讨会,与宁化本土学者一起,编著大量的书籍资料和刊物,连续举办三届“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和五届“石壁客家论坛”,包括合办的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和海外专家来宁化共同研讨,得到了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对石壁客家祖地的认可。其间,他应邀担任文化部华夏客家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以及三明学院学院客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客座研究员。


↓ 本文作者在石壁客家论坛演讲


善群先生的第二部重要著作是个人专著《客家与石壁史论》,方志出版社2007年出版,30万字,集中阐述了他的学术观点。他从中国移民史的大背景着眼,从中原汉人三波移民大潮,到宁化石壁等地域汉人移民的集聚,闽粤赣边地客家先民集聚与播迁,姓氏与人口数量的变化,经济与文化教育的比较,客家方言分析,等等,理论分析与实证结合,不但科学而清晰地阐述了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摇篮、祖地作用,而且对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作了详尽的分析。

 

《客家与石壁史论》中一些重要的观点,譬如客家民系形成的几个历史阶段;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说;广义的石壁是一个以石壁为中心的相连结地域,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和播迁地;客家民系形成以后的迁徙为播迁;宁化一带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代表性,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客家研究界很多专家所认可。


↓著名客家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左)参加刘善群学术研究三十周年研讨会


他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宁化史稿》,则不拘于宁化的客家历史,追溯到唐代建县之前的宁化,包括史前、秦汉,很多资料鲜为人见,再历述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一直到苏区时期的宁化的重要史实,并且附录宁化和平解放以后的大事纪要。这部大书,史料全面,史论引领,其中又紧扣客家精神立论,注入时代精神。


他写作《宁化史稿》的时候,已近八十高龄,比他30多年前编纂《宁化县志》,有很多新的史料发现、新的感悟和理论的升华。正如他在后记里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客家研究逐渐热起来,这一潮流冲击了宁化”,“二十余年,对客家史、对宁化客家史的研究,逐渐把宁化揭发出来,尽管不是太彻底,尚有许多不明真相,但总是丰富一些”。


↓壮观的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 

如果说以上三部著作主要是宏观的,刘善群的另外两部个人著作,《客家礼俗》和《客家葛藤凹》,则一是研究客家文化事象,一是写客家人,切入到客家的社会和人物的深层次。1993年出版的《客家礼俗》是刘善群第一部个人专著,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对客家民俗的田野调查,以及归纳和升华,是人类学研究不可缺的过程。《客家礼俗》是福建省较早的客家文化丛书之一。

 

为写好《客家礼俗》这部著作,刘善群深入钻研中华原典《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同时进行比较文化研究,对中原、江淮、江右,汉族、畲瑶文化,以及宁化周边不同民族、民系、地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比较,下足了学问功夫。其中,对闽粤赣客家大本营范围内各文化小区的划分,具有开拓性的观点和论述,得到担任丛书主编的著名专家和社会的好评。全套丛书两次出版印刷,都销售一空。


↓刘善群小说改编电视剧研讨会

刘善群的长篇电视小说,或曰电视文学剧本《客家葛藤凹》,近30万字,2011年海风出版社出版。当年刘老已达76岁高龄,却能使用“电视小说”这样新潮的文学样式,不乏缠绵的情爱纠葛描写,足以显示他的文学素养和潇洒才气。小说将客家广泛流传的葛藤坑民间传说,演义为一个具有本质真实的文本,塑造了以利嫂为代表的客家先民群体形象,以及他们在葛藤凹艰难的物质生产开拓,与原住民畲族的血缘、文化融合的过程。

 

《客家葛藤凹》一个个人物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民俗风情的描述原汁原味,三条情节主线波澜起伏。剧本历史文化意蕴厚重,揭示了中原汉人大南迁的深层原因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在充满忧愤的历史叙写中,塑造了具有浩然正气的中国脊梁式人物利中汉等,歌颂了以利嫂为代表的客家先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仁义精神。文学剧本改编后,先后拍摄为电影《客家葛藤凹》和32集电视连续剧《大南迁》,得到广大观众好评,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举办的第27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奖中,《大南迁》获得长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善群笔耕不辍,著述和编著千万言。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很少有人用笔写作,而他依旧以纸笔写作,其中的艰难可知。他“立言”的过程,既是“立德”,也是“立功”的过程。


1990年4月,经他向县委建议,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立,刘善群任会长,这是闽赣客家地区最早的县级客家学术群团。年底他再以个人名义向县委、县政府提交开发客家祖地的建议和设想,开发石壁,建设客家公祠,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举办世界客家祭祖大典等。 

对于客家研究,经他的提议,由“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包容更加广泛的、定期的“石壁客家论坛”。在文化与经济日趋融合发展的时代,他对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以上建议大多成为现实或在建设与发展中。其中最经典的是建立世界客家公祠,1995年落成,同年举办首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至2017年已经成功地连续举办了23届,接待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60多万人次,为海内外客属重建了寻根谒祖和心灵归属的圣地,祭祖习俗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3届世界客家祭祖大典


刘善群先生的心和海内外客属的心,海内外客属与石壁,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在2000年5月22日的日记中所写的:22日由马六甲前往居銮。居銮是对客家事业有重大贡献的姚森良、姚美良昆仲的家乡,由于多年的感情,到了居銮,见到姚森良先生,似乎到了家乡,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情。

 

近几年,宁化县成立了客家地区唯一的县级事业单位客家办,建设省级重点项目客家祖地文化园,其中以客家公祠为核心,由新建祭祀区、石壁民俗文化村、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和客家美食文化城、客家祖地博物馆、客家慈恩生态文化园等项目组成,总占地千亩以上,总投资20亿元以上。这都离不开刘善群先生的很多建言建策和身体力行的参与。

 

2017年8月5日,刘善群先生客家学术研究30周年成果研讨会在宁化举行,来自河南、广东、江西等省及厦门、福州、龙岩、三明等地的26位专家学者,都曾经研读过刘善群先生的著作,对他的学术成果给予客观和高度的评价。


去年举办第22届祭祖大典的前几天,我去了新扩建的石壁客家公祠,走进集散广场,老远就看见刘老也来查看祭典准备工作,高大的背影走在前方,再前面是一组组客家先民和先贤的雕像,以及墙面上巨大的《避兵燹》、《敬天穆祖》、《石壁宁》浮雕,我的心里突然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是那些庄严而沧桑的雕塑和刘老的一种精神让我油然而产生敬意。


↓石壁客家公祠雕塑


(谨向为本文提供图片的作者致谢!)



作者:廖开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三明市作家协会顾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