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新低:社融增8.3%、M2增7.2%!


刚刚,央行公布2024年前4个月金融数据。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数据,社融和货币各项数据均不乐观。

其中,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3%、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2%,均为历史新低!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考虑到4月份的金融数据,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降息或者降准落地。 

从金融数据上看,也许本轮债牛距离结束还有很远。

4月金融数据

            

 

经过计算,2024年4月当月社融新增为-1987亿,居民贷款新增-5166亿,其中短期贷款新增-3518亿,中长期居民贷款新增-1666亿。

初步统计,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创历史新低。

观察社融结构同比变化,政府债券、未贴现票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均构成拖累项。        

 

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明确由调查统计司牵头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社融)指标,并将其定义为: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2010年11月以后的社融数据,由央行每月发布,2010年11月以前的数据,则由央行回溯后统一公布。

应该说,自从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问世以来,这可能是最差的一次社融数据。

考虑到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提示长债风险,再叠加特别国债发行,近期债券市场情绪偏空,3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升到2.6%,但是社融数据公布以后,30年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至2.57%左右。    

考虑到5月13日要召开特别国债发行动员会,我们可以期待今年的特别国债会尽快发行,也许4月份的社融会成为全年低点。    

同时,货币数据也不容乐观,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狭义货币(M1)余额66.01万亿元,同比下降1.4%。

其中M2同比增速7.2%为历史新低!

央行:注重存量、淡化增量

      

实际上,央行在2024年5月10日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于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栏论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

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仍有“规模情结”现象。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    

下一步,要正确认识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化,保持合理的融资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要科学认识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随着信贷结构有增有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可能会使得信贷总量增速放缓,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同时,随着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周转效率提升,资金沉淀的现象也在缓解。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也就是说,央行对于贷款的“质”更重视,而非“量”。同时,要盘活存量的信贷,淡化对信贷规模的片面重视。

可以说,这是目前央行对于4月份融资规模数据的提前回应。

事实上,市场经常会用金融数据,来预测经济增长数据,因为作为融资驱动型的经济体,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往往会反应经济增长。

但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数据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测效果可能会逐步转弱,因为央行也强调,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

 

本轮债牛

          

 

可以这么说,自2021年以来,中国国债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大类资产,就风险收益比、回撤来看,可能没有之一。

进入2024年5月份,债券市场资产荒仍然在以一种疯狂的方式上演。

在二级市场,之前是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节节下行,近期则是信用债继续表演。

坦白说,对于债市老司机来说,30年国债到2.5%时,已经是到让人看不懂的地步,但是投资的魅力在于,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要疯狂,而且这种疯狂可能持续的比我们想象的要久。

稍微一不留神,就再也上不了车。二级市场是这样,一级市场也是这样。

在一级市场,各种信用债的发行票面利率也持续下行。根据WIND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已经有7只城投债的一级发行利率低于2%。尽管这些债券均为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但是这种超低的一级发行利率,也确实是资产荒的真实体现。

实际上,除了网红地区,投资级的城投债已经很难看到3.5%以上的收益,基本上全部进行3.5%以下的收益区间。在一级市场,4月有35只主体评级为AA级的城投公司发行的5年期债券利率在3%以下。众所周知,国内外部评级AA其实并不属于资质特别好的债券。

这种资产荒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以城投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自2023年化债以来,城投债持续呈现净融资为负的局面,今年2月以来城投债净融资额已经连续3个月均为负。

此外,今年政府债券供给节奏也较为缓慢。以专项债为例,2024年全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截至4月30日全国己发行地方专项债7224.48亿元,占全国专项债限额18.52%。而2023年前4月全国发行地方专项债1.62万亿元,占2023年全国专项债限额42.67%。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轮资产荒呢?我们分析开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一、市场配置力度强大,资产配置转向债券的迹象非常明显

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与一揽子化债方案,为城投债的信仰再度充值;

三、信用债供需错位,城投债发行受限较大;

四、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向债券市场。

这轮行情走到这个位置,看不懂的投资经理已经陷入深深的矛盾:

如果跟,那跟的非常痛苦。本质原因是看不懂,不知道这个利率水平到底以什么锚在定价;如果不跟,那么收益率会显著跑输市场,很可能会面临下岗失业风险。

跟还是不跟,这确实是个问题。

对于目前的债券收益率,如果说找一个最核心的逻辑,那就是资产荒。因为整个市场的钱太多,考虑到存款利率逐步下行,且近期又对手工补息这些漏洞进行修正,银行在负债端的压力越来越小,那么在资产端可以承受更低的收益率水平。而在资产端能够满足市场这种对于低风险要求的资产只有债券,特别是利率债。

而显然,当前的债券供给远远低于市场需求。

从经济基本面看,很多投资者也在用地产因子在定价,这个我并不认同。因为地产虽然差,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竣工销售全无亮点,但是地产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非常低,对债券进一步下行的推动力量已经非常小。

况且,如果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经济说不上差。只能说制造业大国天然没有通胀基因,未来价格上行的动力也比较小,但是这并不是本轮债券收益率下行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找原因,如果站在当前的市场位置上,我们也不清楚未来市场会走向哪里。

作为曾经的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的国债收益率都进行一个长期下行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尽管长期下行,但是下行趋势并不是流畅下行,中间也有反复。日本10年期国债在98年曾经一度跌破1%至0.87%,然后又快速上行到2.4%;    

二是如果我们以名义GDP的角度衡量,国内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仍然在4.2%左右,实际GDP增速在5.3%,很难想象在这样的GDP增速水平上,10年国债、30年国债收益率全面低于2.5%。德国、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水平的时候,GDP长期潜在增速均低于3%。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间,美国30年国债收益率也没有低于2.5%,美国30年国债破2.5%是QE和疫情这两个时期。

同时,从央行的角度来看,自2023年8月以后央行再未调低MLF利率,这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央行认为当前的利率水平是合意的。

如果货币政策宽松能够持续,那么债券市场牛市难言结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