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短视频小剧场「鸠占鹊巢」时,专业编剧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欣赏者吗?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6-01


6 月 10 日凌晨,博纳电影副总裁黄巍坠楼身亡。次日,北京通报新发地市场出现新冠疫情。

 

电影业还未从黄巍离世带来的悲痛中缓过神,紧接着又遭遇疫情再次小规模爆发的打击。虽然此前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院尚未开放,但剧院等演出场所已经得到「30%上座率」的许可。本已逐渐走上正轨的线下娱乐,一天之内天翻地覆,营业再次被搁置。

 

过着纽约 - 上海双城生活的专业编剧朱宜,6 月 20 日通过远程协同软件 Zoom,迎来一次戏剧作品的线上读本会。她不忘在微博记录日常排练转移到线上的奇特场景,「排到中间我出门去餐馆拿了个外卖,吃完了都没有人发现。」

 

与生死存亡的电影行业与谋求线上机会的戏剧演出不同,国内一度陷入增长瓶颈的短视频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两大短视频社交 App 抖音与快手在春节后迅速增长。截至 4 月 30 日,抖音海外版 TikTok 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总下载量已经突破 20 亿次,成为与 Facebook、Instagram 并驾齐驱的主流社交软件。

 

那些曾经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人,不乏有人在短视频领域做出成功案例。

 

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毕业后,阿尤做了几年网大和电影,2019 年底选择投身短视频创业。团队从零开始孵化一个叫做「秦尾巴」的女生博主,半年时间,秦尾巴从手撕渣男的剧情起步,收获超过 187 万粉丝,集均点赞超过 50 万。

 

这样的账号,在短视频专业领域被称为「剧情」。对于大众,他们的内容有一个更为通俗易懂的称呼:小剧场。这些短视频像是 15 秒 - 1 分钟左右的极短版电视剧,讲述一个人物、故事、情节兼备的小片段,通常节奏紧密有高潮有反转。

 

在影视从业者看来,这类短视频无法媲美电影、电视剧,剧情上也有粗制滥造之嫌。阿尤曾经也一度认为它「很简单」,甚至「很 low」直到真正上手才发现跟自己想象中差别很大,因为这些作品需要交给大众评价:一个播放、一个点赞都是即时的反馈,数据说明你的创作够不够好。

 

当然,阿尤还有电影梦,「学电影的,谁不想成为陈凯歌,谁不想成为张艺谋呢?」

 

编剧朱宜手机里没有抖音,也没有 TikTok,她一直在微博上关注「老四的快乐生活」(以下简称「老四」),评价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在「老四」的视频中,朱宜发现了非科班出身的短视频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把握。

 

在朱宜看来,科班出身并不代表一切,「我不觉得创作者和艺术家是一个 title(称号),我觉得更是一种 calling(召唤)。人们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是艺术家,是创作者,证明的方式就是不断去创作。」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我自己手机上没有装抖音和 TikTok,是不是已经失去讨论资格了?
 
透过交流我才知道,原来我在微博上关注很久的「老四」被称作小剧场,而短视频领域的从业者,将这种形式叫做「剧情」。
 
我觉得「老四」是人民艺术家。那种察言观色的市井智慧,那种很微妙的小反应,非常有才华。很多科班出来的人,虽然做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很像样子,但实质很空很无聊。
 
我们教学生写剧本的时候会发现,区别出谁比较有天赋,谁感觉比较好,有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也是编剧的一项核心技能 —— 你要知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景下,会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说什么话,怎么说,怎么做。
 


「老四」一开始是更个人化的,这是我作为一个外围观众的感受,可能有些错误。后来感觉到,有一个造星的过程在那儿。本来一个神秘的创作者,通过接受采访,让大家知道他是谁,背景怎样。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专业化、商业化还是什么?
 
老四这样的创作者,我觉得是要为他所吸引的那批特定观众服务。但其实一个艺术家 —— 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定位成艺术家,有一个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每隔几个月,由于人生经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你的关注点、兴趣点、审美都不一样了。这其实也是你冒险的过程,因为你要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能再去重复那些已经非常熟练、讨巧的一套。
 
当这些短视频从业者吸引资本介入后,受到束缚就比较大。他(们)能够冒的险,也愿意去冒的险就不会太多。所以我觉得蛮可惜的。但是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策略。因为当代人关注点变化很快,尤其是这种娱乐性的东西,今天喜欢看这个,看一个月也够了。既要维持一种风格,又要不停给观众新的东西,这个太难了,我想想就觉得他们好难。
 


像老四这样做短视频、小剧场,用几十秒或者一分钟去讲一个故事当然可以。不过,拿美剧举例,一小时的戏剧(drama)和半小时的喜剧(comedy)内容和形式不一样。戏剧中,长剧和短剧也不一样的。短的东西可能更加集中在创意上,也许不是很有深度,但是胜在一个很新奇的创意,或者是能够打动你的瞬间、让你很意外的感受,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
 
虽然现在很多专业影视人才去做短视频,但其实影视行业本身就也在做短的剧集。Netflix 的《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每一集就很短,有的也就两三分钟。一个特别短的视频长度,找到了一个适合这个长度的故事,就是这样。大家都在越做越短,不仅仅针对抖音等短视频平台。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大家不断被信息碎片打断,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一件需要很大的耐心去感受美的事情,现在都会比较受冷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短视频的出现,那些影视专业从业者的光环好像都没有了。我觉得很正常。一个行业自带的光环 —— 如果你还想要这个光环的话,就要去证明自己。
 
创作者和艺术家不是一个 title(称号),更是一种 calling(召唤)人们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是艺术家,是创作者,证明的方式就是不断去创作。
 


我并不觉得你编剧系毕业了,就是一个编剧,导演系毕业了,就是导演。当然,你学过这类专业,那只能说拥有更多工具和技巧,让你更加自如。
 
我觉得我上的这两个学 ——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哥伦比亚大学编剧 MFA(Master of Fine Arts,艺术创作硕士),目的都还是培养艺术家。它们会让你写你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能找到你的观众。但是我觉得,这个思路放在短视频行业,可能就生存不下去。
 
艺术家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这也是我为什么主要是做戏剧。我不会考虑观众想看什么,只是会想我自己想看什么。当然,我是会意识到观众想看什么,只是一个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也挺吓人的。但是有意识的同时,主要还是以自己为标准。只有当你做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的时候,你才可能做出打动人的东西。
 


我其实不太相信,把当下最火的元素拼在一起,这个东西就能火了。可能有一些点击率比较高,那是因为大家会对那些关键词好奇而点进去,但是这不代表你的作品很好。
 
最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我记得村上隆在他的书《艺术创业论》里面有一个说法 —— 艺术作品的「赏味期限」。你要把你的作品看作是有「赏味期限」的东西,这个期限定成 1 个星期、1 年、10 年或者 100 年,你做的时候心态都会不一样。


我自己是影视院校毕业的,这两年整个影视行业的行情都不算很好。我之前做了几年网大和电影,但并没有做到想象中的程度,所以就着手开始转行。
 
在电影行业,你可能要做个 10 年、20 年还一直是打工的状态。在短视频行业,你一上手就可能是项目负责人,或者说,你所参与的东西要比在传统影视行业多得多。当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短视频确实赚钱。
 
其实一开始是有点看不上短视频,因为从我们学院派的角度就会觉得它有点 low,可真正上手以后发现,做好真的不容易。
 
短视频只有短短一分钟甚至几十秒,但其中需要包含十分巨大的信息量。一个没有深入过这一行(短视频)的人上手去做,可能并没有非科班出身的人做得好。我们最后是沉下心学习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在我们团队有 5 个博主,工作室后端有 10 个人左右。「秦尾巴」(以下简称「尾巴」)这个账号搭配了一个编导、一个文案、一个摄像和一个后期。在制作上,我们是有一套流程和方法。一方面,微博、抖音等全网实时热点非常重要。这些热点,不管观众是否了解,起码是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另一方面,抖音或者其它平台上比较火的段子,我们团队内会讨论研究一下,进行发散,如果有好的内容也会用。
 
「尾巴」是从零开始的。我们讨论出了一个至少当时平台没有的形式,然后去试,每一种形式都会试个两三期左右,如果有效果就去跟进,如果没有就会放弃。
 
我们说的有效果,就会称作 1.0 版本,这个过程中尾巴可能会收获一些粉丝。在这之后,因为新鲜感问题,粉丝观看会有一些下降。那么 1.0 到了尽头,团队就会继续进行讨论,推出 2.0 版本。这个 2.0 版本并不是推翻 1.0 的东西,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更新迭代。求新求变是一定的,不管是我们这种小网红,还是那些大网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看,没有新变化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当然,在变化中,还是要给用户留下简洁易懂的记忆点,类似标志的东西,比如「尾巴」视频结尾的 slogan(在「尾巴」每一期视频的最后,她都会用同样夸张的语气说出「Goodbye」作为结束语)
 
我们拍到第二集、第三集的时候,觉得需要一个 slogan,尾巴想了一想说,可不可以用「Goodbye」。我们觉得可以,就让她试了试,后来就一直延续下去了。其实不一定要经过特别缜密的思考,就是生活中随口一句,然后就沿用至今。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对于每一个做抖音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首先,最直观的是你的用户画像 —— 男粉丝多还是女粉丝多?粉丝年龄是怎样的?18 岁 - 25 岁的用户在意的东西,肯定跟 30 岁 - 45 岁的用户不一样。其次,还有一些更细致的东西。比如你单条视频的完播率,你的视频峰值在哪里?为什么?这都是要复盘的。
 
数据很重要,但是真实性、生活化也很重要。「尾巴」的视频是有夸张的成分,但是 60 - 80% 都源于她生活中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 vlog 博主、第一人称的博主会获得那么多的赞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是真实发生的。
 
至于说创作套路,它存在于某个人身上,而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因为短视频最重要的首先是人设,人设建立在博主个人特色基础上。所以说,内容围绕人设创作,反转等套路也要根据人设去打造,但也没有说在某个时候必须要怎么样。
 


优秀的影视人必然有表达欲,但我们为尾巴定的基调就是欢快。尾巴是 2000 年出生的,现在就 20 岁左右,我觉得不至于想要她肩负什么使命和表达 —— 少年的肩头不应该挑着国仇家恨,而应该是草长莺飞 —— 让她在视频里和视频外一样快乐就好。
 
我很清楚,我们做的不是阳春白雪,我们做的东西就是下里巴人,是让大众喜欢的。你要说什么东西最满意,其实只要平台数据好,点赞上百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满意的,大众满意度高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回到刚开始,也是我自己曾经的那个误区。短视频被传统影视行业看不起,原因是他们以及曾经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制作很简单。确实,可能拍摄上并不复杂,但这个作品是要拿去给大众点评,不是说像我们之前做传媒行业,甲方满意就可以,它是要让市场满意。
 
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这种情况,一个 200 万、300 万赞的视频,账号粉丝只有三五千,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每一次新作品的发送都是一次「豪赌」。当你看到作品点赞数蹭蹭往上涨的时候,这种成就感不亚于做出一个成功的影视作品。
 


短视频这个蛋糕很大。更多专业影视公司进来,不会对我们这样的小型团队造成什么影响。整体来说,从业者的专业化有正向的影响 —— 促进平台内容向精细化和高质量进步,不够精良的东西必然会遭到淘汰。
 
至于我,当初也有影视梦。做这行的人谁不想做张艺谋,谁不想做陈凯歌呢?梦想是要有的,但是现实也要接受。
 
可能过几年,时机成熟或者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也会向电影或电视剧方面考虑一下。其实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辣目洋子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她一开始在微博做,做得比较好就去了抖音和其他平台,她所在的公司(春风画面)的母公司华谊就是一家专业影视公司,而她的《生活对我下手了》系列也非常成功,超越了以往我们对「剧情」的认知。一个网红或者说 KOL,她所能做的不仅局限在抖音或者其他短视频平台。

所以说,短视频也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