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 2020 年跋涉,身体既是本钱,也是媒介与参照系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3-16


一个气温近 40 摄氏度的午后,在被众多艺术机构环绕的陶身体剧场排练厅,一场祈愿仪式悄然上演。十位祈愿者身着黑衣四散,他们缓步走近,组成圆形后再散开,又聚拢,不断用身体各部位 —— 头颈、胯部、腿,甚至手指 —— 不停地描摹圆形。无数个圆彼此交汇、重叠、分离,在呼应中实现律动。伴随如唇齿间啸鸣般的音乐声,祈愿者循圆而舞,完成了一场生命主题的仪式。仪式结束,黑衣人走下祭祀台,变回原本的身份 —— 舞者,空气中圆形的祭坛也随之隐去。这是陶身体剧场的最新作品《10》,它既是一次祝祷,也是一场新变,外视宇宙,内观自我。作为陶身体数位系列的新作,《10》直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由十位舞者聚散离合演绎的圆形舞蹈,勾勒出一篇原始的篝火寓言,即人与人的情感联结在于期盼生命循环,生生不息。数字「10」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十全十美」,创作者也想借此主题,期盼观众早日回到剧场,以舞相聚。


今年是剧场行业雪上加霜的一年,陶身体亦未能幸免,疫情带来了比想象中更多的困难。直到作品预演时,《10》的配乐还未完成。「这个作品要有呼吸」,为了实现音乐的「未来性」和「科技感」,作曲家小河在正式巡演前与时间持续角斗,反复锤炼重组旋律。而演出服装也因工厂停工而延长了制作工期。不仅如此,以往半个月即可完成的创作周期被抻到了三个月 —— 舞者没有办法全部到场。今年春节后,分散各地的舞者出行受阻,舞团开始为他们反复奔走,跑手续,办各类检查。如今,随着舞者陆续回归,一个完整的圆聚齐,《10》诞生,舞团从 8 月 22 日起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巡演。

作品《10》如巫,如蛊,如祭,似乎能召唤出观者未知的自我与能量。

「圆」的理念,是艺术总监陶冶受东方哲学启发,在自我探索中完善的创作思考:万物有序,且相应和。他将天地万物看作循环的一部分,并生出对应的宇宙观与时空观。舞者舞动,身体起伏与地心引力形成对抗与和解,头颈、躯干、肩、胯、腿 …… 上下延展,在抛力与失衡之间反弹、传导,再借由惯性转至下一个发力点,最后通过手指末梢释放,各处结构成线,包裹成圆。随着肢体的翻转腾挪、调度的游移相变,圆与圆交接形成波浪,像水滴落入海面。圆内,舞者间缠绕相连,制造丰富的视觉层次;圆外,观众凝视着眼前的血肉之躯,目睹舞者的身体如何在时间的流动中实现对话。


这个圆里里外外共振着、辐射着。那圆的圆心是什么?「往里走。」陶冶试图给出答案,「向内而生的生命力,是对圆心最贴切的解释。」能被选中加入陶身体的舞者,第一点特质就是安静,要足够「收」:关注自己的身体、心态,然后在舞蹈中释放热血、汗水和智慧。可以说,安静是陶身体一直以来的一种力量。「圆运动」的理念与基于中西比较哲学概念的「一多不分」异曲同工:以中和关系为本,看世界、看自己,使得舞蹈、身体与整个现场成为一体,凝结出巨大而深刻的情感。如英国《卫报》评论陶身体作品时所言:「抽象的动作唤起了一个幻象性的宇宙。」而陶冶坚信:「世界那么大,你就那么点儿,那就把这个『点』做到极致。持续往里走,也可以变成黑洞。」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通向哲学和思辨,舞蹈亦然。


「疫情期间,有一些朋友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们在修内功。」作品《10》的诞生,从陶冶和舞者的内修开始。之前很多年里,陶身体一直在天南海北演出,停下来的机会并不多。《10》基于当下的环境被创作出来,为的是与周遭环境共情。如今,新的问题不断从杂乱的表象中浮现。人们的情感连接面临因现实变化而被切断的危险,身体和心灵也正在失联 …… 于是,陶身体的创作者开始观察身体,使用身体,回应自然与社会的变化。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内观,答案被一点点打捞出来。而数位作品系列,就像编了码的盒子,将打捞出的碎片进行收纳。这一系列作品,均以数字命名,舞者的数量也依次累加,遵循天地时序,暗含人的节律和生长。由此看来,陶身体的舞蹈,不再只是躯体语言的外化,更是某种智识层面的体察,是某种深度语义的表达。

陶身体剧场于 2008 年由陶冶、段妮、王好创立,图为陶冶。

在陶身体的两位艺术总监陶冶和段妮共同创作的「美好礼物」系列舞蹈视频中,段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舞蹈,是不通过镜子观看自己。」他们依靠的是其他镜子。「当我们训练时,会发现身体的共性,它其实是开放、连接的,比如身体也可以成为眼睛、耳朵、触手。身体其实是共建的。」作为编舞,陶冶更关注的是身体连接的过程,感受空间、呼吸、频率、节奏和人的能量共振,以此弥合身体与心灵的分离 —— 甚至以身体来引领心灵。在《10》的排练过程中,容易出现舞者跳出圆圈、彼此踩踏的情况,所以需要他们时刻关注相互间的距离和位置。为了在流动旋转中保持圆形阵列,10 名舞者的每一步都带着自我意识,他们内观与外视双向进行,理性和感性同时在线,舞者们互为镜子,互相观照。数位系列也好,圆运动也罢,陶身体的所思所为,归根结底一件事:透过身体,见宇宙,见众生,见自己。


陶冶曾在国外看过一场演出,场地并非剧院,而是一个非常空旷的军工厂。演员们在台上唱歌、说话、脱衣服、搭装置、放影像、玩打击乐、说德语、说英语 …… 形式多样,内容鼓胀。看完后,陶冶问自己,那他还可以再做什么?「其实再做不了什么了,无非就是再叠加。所以我就想,那往回收吧。」走了一遭,看了一圈,陶身体选择剔除,做减法。不用道具,不借助多媒体影像,不添加冗余的舞台配置。在陶身体,表达只用最纯粹的肉身,用舞动唤起共情,就做一件事情 —— 让舞台元素变得越来越少,把身体变成主体,而非客体。万物守恒,客观上减掉的,主观上有增无减。于是在《10》深黑系的简洁舞台上,万物开始一一浮现。有限的舞台上,能看到火、风、河、天空,也能看到人,看到神,看到阴阳,看到晨昏。5 名男舞者,5 名女舞者,站位对立又互补,动作切割又缝合。陶冶不喜欢太过感官的东西。过度的哭笑对他而言没有意义。他对美的定义是「洁净」:他乐于在舞蹈中听到呼吸,感受到温度,用身体的每一个点、线、面交互形成的美丽瞬间,去对抗瞬间的流失,挽留人的共性。

《10》中首创了被陶冶称作「手部释放」的舞蹈形式,试图探索手部与躯干的关系。

当下的剧场环境里,即使上座率已增加到 50%,票房与成本压力仍是演出方难以规避的困境。现实如此,陶身体更在意的,是如何与更多的人产生现场联结,让交流的意义增值。陶冶始终相信:舞蹈是瞬间的表达,是现场的艺术,观者与舞者共同呼吸,心手交握,便能一起画出又一个「圆」,创造新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人与人的关系可能会更清晰。剧场存在的意义,是要观众来到现场接受挑战,越过互联网的屏障,直面每一个人,看生命力之间的短兵相接。也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每一次现场都无法复制还原,「在场」达成了与「在线」的对抗。


陶冶说,他并不想把观众拽出来,而是要「进入观众」。所以他从不把笃定摆在舞台上,而是把那些未知的、让人产生联想的一些线索点滴铺排,任由人们去探索。台上舞者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强壮的呼吸感」,那种鲜活,会唤起每个人的智识与情感。对于《10》接下来一整季的巡演,陶冶最大的期待是让观众能够走进剧场,亲自观看。「哪怕有些观众感到无聊,我也觉得很珍贵。因为这个时代更加无聊,所以剧场的仪式很重要。」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评论,并分享你对陶身体剧场和舞蹈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将在评论区选出 3 位读者,送出北京场门票各两张,更有机会获得舞团纪念画册。

 

陶身体剧场国内巡演演出信息

 

秦皇岛 阿那亚

 《12 时》| 9 月 26 日


厦门闽南大戏院

 《9》《10》| 10 月 9 日 19:30


「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 / 成都城市音乐厅

《9》《10》| 10 月 13 日  20:00


上海文化广场

 《9》《10》| 10 月 17 / 18 日  19:30


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6》《9》《10》|10 月 30 / 31 日 19:30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院

《10》《12》|11 月 27 / 28 / 29 日 19: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