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异星球上,我们遇见了启蒙年代的风起云涌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2-04

 
美剧《Raised by Wolves》的中文名《异星灾变》是一次很糟糕的翻译,但就目前播出的剧集来说,却恰如其分。「由狼抚养大」是在玩罗马筑城的梗,不过在第一季中,主角尚且是「狼」本身 —— 它被称为 mother,一个被塑造成女性的仿生人。这个仿生人的身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她对「人性」的寻找和确认是构成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剧情所展开的前史中(以闪回的方式呈现),她原本是宗教派别用以宣扬教义、执行对异教徒杀戮的「死灵法师」(Necromancer 这个概念早在无数游戏和动漫当中都被重复普及,没必要换新译法),后来被从宗教派反叛而出的科学家洗脑、改造,隐藏成了一个服务型号的仿生人。
 

美剧《异星灾变》剧照


但这种改造并不成功,mother 并没有成为一个理想的无神论者,而更像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众所周知,科学主义本就是反科学的,它与教徒之间的差异是更换了信仰对象。真正「科学」的人类,本当是「无信仰者」—— 倒也不是说神一定不存在,而是说假如有神(或内丹、功德之类)存在,那就不妨请老人家走进医院检查检查,做个胸透,做个穿刺,做个切片 ······ 诸如此类。
 
看到作为科学主义者的 mother,大体也可以咂摸出来:表面上创世纪或者前基督时代的文化隐喻框架,在故事中让位于启蒙运动年代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了。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诞生了牛顿、孟德尔、康德和奥卡姆剃刀(由 William of Occam 提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理),当他们为了荣耀上帝而运用理性开拓自然哲学的视界时,也埋下了以人类的有限经验来反叛理念世界的伏笔 —— 这些将自然哲学改造成科学,将追求真理并保持怀疑的哲学精神挪用为科学精神的伟大人类,在剧集中被浓缩成一个反叛的宗教派科学家 —— 未来的普罗米修斯。他既是骇入 mother 的黑客,新人类的创造者,也是 mother 的情欲投射对象,以及男主人公的名字来源。
 


此时我们可以看见,导演 Ridley Scott(执导了这部剧的前两集)终于不再玩弄玄色电影的画面风格、俗套浅薄的悬疑惊悚、莫名其妙的哲学隐喻,而在最正统的科幻理念与科幻命题面前 —— 在其子嗣和后续导演、编剧的帮助之下 —— 低下了头颅。mother 是一个混乱的缝合怪,而她的创作者正是「弗兰肯斯坦」。宗教派用自己也搞不明白的技术提供了躯壳,反叛的科学家以闪电般的爱和科技再造了灵魂。尽管这次科学家仍旧抛弃了自己的造物,但好歹这次的缝合怪足够美型,甚至还误认为自己与其创造者是同类。这当中的逻辑有某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性:在 Mary Shelley 笔下,科学家因好奇、怯懦和最终从人类未来当中获得的道德与勇气,在创造与追捕怪物的旅途中成了浪漫主义的英雄。而怪物则因为恐惧、仇恨以及对物种延续的渴望与其创造者相对抗,并最终在「弑父」之后达成了原谅、和解,进而「成为人」;《异星灾变》的逻辑过程是相似的,只是所有人的主要驱动力都变成了爱和欲望。
 


这也是《异星灾变》的创新所在。爱、欲望,然后必然导向生殖。剧集刻意在剧情行将结束的时候,安插进了一个更具有标志性的情节:作为人造人mother 怀孕了,并且行将诞下新人类的始祖。在剧集中,人类早已借由「够用就行」的演化论摆脱了类似「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之类的幼稚自我认知,并且宗教战争与蛮荒星球给了人类劫夺自然界(或者神秘教义提供者)力量、重新设计自身的机会 —— 既不是要创造新物种,也不是要创造神祇,而是再造人类自己。这当中包含另一种堪称伟大的狂妄:是对我们历史与种族之不完美的确认和否决。这当中已经不再有窃取天火般的卑微,而是出现了壮烈的反抗者,并在卑微中透露出一种轻蔑。
 

美剧《异星灾变》海报


因为我们有不完美的种族、不完美的宗教、不完美的情感、不完美的记忆,这就给了美国成熟的电视剧工业体系充分的发挥空间。在 Scott 震撼的故事开头之后,后续情节中有大段的篇幅偏离了人造祖先 / 神祇的框架,回到了人造新人 / 子嗣的主题上。特别是 mother 作为改宗教徒的微妙性情,也被追寻记忆、情爱和自我的主体取代 —— 这种偏移倒使得 mother 更像「人」了:一个有缺陷的、人到中年之后,重新发现自我身体和魂灵的母亲。故事仍旧是个好故事,但对于很多科幻迷来说,就有些从抵达理念的思辨快乐堕入凡尘俗世中的落差感了 —— 不过毕竟《十日谈》也很重要,要是整天徘徊在「超脱飞扬的思想砰然坠地」的恐惧中,放弃的快乐未免太多了。而且,母子在蛮荒异星自救与互救的脉络也还没断。电视剧甚至认为,这个依旧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无论是对宗教派别还是无神论一派的刻画,在 mother 的对照之下,或多或少都显示出略带刻板的虚弱之感。
 


作为真正科学派的仿生人 father,以及改头换面打入敌人内部、还顺便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类无信者 Marcus,几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个体失败和毁灭。我们容易想起,当 mother 用教条和话语权力的方式向孩子们教导「无神论」时,father 在鼓励儿女提出质疑和反对;当 mother 保留了宗教徒的激烈情感时,father 则显得温和以至于近乎无用。最有趣的冲突,是当 mother 以对待异教徒的姿态屠灭宗教派的幸存者、掠夺其子嗣以尽量实现其预设指令时,却也试图维护由宗教界定的伦理 —— 少儿是不应当成为兵士或者人体试验的对象的。
 
少年兵是这部剧讽刺无神论最集中的地方,它反复出现,并且与 Marcus 的人物弧光密切相关。Marcus 原本是一个「surviver」—— 这里翻译成「幸存者」有点尴尬,缺少了那种主动拼搏求生的感觉 —— 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冒名顶替信徒。后期,他在一系列神迹和神启面前,慢慢转成了信徒。电视剧在这里套用的,依旧是启蒙运动年代的宗教改革。对于陈旧教会的那一套,《异星灾变》则「黑」得不遗余力:从严苛的等级制度,堪称精神自渎的「密特拉神与光之铠甲」,到狂信徒的癫狂与迷失(趁着女信徒与神在一起的时候实施犯罪),都是伦理与信仰的虚妄。
 


但对于从无信仰者到「信者」之间的改变,电视剧几乎把 Marcus 放在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的位置上。常看美国宗教影视剧的观众对其中关键性的转变情节应该不会陌生:他在迷茫和犹豫中祈祷,一回头看见了一个极具意味的场景(简陋的教堂被烧掉),或者经历了一些带有启示性的灾祸(众叛亲离, 被遗弃在野地里),然后就「信了」。当然,一如成熟编剧惯有的套路,这个场景一定是另一条线索或另一些人的无心之举,观众无论信还是不信,确实都可以自取所需,同时隐约对另一方的人们抱有某种略带讥讽的优越心理。
 
正是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的、哲学的)的讨论,使得我们仿佛能够在异星球上遇见启蒙年代的风起云涌。康德回答「何为启蒙」时写道:「所谓启蒙,就要有勇气去运用你的理性!」现在看来,并非哲学家 —— 特别是一辈子都没离开家园并且拥有按时散步的权力和毅力 —— 的我们,除了理性外,还有许多东西可以运用,比如阴谋、权力欲望、肉体欲望、家庭欲望、生存欲望等等。《异星灾变》给了我们又一个思想实验的机会。如何才能在蛮荒中活下去,并且成为(新的)人类呢?Scott 及其他执导了这部剧的导演,显然比《三体》中的「黑暗人类」要乐观得多,尽管偶尔也显得同样幼稚。
 

美剧《异星灾变》剧照


剧集的第一季即将告一段落,后续的情节发展也许会将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向更深处,特别是给宗教提供技术的神秘力量还没出场,蛮荒星球上的土著物种和神秘现象也并未得到解释,想象空间依然很大。从目前情节的进展来看,按着启蒙年代的宗教改革、社会变迁和科学与文学的发展去揣测,整体剧情的质量也仍值得期待。毕竟在科幻文学刚刚诞生的年代里,涌现了太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光华,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与未来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