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性主义者的「难」,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言说的,这从一次展览就可见一斑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5-31


在一幅名为《夜宴》的油画里,男人们被压缩到了右上角的狭小空间,绝大部分的画面留给了女人。她们是这场盛会的主角,每一位都盛装打扮,她们涂了口红、描了眼线,暖色的灯光打在她们脸上,为她们愉悦的神情又添了一份光彩。


临近的《过年夜》中,头发银白的祖母坐在一把贵气的椅子上,手中夹着一支烟。绽放于节日的烟花为她罩上了一圈明黄色的轮廓光。
 

陈曦《夜宴》,布面油画,2001 年。


未来的一个月多月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三层展厅都会留给「瞬间,在场  —— 予她同行」女性艺术展,包括艺术家陈曦的这两幅画作。事实上,她的作品也是本次群展中为数不多的,将女性的「面孔」列为主角的展品。

寻找其他展品与女性的联结,则需要不同的支点。
 
在作品《女人系列 · 节育环》中,艺术家周雯静依照真实形状与尺寸,用早期制作节育环的材料 —— 铜 —— 还原了各型号的节育环。它们被挂在蓝丝绒上,如同一个个漂亮的首饰,直至人们凝视时,会由此联想到阴道、子宫、性、生育、健康、母亲,甚至母亲的母亲。

周雯静《女人系列 · 节育环》,铜、PVC、硅胶,2014 年。

油画《不至于空无 NO.8》中,互相交织的藤蔓上,有毛绒绒的苔藓和若隐若现的蛛网。这是吴笛笛受西双版纳热带丛林启发完成的创作。「很多藤伫立在风中,毫无任何攀附,如雕塑般任性,任风呼啸穿梭」,这与藤蔓在传统语境中纤弱、需要依附他者的形象相反,而后者常被用来形容女性。
 

吴笛笛《不至于空无 NO.8》,布面油画,2020 年。

展览入口处摆放的几只 PVC 盒子,是林苒的装置作品《一立方米的信任》。这一于 2013 年启动且持续至今的项目囊括了林苒通过个人微博、豆瓣、媒体和展览现场向公众征集的「信任礼物」。她特意从中挑选了一些用于本次展览,包括一位女生与前任分手后的旧物、一张面值为「一分钟」的纸币和一本《女性的品格》。这些互动中,「信任」是主线,性别则是可随时增加或隐去的标签。
 

林苒《一立方米的信任》,一张面值为「一分钟」的纸币。

逐一描述 20 位女艺术家的几十件作品是困难的 —— 不仅是因为展览的体量。展品各自聚焦的话题、选用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如同一种徒劳。

但从策展人梁钰和林霖撰写的前言来看,难以被定义或归类,本身就是这场展览想要达到的效果:「女性艺术家并非囿于某种风格标签或狭隘的定义,她们是她们自己」。
 
予她同行公益基金,是这场展览的发起者与主办方之一。
 
这个民间公益机构及其发起人梁钰,因 2020 年疫情期间启动「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为人所知。她们对女性生理期需求的关注,从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与患者,扩展至月经困境中的未成年女性。之后,作为对月经羞耻的回应,她们发起了女厕「卫生巾互助盒计划」,并已推广至中国 500 所学校。


但她们认为,务实是不够的。
 
「其实很多人是被很多虚的东西给困住了。」梁钰在采访中解释道。
 
去年 11 月,在上海 M50 创+空间,梁钰和她的团队发起了第一场「予她同行」女性艺术展。和本次展览一样,邀请的艺术家均为女性,但梁钰认为这两场展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 首次展览侧重的是女性的困境,这次则是女性对外的表达。

事实上,梁钰对新展的构思,在上场展览尚未结束时就产生了。对于如何做成这件事,依靠的还是予她同行团队用于推进公益项目时的工作方法:制定展览策划案,发送邮件和微博私信、借助各方人脉联络艺术展馆与艺术家,在团队内部的各个功能组间划定分配到人的分工,并依照严密的时间线推进任务的完成。
 


今年春节期间,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合作最终敲定,在确定了参展艺术家和展品后,2021 年 4 月 24 日 —— 距上一场展览不足半年,「予她同行」的第二场女性艺术展开幕。

「我们去捐卫生巾、做性教育课程,但它又能带去多大的影响呢?肯定是有帮助,但我们又想做更多的事,帮助到更多的人。如果说是艺术展,尤其当代艺术是走在艺术的前端的,如果我们在这个领域中有发声,就是有个美好的愿景吧  —— 主流的文化中有更多女性的声音,这其实是能帮到更多的女孩的。」梁钰进一步解释了她对「实」与「虚」的看法。
 
举办女性艺术展,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场更换了帮扶对象的公益活动。票价为零,论坛面向公众开放,整场展览被尽力打造成敞开的状态,将希望与公众对话的女性艺术家进一步推至台前,又将满腹困惑的城市女性们纳入其中。
 


但即便展览的重心由女性的困境转向女性的表达,困境并未因此淡出。
 
《女人系列 · 节育环》被再次展出,这是多伦现代美术馆的馆长曾玉兰坚持的。对此,梁钰和周雯静最初是犹豫的。作品已经展出过,当时,一位知名男性评论家对它的评价是「肤浅」「可以一眼望到底」。
 
但直至展览结束,围绕「节育环」的讨论仍在继续,一些年轻女性在了解了节育环的使用年限与副作用后,陪妈妈去医院取了环。

「馆长说,真理说了一万遍还是真理,在不同场域下就有不同的感受和意义。」梁钰在采访中说。
 


回到 5 月 2 日,在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首场论坛 ——「从劳动到创造 —— 她们的历史」—— 尽管设置了明确的讨论主题,但话题仍在畅聊中不自觉地从历史转向了当下,又从当下社会的职场性别歧视,转向了现代女性直面的种种问题。
 
一半的时间留给了现场提问,抛给梁钰和三位女学者的困惑并不令人感到陌生:

在男性居多的行业里,应该充分发挥女性特质,还是突出无性别差异的部分?
在女性无法参与决策家中大事的家庭中,该如何与顽固的中老年男性亲属相处?
追求性别平等,是否应极力摆脱原本父权视角下对女性的要求,转而选择不化妆、不恋爱、不结婚?
如何引导那些被「白瘦幼」观念荼毒、明明很纤弱仍一心要减肥的小女孩?
没有权力的母亲教育下一代要忍耐、要接受,怎样才能让女性拥有更多的土壤去真正成长?
 


提问者与答题者都知道,这些难题是无法通过一场论坛解除的,但任由其隐匿于沉默中,更无益于现状的改变。
 
另一面,一个与艺术圈交集甚少、全员兼职的民间公益机构,办一场艺术展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梁钰并不愿意展开谈谈幕后的困难。
 
「我觉得很多人有一个固定的思维 —— 我们一定要有多少资源,有很多人可能会给自己设限吧。我们觉得只要想做的事情,都是能做到的。」在对外展示「姐妹战疫安心行动」的成果时,梁钰说过相似的话。
 
从结果来看,想做并做到,的确是事实,但不是淡化困难的全部原因。
 
「我们克服的困难,都是不能说的困难。」在追问下,她言简意赅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4 月 28 日,梁钰发了一条微博,对一位朋友的误解 —— 认为她做的一切太轻松、太光鲜 —— 进行了反驳,一并吐槽了个人表达的不自由:「一直被要求不许乱说话,经常一个微博发了还不到半个小时,就直接被打电话要我注意言行。说不定这条微博明天起来我又会被作思想教育说小姑娘不要这么激进 …… 常常因为一句话,整个团队熬夜极限赶工改所有物料。」

展览开幕后,「予她同行」的公众号发表了文章《我们为什么办展》,文中写道:「女性的表达还不够,女性被看到的还不够 …… 没来得及开口的想法和需求,需要一个『窗口』,而艺术展便是其中一扇。」
 
但表达的尺度显然是有限的。
 

蔡雅玲《Bitches》,水晶珠、不锈钢丝 ,2020 年。

蔡雅玲的装置作品《Bitches》,最终没能展出,只是以照片的形式躺在了媒体资料包中。它是一副宽达两米多的珠帘,几个英文字母用很细小的水晶珠串出来,以浅浅的颜色印在帘子的中部。
 
在近期与「一条」的对谈中,蔡雅玲提到了这件作品。她说「bitches」是身边一些女性朋友无意中说的脏话,但它是「当下很多女性内心真实的反应」:「我把它们用珠帘做出来,算是送给她们的礼物。我认为这种发泄是值得纪念的。」
 
然而,珠帘一旦晃动,打在上面的单词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蔡雅玲想借此指出一个事实,许多女性希望坚定地表达自己,「但结果往往变成妥协」。
 


我觉得女性的很多需求都没有被关注到。问题在于,哪些需求是可以说的。生理需求,因为客观存在,没人可以否认。但有很多东西其实你没法去表达。」梁钰在采访中说。
 
最终,这场展览被罩上了一层客观中立的色彩。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在前言中维持着这个立场,还带了一点苦口婆心:「本次展览虽然与性别有关,但并不仅仅与性别有关 …… 我们不必再像伍尔夫那样担忧过分强烈的女性意识会妨碍艺术的表达,反而应该看到,正是女性艺术家以其特有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直率、叛逆和出格,通常是被允许的。
 


不少人是冲着梁钰和予她同行团队来看展的。她们在微博的帖子上打上「予她同行」的标签,或在观展感想的最后 @梁钰。
 
与上一次的展览一样,一些新的故事正在积攒。艺术家林苒的装置作品《一立方米的信任》中有了新的投递。一位女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个决定,「和男朋友三年就一起做绝育。朋克到死。」还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一本笔记本放了进去,里面据说写满了个人往事。
 
梁钰笑称,一些专程因她来看展的观众,对展览的评价并不客观,她们更多是来「表达爱意」的。但对于这场意涵特殊的展览而言,主观感受或许比客观评价更为重要。
 


首场论坛开放预约后,名额很快被抢空,论坛当天,并不宽敞的空间里坐满了人,一些观众站着听完了全场。除 Sixth Tone 首席编辑吴海云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章羽主任外,梁钰还请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雁,除了想让她为讨论带来更多的历史视角,还有一点私心。
 
「陈雁老师自己是复旦的,又有多少人能考上复旦呢?」梁钰说她想打破阶层的隔阂,让那些或许不可能相遇的个体相遇。
 
作家 Elena Ferrante 所说的「女性力量的汇流」,被用来形容这场女性个体间的相遇与聚合。
 
大家都会有被冲散在人群中的感觉。她们可能会觉得她们在这里找到了同伴,找到了认可,她们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梁钰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