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on」这个词可以翻译为「合作」,也是时尚界最理想化的「联名」:对等的双方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积极倾听并理解对方的差异,对有利于双方的所有方案仔细考察 —— 如同两位不同风格的音乐人,在填词、作曲、编曲、唱法等方面都加入各自特色,使最终成品可以俘获各类曲风的受众。而服装领域却无法与音乐行业做类比,时尚产业内的几乎所有情况都是「协作」:处于不同位置和架构中的各方实时交流,使过程得以高效地运转。既然是协作,自然就有在名气、体量、设计能力等方面相对有优势的一方。
滑动查看,Yeezy Gap engineered by Balenciaga
似乎从 2004 年「Karl Lagerfeld × H&M」所引发的宣传风暴开始,人们默认了品牌联名只是「双方」的事情,而现在「三方联名」成了新的「默认」,联名方越多,越难以确定主导的品牌。从「Yeezy Gap engineered by Balenciaga」公布和预售时的热度来看,几乎可以预见「奢侈品牌 + 顶流名人 + 大众品牌」这一模式随后会被如何效仿。但就本质上而言,这依然是一次奢侈品牌将自己标志性的风格交由快时尚品牌生产的举措,不同的是多了一个有极强影响力且自带品牌效应的人背书。日本顶尖时尚评论家 Takeji Hirakawa 曾在十几年前提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创造」这件事的意义上,只要人的身体结构不改变(甚或绝大多数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改变),21 世纪以来的时尚设计师已很难再创造任何新的东西。在时尚本身越来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新颖之时,品牌转而靠「联名」展现新意 —— 就连「Yeezy Gap engineered by Balenciaga」最受赞誉的冲击垫牛仔夹克(Padded Demin Jacket),也是有灵感来源的 —— 意大利防护服品牌 Giali 的机车夹克 21c Motorcycle Jacket。
联名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 良好的协作可以让经过市场和时间检验的经典产品焕然一新,品牌方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创造出真正新颖的东西。时尚评论人 Eugene Rabkin 认为,联名可以让设计师有机会在另一个专业领域磨练,提供其之前不会或难以接触到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等各种资源。譬如Ann Demeulemeester 将其视觉设计转移到 Sarex 的餐具之中,Chitose Abe 让机能品牌 Acronym 推出了 Sacai 式的解构长裙,Craig Green 用工厂制作倒模的方式改变了 Adidas Originals 鞋款的穿法,即便是把 logo 随便印在哪都能赚钱的 Supreme,也不乏利用「有价值」的联名去填补跨领域的文化传播空白。联名已经成为树立和宣传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但这种行为本身也已乏善可陈,通过「合作」来刺激新的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瓶颈。
当我们提及品牌时,并不会倾向于关注时装的「工业面」,即完整的生产流程。事实上,一款时装要经过好几条生产链才能最终成型。那这些生产链背后的公司能不能也和时装品牌写在同一份宣传稿上并称为「联名」呢?很明显不可能。那如果有的公司因在某品类中尤为突出而打响了品牌的话呢?比如提到羽绒服便想到的 The North Face、Moncler,提到球鞋就想起的 Nike、Adidas 等。联名可视为「设计 + 生产」的一场分工协作,其本质是品牌从传统的 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为核心的营销方式转为以 5C(community、consumer、content、collaboration、conversion)为重心,由快时尚品牌、运动品牌等大众商业品牌发起的与奢侈品牌的联名尤甚,该合作可视为一种设计方给了生产方名分的「特许经营」。前者因后者的设计而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价值(conversion),同时学习这些设计(content),再在品牌的非限量产品中推出类似的设计,化为己用;后者则因前者更广泛的受众触及到了更多的人群(community & consumer)—— 这一看似双赢的做法因十余年来过于频繁而丧失了原有的新奇点,品牌开始将合作者的人选放入联名考量的前位(collaboration)。
「碎片化时代」这个标签多年来依然不变,乃至更甚,越来越多的平台竭力分割一个人每天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这个粥少僧多的战场上,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并确保媒体的积极宣传,品牌需要一个可以被大多数人注意到的短期噱头,联名自然是最佳方式。在不断的联名发布中,人们的期待从设计师之间的创意碰撞和头脑风暴,演变成联名方之间的关系是否更令人意外、更极端或者更无底线。换言之,如今「焕然一新」的只是联名对象,如此这般才会有流量、有市场 —— 其中,官方认证的山寨式联名成为新的爆点 —— Louis Vuitton × Supreme 发售时的盛况有多空前,随后就有多少品牌加紧策划、跟上脚步。
滑动查看, Gucci × Balenciaga The Hacker Project 广告大片
时尚产业中的山寨品大多采用低廉的材料和粗糙的制造程序,奉行「拿来主义」,与难辨真伪的仿制品不同,山寨品可以很容易地与正品区分,不同品牌 logo 的拼凑或 logo 故意拼写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做有时是一种创意实践,有时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但大多数情况下,其目的是让识别度最大化,厂家在设计上毫不掩饰地拼合各种标志性元素(往往就是 logo),且必须一目了然。
曾几何时,山寨是时尚界的禁忌,消费者因足够明显的「品牌」识别度但更便宜的价格而青睐于山寨品,给奢侈品牌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经济和名誉损失。这套玩法的无敌玩家 Supreme 当年没少被 Louis Vuitton 起诉;黑人设计师 Dapper Da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因山寨 Gucci、Louis Vuitton 等奢侈品牌被起诉到闭店,而 2017 年 Gucci 则反手「致敬」Dan 当年的山寨设计,被揭底后匆匆说明合作并给 Dan 正名 —— 流水的敌人,铁打的利益。自此,与山寨相关的时尚污名逐渐消失,山寨式联名开始成为常态,衍生出 Gucci × Balenciaga 和 Louis Vuitton × Nike 这两个王炸合作,并于近期的 Gucci × Adidas Originals 联名到高潮。这些系列产品中无处不在的联名 logo,设计思路与小市场随处可见的山寨品别无二致 —— 归根结底,只要显得「民主化」和「酷」就完事了。
滑动查看,Gucci 2022 年秋冬系列
对于品牌来说,山寨式联名可以把它们带进新的社群和文化领域,但必须建立起强关联性。在潮流媒体《Highsnobiety》所做的民意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未来的联名需要更多合理的叙事,半数的受访者则认为缺乏叙事的联名大都缺乏意义。抛开说唱歌手们塑造的视觉形象,Louis Vuitton × Nike 至少还有嘻哈文化背书,正如说唱歌手 Talib Kweli 在 2020 年上映的纪录片《Ice Cold》中所言:「我来自街头,我基本上就是在山寨你的东西,但我能将如此多的想法塞入其中,因为我一无所有,我以如此有创意的方式来做,而你不得不承认我的才华。你试图阻止我,把我从市场中排挤出去,但你必须承认,让我来做你的东西比你自己做的更好。」而那 21 款联名 Air Force 1 在黑人意见领袖 Virgil Abloh 的策划下正式公开的那一刻,这句话就已经完成了自证。
明显与前者对标的 Gucci × Adidas Original 则没什么文化上的内容(content),只能冠冕堂皇地以「同样的条纹元素」为由强行找相似性,拔高这次明摆着「为了联名而联名」的合作。加之如前文所述,时尚的创新越来越难,有些大牌的设计本就是改版大众品牌的经典款式,比如长年热销的 Gucci 小白鞋就源于 Adidas 的 Stan Smith。双方的此次联名如同设计行为上的合法认证,Adidas 默许 Gucci 使用自己标志性的三道杠元素,无论后者声称是受电影《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中穿 Adidas 红色运动装的角色形象启发,还是因 Madonna 身着 Adidas 运动装改造的条纹连衣裙而获得灵感 —— 而 Adidas 在此次联名的贡献仅限于此,这与那些「一方出品、以一份价钱买两个 logo」的联名并没多大区别,更何况是以一份 Gucci 的价钱。
无可否认,将其中一方作为代工厂或「合法使用他人设计元素」可以碰撞出火花(比如正在成为新趋势的「客座设计师」),联名也能作为营销手段,也并非所有人都讨厌联名 —— 它是这个快节奏的消费主义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营销理应为产品服务,而非让产品成为营销行为的附属。绝大多数奢侈品牌也应看到,它们已在创新、内容、文化方面失去了控制权,不再引领整个行业前进,反而正不断追赶着青年文化设定的规则和要求:出于商业角度去培养消费者的联名购买习惯(无非是看中了他们因相对低价买大牌产品的「捡漏」心理),反过来逼迫他们只能不断地追逐即刻「新颖」。道理很简单,同样的设计,抹去背后的 Balenciaga 和 Ye,然后全盘交由 Gap 宣发,这个系列还会以这个定价售罄吗?若把 Gucci 和 Adidas Originals的「联合」logo去了,这些被视为 Gucci 单方面的出品还会引发这么多的议论吗?这些「房间里的大象」总被视而不见。
滑动查看,Burberry × Supreme 合作系列这些无休无止的次抛合作向我们表明,联名如同开盲盒,只要一直耗下去,总有一个能收获病毒式传播;每一次所谓的「颠覆」和「打破常规」,都是基于生意的战略策划,其背后是财团间的相互抱团或博弈;漂亮的表面功夫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连消费者自身都能自觉有所收获 —— 无论这个收获是赶上了一时的流行,还是拥有了所谓的「社群连接感」 —— 三方共赢。只是这些与时尚中最应被重视,或者说最常被标榜的「新颖设计」「精华中的精华」和「尊重文化」无关。联名的终极得以预见:合作方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让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该「联名」的发生,激发短暂的好奇心。看看在时装周 Gucci 的联名发布后有什么占了头条:Burberry × Supreme 的热度还没来得及继续发酵,Louis Vuitton × Supreme 2.0 于年中推出的传闻便甚嚣尘上,随后 Balenciaga × Adidas Original 的 Bootleg 产品谍照接踵而至 —— 一方还没唱罢他方已经登场,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