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奢侈品牌新春系列中,「东方」为何总是一成不变?

T China T 中文版 2022-05-19

 
「人生就是来来去去的春夏秋冬,无论什么时候都希望你相信,春天,明天就会来了。其实不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呢。」这是 Burberry 新春贺岁微电影《心春由你》中的一句台词。一个小女孩在田野间散步,嘴馋妈妈在油锅中烹炸的美味。小女孩长大,在都市中生活,经历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最后,她内心的安宁还是要回归家乡那片田野。
 

Burberry 新春贺岁微电影《心春由你》剧照


这则短片令人联想起去年,在 Prada 的新春短片《归程》中,春瑾同样扮演了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成熟的都市女性回到湖南老家,在烟火中玩耍的她似乎又变回了一个小女孩 —— 当然,她的返乡礼物会是 Prada 手袋和外套。
 
无论拍摄手法如何变幻,奢侈品牌与春节相关的创意主题变化都不大 —— 探讨人与故乡的关系,家对个人的意义。探讨这个话题其实不需要对「故乡」在东方意象中的独特内涵有什么深入了解。城市第一次成为故乡这个身份的一个部分,并且超过乡村,已是 150 多年前的事了。
 


6 年前,奥地利作家  Robert Menasse 受邀参加一场由墨卡托基金会和国内文化媒体 Lens 主办的讲座 ——《故乡的重塑:艺术与文学中的故乡》,他在讲座上曾如此总结:「对年轻人来说,今天故乡的概念不再是和国家相挂钩的,而是那种非常古老的关于故乡的概念 …… 就是你出生的地方,你长大的地方,你对那里的社会准则惯例更加了解,你对那里有着强烈的情感所寄托,哪怕更多是憎恨的情感,因为有些关于你故乡的地方你觉得不喜欢,所以会产生非常大的情感。这也说明了这里是你的故乡,因为在其它的地方你不会产生像对故乡这样的强烈情感。这些年轻人在重新构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因为他们是移动的。」他谈论的是欧洲的年轻人,不过显然对于亚洲也适用。
 

Loewe × 《龙猫》特别合作系列


在麦肯锡发布的《The State of Fashion 2021》报告中,「与病毒共存」被列为 2021 年度十大关键词之首。受访的时尚行业高管中有 45% 将新冠病毒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视为今年最大的挑战。然而在于新年相关的创意策划中,没有品牌谈论在这个特殊时刻,回家意味着什么。更多人面临的现实是 —— 因严格的防控政策而分隔两地。
 
如果把目光投向新年限定系列,审美和创意上的懒惰就更容易凸显出来。西方对中国符号的理解基本集中于几个元素:中国红、生肖、旗袍、龙凤、仙鹤、刺绣、传统花卉等。今年,Fendi 和 Dior 分别选择了牡丹花和被称为「中国蔷薇」的扶桑花。Burberry 和 Balenciaga 则是把「牛」头或「牛」字样融入 Logo 中。还有些品牌没有专注于生肖,而是推出热门漫画形象的周年合作系列,比如 Loewe 与「龙猫」,Gucci 与《哆啦 A 梦》。
 

Gucci × Doraemon 联名系列


很少有数据统计这些限定系列究竟卖得好不好。2018 年,零售与消费品咨询公司 Strategic Resource Group 曾在接受 CGTN 美洲版采访时说,中国消费者春节期间的消费总额每年以 11 - 12% 的速度上涨,但没有明确说明其中有多少是花在奢侈品上的。另一家零售分析公司 Edited 则曾报道春节周边的销售额在 2018 年同比上涨了 675%,但没有说明消费人群具体是哪些。
 
在包上印上猪年图案或者把手袋变成大红色和设计没什么关系。这仍然是一种营销上的本土化,从审美意义上说还有些简单粗暴。这背后的关键是 —— 虽然奢侈品业看上去经历了从本地化到全球化再到本地化的过程,但创意的话语权尚未转移。
 


奢侈品牌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新春限定系列是在 2012 年前后。那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 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57%,创下历史新高。但也是在那一年,「八项规定」推出,推动奢侈品销售增长最重要的那部分「灰色市场」消弭了。
 
直到近几年,新春限定系列才变得和七夕限定等一系列节日一样,不再只是营销节点,而是奢侈品牌与中国年轻人互动的关键时机。在新冠笼罩全球的当下,中国市场也变得更加重要。根据《福布斯》报道,2020 年个人奢侈品消费的市场规模缩减了 23% 至 2575 亿美元,这也是 2009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缩减。而中国则是唯一将在今年保持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区域市场,增幅预计达到 45%。
 
贝恩咨询在《2018 年全球奢侈行业研究报告》中就已指出,大公司的全球化已经进入新阶段,随着新兴市场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时尚品牌们将更加依赖对本土文化和市场深入了解,与本地消费者加深互动和联系。
 

Baby Dior 2021 中国新年限定系列


但本土化审美与全球化扩张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于试图深入本土市场的奢侈品大公司们来说,他们则需应对更多关于「文化不敏感」的风险,更小心地对待文化禁忌和民族情绪。社交媒体和信息、消费渠道的数字化拉进了一切「它者」的距离,让文化的消化、再创造和消费变得更快餐化,但也让人们对文化理解和尊重的要求变得更加即时和严格。你很难想象一名设计师如何能在一年创作 4 至 6 季新系列的速度中,充分考虑和消化灵感来源的细枝末节,做到真正的创新,并且以足够得体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但消费者却能以更快地速度发现问题并表达看法。
 


「一个国家里可能就有 100 多种不同风俗文化,你怎么可能把每种文化的细节都了解得那么清楚呢?」Miuccia Prada 曾对《WWD》直白表达了这种困惑和焦虑。
 
这意味着本土团队需要掌握在创意层面的更多话语权。但这个进程从 2018 年才开始,标志性事件便是开云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在当年上海时装周的一次论坛上,Gucci 首席执行官 Marco Bizzarri 曾在 20 分钟内提了 5 次「灵活性」的重要性。他和随后发言的杰尼亚集团首席执行官 Ermenegildo Zegna 不约而同提及:「并不是我们告诉本土团队该做什么,而是他们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 过去更多是从西方走向东方,现在更多是从东方走向西方,尤其是从中国走向西方,这是非常根本性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用 BoF 专栏作家 Liroy Choufan 的话来说:「一方面,世界比原来更加开源;另一方面,很多东西却不能无偿使用。无论从形式、商业、逻辑或是行业来说,时尚都是一种以『即拿即用』(take-and-use,or take-and-abuse)为基础的现代西方创造方式。现在它需要把自己挤进后现代全球化的思想状态中,但这种状态的变数更多,也处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